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讀費孝通的《中國文化的重建》有感

2022-12-20 讀後感

  下面是祝福網為您帶來的“讀費孝通的《中國文化的重建》有感”,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更多讀后感范文定請關注祝福網讀后感欄目!

  讀費孝通的《中國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一

  孝通先生作為一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采用調查和社會學的方法,從歷史的維度和世界的經度,縱論了中華文化與人類的未來。最犀利的是,他用深刻的語言指出了中國文化面臨哪些挑戰和人類文明出現的問題。

  讀了這本書,在我看來,中國文化面臨的挑戰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外部的,一個是內部的,外部的挑戰來自于世界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沖擊,內部的挑戰來自于國人對待中華文化缺乏正確的態度,我們雖然生活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但是對于自身文化的認識只達到了“由之”的狀態,還沒有達到“知之”的狀態,目前為止我們還不具備運用中華文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的國度,卻不能很好地研究,運用自身的文化,使之發揚光大,并讓它擴展至世界,形成自身文化獨特的魅力,從而在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影響其他文化。同時,也可以在西方強勢的文化霸權語境下,抵制全盤的西化,為自己的文化發聲。很幸運的是,費孝通先生為這些問題找到了一個出路,即實現文化的自覺,是重建本國文化的第一步。

  文化自覺在書中的定義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下面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討論文化自覺,首先探索文化自覺的原因,為什么在一個擁有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需要重提文化自覺的命題。其次,在當前的國情背景下,應該怎樣更好地實現文化自覺。

  為什么要實現文化自覺?

  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解釋,每一個人,都依賴他所受之于前人的文化取得生存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并生活在人和人組成的社會中,人類歷史發展到最近幾個世紀,發生了激速的變動。在費老先生看來,21世紀開始出現“人類的文化自覺”,在新的一頁人類文化的發展史上,應該有中華民族實現文化自覺的恢弘篇章。

  這是個多么偉大的理想,費老先生致力于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并且鼓勵中華文化在人類璀璨的文化中爭得一席之地,我想此舉不僅僅是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為了人類文明的豐富和多樣性,正是因為有了中華文化和其他各種文化交相輝映,人類文明才能演奏出動人的樂章,而中華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音符。

  費老先生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即發揚文化特色,他認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中又將進入一個強盛時期,生活在其中的中國人正面臨著一個充分發揚中華文化特色的歷史機遇的到來,這個時代就是一個文化自覺的時代。在我看來,實現文化自覺不僅有這些國際形勢,時代等宏觀因素,還有一些微觀因素。

  在新的時期,中華文化正在繁榮發展中,但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是否有自知知明呢?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和發展的趨向,我想只有少數幾個中國人能夠給出完整答案。我們來梳理以下一些事情,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首先,中華民族的民俗和節日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人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些作為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傳統節日,很多中國人都不能全面理解他們的來歷和意義。人們通過各種形式慶祝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元宵節,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

  但是當有人問到這些節日的來歷和歷史時,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講述。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一些商家開始利用這些節日做促銷,無論是超市、酒店、旅行社還是銀行,社會中的商業系統和服務系統聯手以商業的方式慶祝了節日。

  一方面,這些促銷活動增添了節日的喜慶,但另一方面,商家過度的包裝和推銷,只注重商品本身,消解了節日本來的意義。比如就端午節來說,我們除了在超市看到粽子,牛奶打折之外,并沒有出現有關節日的一些慶祝活動。其實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江中賽龍舟,寓意是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避免于吃掉屈原的尸體。

  這個節日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劃龍舟的習俗,盛行于吳越、楚。雖然官方都有組織這些活動,但是在一項調查中,現代中學生許多都不知道我國的傳統節日卻知道許多外國節日,比如他們無比熱衷于西方的圣誕節,愚人節和情人節,就連萬圣節也可以玩出花樣。

  而對于中國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許多中學生卻都一問三不知。由此可見,洋節日逐漸取代中國傳統節日,被青年人所喜愛。我想這種現象不僅是因為洋節日的入侵導致,更多的是因為人們缺乏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正確認識,不了解其來歷和意義,便不會真正去珍惜,這就是中國人缺乏文化自覺的典型表現。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中國式的“過馬路”、“排隊”、“旅游”、“代購奶粉”,沖擊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許多人在這種大環境下習以為常,逐漸放棄了原來堅持的價值觀,隨波逐流。比如在中國式過馬路中,大家都笑言:“湊足一撥過一撥”,于是都抱著這樣的心態自嘲,誰也沒想到這里能有什么問題,誰管你遵不遵守交通規則。

  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家似乎統統都拋諸腦后,所以造成了這樣一個群體現象,甚至被外國媒體報道。其實,這些基本的文明規范,都能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找到依據,只是國民們都沒能花心思去琢磨、學習、繼承。所以在這里實現文化自覺迫在眉睫。

  怎樣實現文化自覺?

  按照費孝通的看法,我們首先應該梳理和理解人類文化古今之變的過程中,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對人類的發展起積極作用的一面,同時也都會有消極的一面。反對任何文化中心主義的思想和態度。他還梳理了一條文化自覺的道路,首先是文化意識的自覺,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吸收融會,使中華文化形成一個具有共同認可前提的基本秩序,最后形成一整套的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各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同守則。

  他還提到,雖然中國經歷了三級跳,先是從農業社會跳躍到了工業社會,然后從工業社會跳躍到了信息社會。通過這兩跳,中國從傳統性質的鄉土社會開始進入一個引進西方機器生產的工業化時期,然后中國又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虛擬世界的出現,促使大批的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年群體的交往方式,交往手段,交際語言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對當代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我們也應該順應時代變化,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文化自覺。

  在我看來,實現文化自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幾代人共同的努力。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我們得樹立應有的文化自信,明白本民族文化的優勢所在。我覺得費老先生說得很好,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就是講究平衡和諧,講究人際關系,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

  在中國的傳統經驗里一直強調“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張,我們一直很欣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態度。中國人如果開始有了這個意識,并且開始理解、欣賞、接受這樣的傳統文化,那我們的文化不僅可以深入人心,還可以融入世界了,因為“求同存異”是不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的前提。

  其次,是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會運用中國文化,把傳統文化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的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常常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認為有用的傳統文化就吸收進來,沒有實用價值的文化就棄之不理。

  其實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文化態度,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注意,引起了不同的文化興趣,可能一時認為沒有用的文化,沉默一個時候又會出來。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出現一些優秀的,但是不被那個時代理解的優秀文化,從而被世人冷落。比如沈從文先生在那個戰爭年代,別具一格,當別人都在以戰爭為題材進行創作時,他沉浸在自己的湘西世界里,發掘了人情美、人性美,為藝術而藝術。

  雖然他的一些作品在當時格格不入,不過在現代人看來卻有他的獨特之處,他的《邊城》以清新優美的文風,凈化了多少人的心靈,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純真愛情的向往。所以,我們應該對本民族不同特色、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持寬容的態度。另外,近年來,出現的“國學熱”,以于丹和易中天為代表的百家講壇活躍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雖然他們對經典文化的一些現代解讀頗為文壇詬病,但不得不說,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于丹講《論語》時,她常常把論語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有利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在這里儒家思想走進平常百姓家,以前略顯空洞的儒家理論此時具有了很大的實踐意義。

  最后,文化的自覺當然離不開人民的推動,在中國,對文化自覺負有重任的是廣大知識分子。雖然在中國早期,像費老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遭到了很多挫折,沒有受到很好的待遇,他們可能不被信任,不被尊敬,報酬也低。但是在中國知識分子需要在這些逆境中,靜下心來,好好地讀幾本書。

  我很佩服費老先生、巴金先生的反思精神。他們都勇于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他們認為,這些作品,不僅是個人的作品,也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所以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應該致力于我們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反思,用實證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認識我們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正如費老先生所說,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重大,他們承擔著為中華民族文化正名的重任,他們應該把東方文化從西方迷惑的、怪異的定義中拯救出來,重新定義東方已經消失了的語言,習俗甚至精神,不斷進行學術反思。

  總之,拜讀費老先生的這本書獲益匪淺,愿能與君共勉。

  讀費孝通的《中國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二

  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有感于費孝通《中國文化的重建》

  文化,一直都是古今興替中不滅的命題。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總是以文化作為銘刻興衰榮辱的紙筆,而文化也從來不愧為歷史長河錘煉過后留下的真金。從歷史和現實的不同角度看文化,這份宏大的精神財富一直都不乏關注,并且在每個時代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中國文化的重建》:此書是由費孝通先生關于中華民族的形成、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文化的自覺與文化反省、中國文化與人類文明等方面有深遠影響的文章集結而成,是一本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及未來發展的著作。

  雖說費先生離開我們已十年之久,但是在閱讀其作品的時候仍然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仍然能體會到他那顆關注和擔憂中華文化如何生存發展的拳拳赤子之心。在閱讀的過程中,費先生的許多理論和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禁重新審視起自己對文化的認識和態度。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2023年4月24日),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文化的生與死

  自人類誕生以來,文化就隨之形成和不斷演變,并在每個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呈現為不同的文化類型。縱觀古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已無從尋覓、瑪雅文化竟一夜覆滅、日不落帝國的由興轉衰,這些歷史的痕跡無不向世人傳遞著一個訊息:文化會死。文化的生與死之間橫亙著許多矛盾,也正是這些矛盾解決不善,文化才逐漸走上了消亡之路。保生存還是保文化,全球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傳承共存等種種矛盾問題如何解決是當下亟需思考的重要命題。

  矛盾一:保生存還是保文化

  文化的載體即為人,那么到底是人重要還是文化重要?費孝通先生曾經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人重要還是文化重要?這是一位鄂倫春族的女同志在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正在受到重大的沖擊而日漸消亡時,產生了只有先把人保住,才能提民族文化重建這個問題。

  而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根底不深、人數又少的民族,免不了會發生這個似乎是聳人聽聞的問題。費先生認為:文化和民族是會被消滅的,這是有歷史為證的。如今,我國萬人以下的小民族有十多個,它們今后在社會的大變革中如何繼續生存下去就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歷史進程中許多民族就是在自身文化落后的情況下,面臨生存問題時不得不融入先進文化或者引入先進文化為我所用從而丟失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國歷史上許多游牧民族被漢族農耕文明逐步同化,失去了蒼茫的草原夢。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某些小民族保生存還是保文化的矛盾已經發生了。

  矛盾二:全球化進程與文化相對獨立性

  如果把第一個矛盾擴大開來,實際上就是在全球一體化過程中,中華文化應該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對獨立。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的進步,那

  么接下來可以預想的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在各種交流都更加廣泛的今天,文化交流也成為各國尤其重要的競爭手段。世界已經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的關系網,每一種文化都不可能獨立于其他文化而存在,因此我們強調的是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文化的多樣性會隨著不斷交流融合而日益減少,因此每一種文化都想要在世界文化大碰撞中有更強的影響力。但是要影響別人,首先要確保自身的穩定性和相對獨立性,既敢于在世界文化環境中競爭,又不怕被其他文化所同化,要做到這點,堅持'和而不同'就成為當今文化交流的首要要求。

  矛盾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割裂

  古希臘文化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方世界的基督教義、文藝復興,中華文明的孔孟老莊、醫詩酒茶,無不昭示著傳統文化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但是現在,漠視文化、破壞文化、割裂文化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任誰都不能忽視,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在當下,傳統文化又真正發揮了多少能動性?悠久神奇的方塊字由繁化簡,獨有魅力不復當年;傳統中醫自炎黃起,幾千年演變至今居然連本國人民都不再信任其效能;中國多少傳統節日多少優秀民俗在西方圣誕節、愚人節等沖擊下被遺忘,端午甚至'被韓國'……傳統文化不斷遺失弱化,新興文化還未完全建立,處于割裂狀態的文化如何發揮好內在動力?長此以往,還有什么文化繁榮和文化軟實力可言?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如今文化發展矛盾重重,困難重重,如何面對困境解決矛盾,費孝通先生在多年前就已給出了有效方法。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費老,自1978年開始,經歷過重重人生坎坷的費老把視角轉到了文化領域,并從文化的社會性和歷史性的角度予以考慮,提出了'文化自覺'理論,給中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

  文化自覺的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認識和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的守則。

  1、'自覺'的前提是重視

  獲得'文化自覺'能力的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的歷史及其世界背景的恰當認識上的。這就要求當代人要充分了解本國文化的來源、內外部原因和發展趨勢等,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重視文化。我國政府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愈發強調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說明了社會目前對文化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程度。其中文化消費水平直接體現了普通民眾對文化的重視和利用程度,2023年度我國文化消費整體情況良好,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愿和文化消費水平提升較大,但文化消費滿意度不升反降,說明居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要求更高,更說明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尋找自身文化基因

  費老曾說,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任何文化都是一顆種子。確實如此,每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總是脫離不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基因。而這個基因是從一出生就確定了的,有哪些元素,怎樣排列組合,從而構成特有的文化形態。中華文化基因種子在什么地方?費老沒有說明,他希望下一代能夠繼續研究并最終說明這個題目。'禮'、'和'、'仁'、'義'……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不曾黯淡過的精粹,但是中華文化的深層基因到底在何處,還需要當代的我們繼續研究和探討,并在尋找文化基因的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申遺工作,扎實中華民族的'根',重尋文化的'鄉愁'.

  3、文化自覺的延續是文化自信

  7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撰文發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今天,這個問題依然盤桓在我們的心頭。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完全失去了自信。社會上崇洋媚外之風盛行,只要是外國的都是好的。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精神領域的文化產品,人們恨不得自內而外目之所及完全效仿國外。

  具有獨特內涵的古建筑被機械化制造的樓房所代替;大小銀屏都充斥著韓劇美劇日劇;連流傳千年的國寶中醫也被提倡予以取締……可見,中國的文化自信缺乏幾乎滲透到物質、精神的各個領域。

  不過可以洞見的是,中國必然會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近年來文化工作的逐步加力,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正在覺醒。國際上盛行著'中華文化熱'、'孔子熱'、'漢語學習熱'、'功夫熱'等中國文化元素,中國的文化產品也越來越多的走出國門,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與如今全球化進程、互聯網時代的題中之意不謀而合。

  因此,中國人,你沒有理由不自信!這一眾關乎文化生死去向的矛盾,經歷了幾段真摯而慌亂的歲月,在跌跌撞撞中找到了出口,'文化'這兩個字的份量隨之又加重了幾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完全可以憧憬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的實現,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讀費孝通的中國文化的重建有感   中國文化的重建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