祝福網

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 工作計劃大全 / 正文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模板

2022-12-23 工作計劃大全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1)

  一、 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與社會課,通過了解,三(1)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但也總會有幾個學生頑皮,組織紀律渙散。雖說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們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規教育大部分還是來自于學校,這就需要老師能耐心地指導,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和常規教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督促學生改正缺點。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將我國小學低年級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勞動、手工和活動課程等進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生成的新的課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但主導價值是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準確的判定和評價。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樸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發言。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使用電教手段為教學服務,提高思品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第一周 我的自畫像 2課時

  第二周 別人眼中的我 1課時

  第三周 心中有陽光 1課時

  第四周 溫馨的港灣 1課時

  第五、六周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1課時

  第七周 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 1課時

  第七周 說說我們的學校 1課時

  第八周 校園里的發現 1課時

  第九周 給學校畫張“地圖 1課時

  第九周 在學校工作的人們 2課時

  第十周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 2課時

  第十一周 看地圖,找家鄉 2課時

  第十二周 家鄉的山和水 2課時

  第十三周 我的家鄉變了樣 2課時

  第十三周 家鄉明天更美好 1課時 第十附近 我喜歡過年 1課時

  第十五周 家鄉的風味小吃 2課時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課時 第十七周 一起采風去 2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2)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由后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教學重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5、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于學生。

  6、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7、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3)

  一、 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但也有幾個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余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加強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第一周 我的自畫像 2課時

  第二周 別人眼中的我 2課時

  第三周 心中有陽光 2課時

  第四周 溫馨的港灣 2課時

  第五、六周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3課時

  第七周 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 2課時

  第七周 說說我們的學校 1課時

  第八周 校園里的發現 1課時

  第九周 給學校畫張“地圖 2課時

  第九周 在學校工作的人們 1課時

  第十周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 2課時

  第十一周 看地圖,找家鄉 1課時

  第十二周 家鄉的山和水 2課時

  第十三周 我的家鄉變了樣 1課時

  第十三周 家鄉明天更美好 1課時

  第十四周 我喜歡過年 2課時

  第十五周 家鄉的風味小吃 2課時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課時

  第十七周 一起采風去 1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4)

  一、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

  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

  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

  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5)

  一、教材簡析:

  (一)教學內容

  本冊教學內容共分四個單元:《家庭、學校和社區》、《我在學習中長大》、《我和規則交朋友》、《我的角色與責任》。每個單元下設三到四個學習主題,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二)教學重點

  1、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關注同學,關注父母,關注自己);

  2、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

  (三)教學難點

  1、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2、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

  二、學情簡析:

  本班共有23名學生,其中,從本校二年級直接升上來13人,前水峪教學點轉入9人,外地轉來1人。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但同時,三年級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后果盲目模仿,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的預設: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2、感受集體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形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

  (二)技能目標

  1、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

  3、了解自己的態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

  (三)素質目標

  1、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3、通過學校和班級等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四)情感目標

  1、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

  感受與同學見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四、培優轉差措施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并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2、從學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五、減負提質措施

  1、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2、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六、教學進度與逐周安排:

  周次 教 學 內 容 授課數 備注

  1《開學第一課》1課時

  2第一單元家庭、學校和社區《1、我愛我的家》1課時

  3《2、我們的學校》1課時

  4《3、我們的社區》1課時

  5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1、我學會了》1課時

  6國慶放假1課時國慶節

  7《2、向"誰"學》1課時

  8《3、做學習的主人》1課時

  9《4、大家都在學》1課時

  101--2單元復習2課時

  111--2單元測試與講評2課時

  12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1規則在哪里》1課時

  13《2規則有什么用》1課時

  14《3我們給自己定規則》1課時

  15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1、我是誰》1課時

  16《2、我的責任》1課時

  17《3、我能做好》1課時

  18 3--4單元復習1課時

  19 3--4單元測試與講評1課時

  20 期末復習1課時

  21期末復習1課時

  22期末考試1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6)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余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課程是在中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

  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周兩課時。

  第一單元認識我自己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時間

  1、兩年來的變化(2課時)第二周

  2、我的優點和不足(2課時)第三周

  3、我的興趣和特長(2課時)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課時)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單元我愛我家

  5、說說我的家

  6、我是怎樣長大的

  7、爸爸媽媽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環境衛生法規規范自身行為

  8、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單元我們的班集體

  10、說說我們班法制教育:了解環境衛生法規規范自身行為

  11、同學友誼要珍惜

  12、我們應該這樣學

  13、團結合作才能贏法制教育:課題四:用火安全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課時)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7)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會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五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簡析?

  1.教材的編排

  本冊教材的結構與三年級上冊基本相同,共有四個單元,一、三單元各有三課,二、四單元各有四課.教材繼續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4個專題。依次是:珍愛生命;關心你愛護你;出行的學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點

  (1)框架結構綜合?

  (2)學習內容開放?教材內容的設計不局限于客廳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

  (3)整體設計連貫?各課的設計既有各自比較明確的設計意圖和側重點,又有散發性,課與課之間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4)學習方式新穎?突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學習特點。

  (5)呈現形式活潑

  三、教學目標

  (一).總體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3、知識

  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集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單元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生態,呵護生命。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第二單元:了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體會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第三單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線,能利用交通圖選擇比較簡單的出行路線。知道出行時怎樣選擇合適的路線和交通方式。知道有關的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四單元: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學會運用地圖,了解家鄉,初步形成地理的觀點和思考方式。了解為家鄉作出貢獻的人,喚起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六、教學措施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七、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1、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2、教師要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讓學生通過經驗來建構認識。

  4、注意通過范例,引導學生自覺地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5、重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培養調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學生習慣養成目標

  1、初步具備安全防范意識和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5、在與同伴交流中大膽發表自己意見。

  6、及時記錄心中的疑問,經努力無法解決就虛心向別人求教。

  7、比較自覺地運用工具書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

  8、能較自覺地在課前和課后從相關的書籍中查尋需要的資料。

  9、在老師的指導下,上網搜索,初步養成分類整理信息、介紹重點內容的習慣。

  九、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12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課時

  第四單元8課時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