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 工作計劃大全 / 正文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集錦

2022-12-23 工作計劃大全

  工作計劃其實是對將要開展的工作的合理安排和計劃,推薦大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寫一份工作計劃,制定工作計劃可以回顧以前工作的不足,總結出一些經驗,避免工作的遺漏,總結出好壞。怎么改善自己的工作計劃?根據你的需要,祝福網的編輯精心整理了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歡迎閱讀,希望你能閱讀并收藏。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篇1】

  現在國家正在大力進行教育改革,對學生的課程也在不斷的改進,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最適合中國教育的路子。讓更多的學生不再厭學,教學也變得更加的簡單。

  所以這學期的五年級教科書教育就成了承上啟下的很重要的學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要提前制定好,讓這個學期的教學更好的執行。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2、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3、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4、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三、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3、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五、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于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后,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于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于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時間運動的軌跡,是根據其他物體的有規律運動的軌跡來記錄的。所以,本單元學習“時間測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事物有規律運動”的認識活動過程。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鐘、水鐘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制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游戲、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2、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篇2】

  一、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共有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該班大部分學生比較好學,科學基礎知識較好,平時能主動向老師提出問題,對科學產生較強的好奇感;但有少部分學生對科學不感興趣,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對科學原理的理解不透,有待加強科學知識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在孩子們生活的周圍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簡單機械,這些簡單機械的相互組合形成的神奇機器,無時無刻不在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和關注。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就是要引導、鼓勵孩子們對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簡單機械進行探究,讓他們通過一個個親歷的活動,探索簡單機械的秘密,發現應用它們的規律,體驗成功的樂趣。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常見材料、常見力的基礎上,通過“別有洞天”的探究活動,形成形狀與結構的初步認識,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膽量。同時通過學生尋找“形狀與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真正感覺科學技術在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單元《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圍繞“怎樣延續后代的”這個話題,比較全面地討論了植物、動物、人的繁殖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體會到生命來之不易,從而產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感情。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原安排在四年級下冊,《晝夜與四季》在小學不再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巖石的特征,通過看圖討論、閱讀資料,初步了解巖石是怎樣形成的;還要讓學生了解礦物的特征,知道它們的性質和用途;另外要讓學生知道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巖石與礦物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在破壞著環境;巖石與礦物資源在日益枯竭,我們一定要保護它們。第五單元《人體的“司令部”》,從趣味性、適合性、系統性、發展性、探究性幾方面原則出發,再一次選擇學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體作為研究對象,圍繞本年級探究過程技能訓練重點——“交流與質疑”這條主線,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動去體會、理解大腦的“指揮中心”作用,構建了本單元既符合生命科學的知識邏輯體系,又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實際情況。第六單元《交流與質疑》,屬于新編教材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學習與訓練的內容,整套教材中的安排順序是:三上——提出問題,三下——觀察與測量,四上——排序與分類,四下——調查與預測,五上——解釋與建立模型,五下——交流與質疑,六上——假設與實驗,六下——拓展與應用。八冊教材,每冊教材都有它的著重訓練點。本單元教學首先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與質疑,接著讓學生通過圖片閱讀、范例示范以及討論交流明白如何與同伴去交流,怎樣去質疑。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系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四、教學措施:

  1.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本冊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探究性的活動,這些探究性的活動離不開結構性的材料。如“機械”單元需要的各種簡單機械,“形狀與結構”單元的“建筑材料”,這些有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在課前搜來的,有的是需要教師為孩子們準備好的。而現在科學課上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由于一費制的關系,好多學校的科學材料并不是很充足的,而且學生手中的材料袋也沒有了,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材料,如果沒有這種材料我們該如何找到其它材料去代替。另外,一些孩子在課前不準備材料讓好多科學教師頭疼,建議科學教師課前在每個班上張貼材料單,通知孩子們需要帶哪些材料。有了結構性的材料,才算是做好了探究的準備工作。2.重新審視《巖石與礦物》單元由于蘇教版教材大的調整,原先處于四年級下冊的《巖石與礦物》單元被安排到了五年級下冊,也就是說原先學過的內容還要再學一次。科學教師要重新審視這一單元,將這一單元的內容與以前的四年級的內容相比較,在課次上有什么調整,在活動上有沒有增刪,努力考慮編者的意圖,為何要做這些調整。對于這些調整,一線教師要思考:我該如何在課堂上落實這些新的調整,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采取“不教”了事,而要在以前學的基礎上做到如何提升。3.慎重對待《我們怎樣延續后代》單元這一單元涉及到動植物的繁殖問題,課堂上呈現動植物的繁殖話題,問題不是太大,但在這個單元里涉及到“人是怎樣出生的”這個敏感的話題,好多老師和家長都不敢輕易的涉及到這個話題,一些家長更是遮遮掩掩,這樣給孩子造成了許多誤解及一些不健康的價值傾向。《我是怎樣出生的》是對以往教材的大膽突破,現代信息社會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與其讓充滿好奇的孩子“自行獲取”,不如和他們一起坦然地討論,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所以科學老師要和家長取得共識,取得他們的支持與幫助,創設一個良好的健康的氛圍,和孩子們一同面對這個科學話題。4.動手與動腦結合,過程與結果并重本冊教材中有許多動手做的內容,科學教師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動起來。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要做到心靈手巧。如讓學生設計一套方案,制定一個探究計劃,繪制一張圖紙等,要創造多種情境去讓孩子們去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在探究及制作的活動過程中,要讓孩子們明白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不能虎頭蛇尾,要有始有終。同時讓他們明白最后的結果并不是衡量一個人探究能力的唯一標準,要知道在過程中的付出也是相當重要。科學教師既不能重過程輕結果,更不能重結果輕過程,應該做到兩手一起抓。5.關注孩子的差異,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在孩子們合作及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肯定會顯現出水平上的差異,這是必然的。尤其是在設計與制作方面可能更多的還存在性別、性格上的差異。然而多元智能向我們提出,孩子不存在著好與壞,只在發展區域上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而不分性別、年齡、家庭背景等,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可愛的地方,都有他優秀的地方。我們要創設多種條件早日啟發出他們的優秀,讓他們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樹立起自信與樂觀的人生態度。

  五、教學進度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備注12.16-2.2022.21-2.2732.28-3.643.7-3.1353.14-3.2063.21-3.2773.28-4.384.4-4.1094.11-4.17104.18-4.24114.25-5.1125.2-5.8135.9-5.15145.16-5.22155.23-5.29165.30-6.5176.6-6.12186.13-6.19196.20-6.26206.27-7.3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和“熱”四個單元組成。四個單元分別隸屬于“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和“物質科學領域”。本冊教科書的整體編排,以核心概念的進階發展為線索,整體設計教學活動 , 兼顧四個領域的年段安排,著力發展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生物個體基本特征進行過觀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教學活動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綠豆切入,再擴展到其他植物、動物以及非生物因素,讓學生經歷從個體研究到發現聯系、再到形成系統意識的學習過程。本單元明確提出“對比實驗需要控制改變的條件和不變的條件”,為變量控制實驗打下基礎。本單元共 7 課,從研究植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開始,接著研究動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最后探索動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初步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在探究的過程中 , 學生對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的認識逐漸加深,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初步建立“大自然”觀。

  “船的研究”單元的學習,與上一版的“浮力”單元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強調“浮力”概念,也不再具體研究浮力、重力與物體沉浮的關系,而是以船的材料、結構、動力等發展演變為內容,引導學生在認識、設計、制作船的實踐活動中,初步感知浮力,體驗生產生活需求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本單元以船的演化史為線索,引導學生認識造船技術經歷了材料、結構、動力等方面的發展歷程;開展設計與制作船的動手實踐活動,深入體驗人類為了提升船只的載重量、穩定性、動力性能,對造船材料、內外部構造、動力裝置等進行的不斷改進和發明。本單元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技術與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優化工程模型中發展動手能力,體會技術與工程的思維特點。

  環境問題是一個綜合性跨學科的內容。“環境與我們”單元的學習,先從宏觀方面入手,介紹地球為人類提供的珍貴而獨特的生存條件,以及地球面臨的復雜、嚴重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問題的欲望。再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研究學生經常接觸的水資源問題和垃圾處理問題、合理利用能源問題、資源再生問題等,讓學生感受到環境問題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最后以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為目標導向,由學生分組討論并模擬答辯現場,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對幾個環境問題的探索,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學生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熱是一種能量形式,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熱”單元的學習,從觀察水溫的變化開始,對熱現象進行觀察。然后觀察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變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材料的導熱性能等一系列的活動。建構熱與物體變化的關系,從而了解熱作為能量的一種形式,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本單元的學習, 重點是學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探究,可以促進學生提升探究能力和探究興趣。在研究熱傳遞的方式后,利用熱傳遞的性質來創造性地制作保溫杯,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建構這些主要概念。

  本冊四個單元的設計,充分考慮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與內容,精心設計探究實踐的主題,通過學生實踐,幫助學生建構起相關科學概念。同時注重對比實驗在不同年段的進階安排,四個單元的設計與編排在實驗方法上有新的安排,在技術與工程實踐上有了比較明確的要求。

  三、教學目標及要求:

科學概念目標1.空氣是一種混合物,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3.動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棲息地能滿足動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4.動植物的身體結構有助于適應其生存的環境。5.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境變化時會通過一些特定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6.不同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植物或動物,如植物為動物提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見的植物和動物之間就形成了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7.由于自然或人為影響引起棲息地改變,會對生活在該地的動植物產生影響。8.棲息地內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生態系統。科學探究目標1.能基于已有種植經驗,從種子的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問題。2.能基于已有的知識,對種子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3.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對比實驗探究計劃。4.有控制變量的意識,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長環境。5.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6.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7.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的研究報告。8.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科學態度目標1.發展對研究動物和植物與其生存環境所需條件以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2.能基于觀察與調查等實踐活動所得信息為依據做出嚴謹的判斷,但不急于下結論。3.在科學研討活動中,能基于集體論證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從而完善自己的認識。4.能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調整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集體的認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認識到人類、動植物、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2.在科學實踐研究中,發現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與同區域內其他生物、非生物都3.有密切聯系,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4.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從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通過保護環境就可以保護其他生物。

  四、達成目標的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時 間內 容備注12.28-3.6始業課;第 1 課 種子發芽實驗;第 2 課 比較種子發芽實驗23.7-3.13第 3 課 綠豆苗的生長;第 4 課 蚯蚓的選擇;機動1課時33.14-3.20第 5 課 當環境改變了;第 6 課 食物鏈和食物網;機動1課時43.21-3.27第 7 課 設計和制作生態瓶;單元小結2課時53.28-4.3第 1 課 船的歷史;第 2 課 用浮的材料造船;機動1課時64.4-4.10第 3 課 用沉的材料造船;第 4 課 增加船的載重量;清明假期74.11-4.17第 5 課 給船裝上動力;第 6 課 設計我們的小船;機動1課時84.18-4.24第 7 課 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單元小結2課時。94.25-5.1第 1 課 地球——宇宙的奇跡;機動1課時勞動節假期10

  5.2-5.8

第 2 課 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第 3 課 珍惜水資源;機動1課時11

  5.9-5.15

第 4 課 解決垃圾問題;第 5 課 合理利用能源;機動1課時12

  5.16-5.22

第 6 課 讓資源再生;第 7 課 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單元小結1課時13

  5.23-5.29

第 1 課 溫度與水的變化;第 2 課 水的蒸發和凝結;機動1課時14

  5.30-6.5

第 3 課 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機動1課時六一、端午節假期15

  6.6-6.12

第 4 課 熱在金屬中的傳遞;第 5 課 熱在水中的傳遞 ;機動1課時 16

  6.13-6.19

第 6 課 哪個傳熱快;第 7 課 做個保溫杯;單元小結1課時17

  6.20-6.26

期末復習18

  6.27-7.3

期末復習、復習考試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人體內部的秘密》、《我們怎么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本冊教科書以學生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XX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XX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內容。各單元均以學生的XX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范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

  評價活動顯示出整體性、連續性。本冊教科書每單元設置一個XX,以XX為評價依據,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開展評價活動,保證了內容的連續性和整體性。評價指標設計細致明確,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的角度從終結性轉向過程性、發展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趨勢,評價方式可操作性強。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盡管教科書的評價是以XX的形式設置的,并不意味著課時教學中就可以忽略或者省略評價活動。教科書之所以設計成XX,學生已奠定了XX的基礎,本著XX的原則,設計成XX后,有利于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自己的科學學習進行反思。但是,XX的落實,要靠每一個探究活動的積累。因此,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應更加強調過程性的評價,這是做好評價的保證。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具有簡單聯系的具體問題。

  2.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學問題,學會關愛生命。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撰寫考察報告讓學生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說明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每一項科學活動中,都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探究過程,即教師要參與探究。針對高年級教學特點和科學課的學科特點,主要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數據數據的分析研究等。

  八、業務自修

  1、深入學習有關科學課的資料;

  2、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

  3、進一步了解科學教材;

  4、認真學習有關的雜志,如:《小學自然》、《科學課程標準》、《山東教育》、《小學科學》、《教育科研信息》、《小學科技》這部分書籍的內容,此外還要經常到各網站學習新的教學理念。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篇5】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重點之一是運動和力的關系。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系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制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教材的重點之二是“生物與環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系,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系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系平衡破壞后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并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游戲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

  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具體安排:

  周次內容

  1怎樣才能省力

  2撬棍的學問

  3輪子的妙用

  4斜坡的科學、自行車

  5小鳥和小貓

  6落地生根

  7相似與差異

  8克隆羊----多莉

  9生命從哪里來、尋找進化的證據

  10期中考試

  生物進化的秘密

  12

  山脈的變化、沙洲的形成

  13

  溶洞里的鐘乳石、人類改變地表

  14

  常見礦物

  15

  金屬的來歷

  16

  煤和石油

  17

  礦產資源

  18

  工具----人類的幫手、機器人

  19

  期末復習

  20

  期末考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篇6】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工作計劃和進度表安排

  三亞市第一小學 謝秀梅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總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2、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3、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各單元目標: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于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后,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石塊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塊放人水中,浮起來了。沉和浮是學生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象。一方面,學生對于“沉和浮”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對于“沉和浮”他們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例如“在水中,鋼鐵會沉下去,用鋼鐵制造的輪船卻為什么能浮呢?”“潛水艇為什么既能潛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們對浮沉現象的關注已經有幾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體在液體中上浮而另一些物體下沉,實際上涉及了許多變量。這些變量包括物體的體積、重量和液體的密度,歸根結底,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它排開的液體的重量有關(阿基米德定律)。有許多人試圖去尋找一個簡單的規則來解釋這個現象,如他們通常說:“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些不精確的概念同樣存在于學生的認識中。

  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于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后,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描述的語言可能和科學家精確的定義不很相同,但通過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理解上得以提高。這個探究過程會使學生認識到他們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規律。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有關物質的密度,它是物質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它與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本單元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具體概念:當把物體放人一種液體,相同體積下物體與液體重量的不同將決定作用在物體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體積下,比液體重的物體會下沉,比液體輕的物體會上浮。

  本單元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后形成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本質解釋。

  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于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于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人們對熱現象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19世紀以前,人們認為物體的溫度變化是由一種沒有質量、無色、無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體的特殊物質一“熱質”引起的,物體中的“熱質”越多,溫度就越高,反之,溫度就越低。但是,人們在用這種理論來解釋一些熱現象,特別是摩擦生熱現象時,卻遇到了困難。例如,不論在哪種情況下(包括在00C以下的環境中)將兩塊冰相互摩擦,最后兩塊冰都會完全熔化,對于這一現象,“熱質說”就無法解釋,因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過程中熱從何而來的問題……到19世紀中葉,人們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熱質”是不存在的;熱是與能緊密聯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轉變為熱量,熱能也能轉變為其他形式的能。現在我們認為,熱的本質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無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越劇烈,由這些粒子所組成的物體或系統就越熱。

  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

  關于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于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時間運動的軌跡,是根據其他物體的有規律運動的軌跡來記錄的。所以,本單元學習“時間測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事物有規律運動”的認識活動過程。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鐘、水鐘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制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自人類具有“時間”這一概念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經年累月不斷地尋求著準確測量時間的方法。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測和經驗積累,發現太陽在天空規則地改變著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動也有一定的周期。擁有了這樣的認識,古代人類將天文現象與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密切的聯系。根據天文現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歷法和時間的概念--一年分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時,午前、午后各12小時,這就是我們能夠追溯到的時間劃分。那么,一天內的時間進程如何把握呢?古人想到了把豎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豐組合為豐表,根據表在豐上的投影來判斷時間。他們還通過不斷地研究制作出了計算時間的機械,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沙漏和水時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慢慢地人們感到精確計算時間是必要的。17世紀以后,鐘表工藝史發生了劃時代的進步。根據伽利略發現的單擺的等時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個擺鐘,使時鐘的誤差從每天15分鐘減少到5分鐘。后來他又第一個制造出了*發條驅動的機械表,并由此導致了18世紀高精度航海鐘的發現,解決了困擾人類近兩個世紀的經度測定問題,大大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不僅如此,機械鐘的出現還促進了當時整個機械工業的發展,使鐘表和羅盤、槍炮、印刷術一起構成的技術革命成為產生近代科學的動力之一。回顧科學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時鐘的改進歷史是與整個人類文明史同步的。

  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鐘、水鐘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制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地球的運動是很復雜的,除了公轉和自轉以外,還有其他許多運動,例如,和太陽系一起參與銀河系的運動。嚴格地說,地球的運動是多種運動的復合。即便是公轉,也不是簡單地繞太陽作橢圓運動。由于本單元是針對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因此只研究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自轉與公轉。

  五年級的學生,通過電視或書籍,大多數都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轉并且圍繞太陽公轉這一科學事實。但如果讓學生說出自轉或公轉的證據,那就太少了。深人地了解學生有關地球運動的前概念,會發現一些真實、樸素但錯誤的觀點:1.太陽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來臨了。南北半球的晝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轉和公轉中的姿態)。2.晝夜現象與月球有關,因為天黑了月亮就出現。(簡單地把兩個現象相聯)3.地球自轉的方向可能是從西向東(不知道該如何確認自轉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運動,但我們感覺不到(不知如何尋找參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離太陽的遠近有關,離太陽近時是夏季,離太陽遠時是冬季……學生的諸多認識,和早期人類對地球及其運動的認識十分相似。

  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教科書采用了多種學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如模擬實驗、游戲、代表性的資料等。這些方式不僅會讓學生感到有趣,而且還能促進他們的思考,使他們認識到:復雜而不可直接觀察的地球運動,是可以被理解和認識的。

  “地球的運動”,共有8課。前5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轉,后面3課,研究公轉和與地球運動相關聯的現象:四季和極晝極夜。最終讓學生認識到地球在逆時針自轉和公轉,自轉產生晝夜現象,公轉時由于地軸傾斜產生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游戲、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進度計劃

  周次

  教學內容

  備注

  1

  上學期回顧及新學期開始\學習小組組成

  2

  第1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第2課“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3

  第3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4課“造一艘小船”

  4

  第5課“浮力”

  第6課“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5

  第7課“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第8課“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6

  第1課“熱起來了”

  第2課“給冷水加熱”

  7

  第3課“液體的熱脹冷縮”

  8

  第4課“空氣的熱脹冷縮”

  第5課“金屬熱脹冷縮嗎”

  9

  第6課“熱是怎樣傳遞的”

  第7課“傳熱比賽”

  10

  第8課“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

  第1課“時間在流逝”

  11

  第2“課太陽鐘”

  12

  第3課“用水測量時間”

  第4課“我的水鐘”

  13

  第5課“機械擺鐘”

  第6課“擺的研究”

  14

  第7課“做一個擺鐘”

  第8課“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15

  第1課“晝夜交替現象”

  16

  第2課“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第3課“證明地球在自轉”

  17

  第4課“誰先迎來黎明”

  第5課“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18

  第6課“地球在公轉嗎”

  第7課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19

  第8課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復習考試

  工作計劃, 進度表, 教學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篇7】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學期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由于本學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規律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學生還將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總之,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本冊教科書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八個課題,這八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通過對生態瓶的制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后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并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

  二、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三、主要材料清單:

  1、“生物與環境”單元

  1、放大鏡、綠豆種子、塑料種植盒(杯)、塑料調羹、紙巾、水桶、滴管、大頭針或剪刀,蚯蚓、土壤、長方形木盒或塑料盒;2、做生態瓶的容器(每組一個,可以是大的飲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鏟、漏網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個)、小魚若干,水草若干。

  2、“光”單元

  1、手電筒、小長方體、紙屏,簡易的日影觀測儀,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空心彎管和直管,小鏡子、制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

  2、小鏡子、凹面鏡、凸透鏡,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折做成紙袋,溫度計;

  3、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短一點的飲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

  3、“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

  1、風景照片、中國和世界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

  2、小巖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石膏粉、豌豆種子、小碗或盤子,塑料瓶、碎磚塊;

  3、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簽、放大鏡、去掉上半部的飲料瓶;

  4、小鏟子、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塑料薄膜、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蓋的土和無植物覆蓋的土、塑料杯(杯底側邊扎孔)、大盤子、建造家園房屋的材料。

  4、“運動和力”單元

  1、小車及配件一套(包括裝配氣球小車的車架附件);

  2、小鉤、鐵墊圈,車軸套、橡皮筋圈;氣球、氣球噴嘴、連接小車部件的螺絲釘、安裝小車用的螺絲刀、紙盒子(裝鉤碼用,在桌面測摩擦力也用這個盒子)、膠帶(粘小車輪子用);測力計、鉤碼,做“滾珠軸承”的玻璃珠、瓶蓋。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