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論持久戰讀后感5000字

2022-12-20 讀後感

  讀后感是自己閱讀書籍之后有感而發的一些見解和感悟。通常都是些簡短的發表自己的感想,祝福網讀后感欄目就為您提供了諸多中外名著的讀后感,相信對于您應該有所幫助!(本文為你提供讀后感范本兩篇。)

篇一:

  這是毛澤東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

  問題的提起

  (一)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周年紀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敵人作英勇的戰爭,快一年了。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都關心這個戰爭。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 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么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很多人都 說最后勝利,但是為什么會有最后勝利?怎樣爭取最后勝利?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于是失敗主義的亡國論者跑出來 向人們說:中國會亡,最后勝利不是中國的。某些性急的朋友們也跑出來向人們說:中國很快就能戰勝,無需乎費大氣力。這些議論究竟對不對呢?我們一向都說: 這些議論是不對的。可是我們說的,還沒有為大多數人所了解。一半因為我們的宣傳解釋工作還不夠,一半也因為客觀事變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質,還 沒有將其面貌鮮明地擺在人們之前,使人們無從看出其整個的趨勢和前途,因而無從決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針和做法。現在好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盡夠擊破毫無根 據的亡國論,也盡夠說服急性朋友們的速勝論了。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個總結性的解釋。尤其是對持久戰,有亡國論和速勝論的反對意見,也有空洞無物的 了解。“盧溝橋事變⑴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樣一種公式,在廣大的人們中流行著。這個公式是對的,但有加以充實的必要。抗日戰爭 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于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游擊隊;國際方面,從 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 力。每一個有良心的人,都應向他們表示敬意。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今年七月一 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為了使每個共產黨員在抗日戰爭中能夠盡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著重地研究持久戰的必要。因此,我的講演就來研究 持久戰。和持久戰這個題目有關的問題,我都準備說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說到,因為一切的東西,不是在一個講演中完全說得了的。

  (二)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后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

  (三)抗戰以前,存在著許多亡國論的議論。例如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如果抗戰,必會作阿比西尼亞⑵。”抗戰以后,公開的亡國論沒有了,但 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協的空氣時起時伏,主張妥協者的根據就是“再戰必亡”⑶。有個學生從湖南寫信來說:“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作宣 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對象都不是無知無識的愚民,他們多少也懂得一點,他們對我的談話很有興趣。可是碰了我那幾位親戚,他們總說:‘中國打不 勝,會亡。’討厭極了。好在他們還不去宣傳,不然真糟。農民對他們的信仰當然要大些啊!”這類中國必亡論者,是妥協傾向的社會基礎。這類人中國各地都有, 因此,抗日陣線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妥協問題,恐怕終戰爭之局也不會消滅的。當此徐州失守武漢緊張的時候,給這種亡國論痛駁一駁,我想不是無益的。

  (四)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本不能打到 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于“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 提法,表示懷疑。他們不贊成八路軍這樣的戰略方針:“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認為這是“機械的”觀點⑷。上海戰爭時,有些人 說:“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解決。”把抗戰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國援助上面⑸。臺兒莊勝利⑹之后,有些人主張徐州戰役 ⑺應是“準決戰”,說過去的持久戰方針應該改變。說什么“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后掙扎”,“我們勝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⑻。平 型關一個勝仗,沖昏了一些人的頭腦;臺兒莊再一個勝仗,沖昏了更多的人的頭腦。于是敵人是否進攻武漢,成為疑問了。許多人以為:“不一定”;許多人以 為:“斷不會”。這樣的疑問可以牽涉到一切重大的問題。例如說:抗日力量是否夠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為現在的力量已使敵人不能再進攻,還要增加力量 干什么呢?例如說: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為統一戰線的現時狀態已夠打退敵人,還要什么鞏固和擴大呢?例 如說:國際外交和國際宣傳工作是否還應該加緊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說:改革軍隊制度,改革政治制度,發展民眾運動,厲行國防教育,鎮壓漢奸托派 ⑼,發展軍事工業,改良人民生活,是否應該認真去做呢?例如說:保衛武漢、保衛廣州、保衛西北和猛烈發展敵后游擊戰爭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都可以 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戰爭形勢稍為好轉的時候,就準備在國共兩黨之間加緊磨擦一下,把對外的眼光轉到對內。這種情況,差不多每一個較大的勝仗之后,或敵 人進攻暫時停頓之時,都要發生。所有上述一切,我們叫它做政治上軍事上的近視眼。這些話,講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是毫無根據、似是而非的空談。掃除這些 空談,對于進行勝利的抗日戰爭,應該是有好處的。

  (五)于是問題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六)這些問題的主要論點,還在兩年之前我們就一般地指出了。還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變前五個月,盧溝橋事變前十二個月,我同美國記者斯諾先生的談話中,就已經一般地估計了中日戰爭的形勢,并提出了爭取勝利的各種方針。為備忘計,不妨抄錄幾段如下:

  問:在什么條件下,中國能戰勝并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

  答: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問:你想,這個戰爭要延長多久呢?

  答:要看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力和中日兩國其他許多決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說,除了主要地看中國自己的力量之外,國際間所給中國的援助和日本國內革命 的援助也很有關系。如果中國抗日統一戰線有力地發展起來,橫的方面和縱的方面都有效地組織起來,如果認清日本帝國主義威脅他們自己利益的各國政府和各國人 民能給中國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來得快,則這次戰爭將迅速結束,中國將迅速勝利。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 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

  問:從政治上和軍事上來看,你以為這個戰爭的前途會要如何發展?

  答:日本的大陸政策已經確定了,那些以為同日本妥協,再犧牲一些中國的領土主權就能夠停止日本進攻的人們,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幻想。我們確切地知道,就 是揚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經包括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陸政策之內。并且日本還想占領菲律賓、暹羅、越南、馬來半島和荷屬東印度,把外國和中國切開,獨 占西南太平洋。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這樣的時期,中國無疑地要處于極端困難的地位。可是大多數中國人相信,這種困難是能夠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 是失敗論者,因為他們害怕損失財產。有許多人想,一旦中國海岸被日本封鎖,中國就不能繼續作戰。這是廢話。為反駁他們,我們不妨舉出紅軍的戰爭史。在抗日 戰爭中,中國所占的優勢,比內戰時紅軍的地位強得多。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就是日本能占領中國一萬萬至二萬萬人口的區域,我們離戰敗還很遠呢。我們仍然 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戰,而日本在整個戰爭中須得時時在其后方作防御戰。中國經濟的不統一、不平衡,對于抗日戰爭反為有利。例如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割 斷,對于中國的損害,絕沒有將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割斷對于美國的損害那樣嚴重。日本就是把中國沿海封鎖,中國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無法封鎖的。所以問 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這是我們早就提出了的。

  問:假如戰爭拖得很長,日本沒有完全戰敗,共產黨能否同意講和,并承認日本統治東北?

  答:不能。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樣,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

  問:照你的意見,這次解放戰爭,主要的戰略方針是什么?

  答: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 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戰。這并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于這些地 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于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 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 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 神和戰斗力。

  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須知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僅僅是表示了全國農民所能動 員抗戰的潛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于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 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另外,還要 有一大部力量駐扎滿洲和日本內地。

  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藥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 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后期從事陣地戰,對于日本的占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這樣,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 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 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占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斯諾:《西北印象記》)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證明上述論點的正確,以后也還將繼續證明它。

  (七)還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一個多月,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就在它的《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清楚地指出: 盧溝橋的挑戰和平津的占領,不過是日寇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日寇已經開始了全國的戰時動員。他們的所謂“不求擴大”的宣傳,不過是掩護其進攻的煙幕彈。 七月七日盧溝橋的抗戰,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中國的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的階段。抗戰的準備階段已經過去了。這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 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的勝利。 由于當前的抗戰還存在著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后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因此,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但我們相信,已經發動的抗戰,必將因為我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沖破一切障礙物而繼續地前進和發展。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同樣證明了上述論點的正確,以后也還將繼續證明它。 (八)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只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夸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但是人們的錯誤觀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本的錯誤,帶一貫性,這是難于糾正的;另一類是偶然的錯誤,帶暫時性,這是易于糾正的。但既同為錯誤,就都有糾正的必要。因此,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問題的根據 (九)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最后勝利為什么是中國的呢?根據在什么地方呢? 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分別地說來,戰爭的雙方有如下互相反對的許多特點。

  (一○)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 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 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時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于內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 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而且使得它臨到最后崩潰的前夜。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 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跟著這個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 的特殊的野蠻性。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日本戰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戰爭必然 失敗的主要根據。還不止此,第三,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 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 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最后,第四,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把 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施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 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一一)中國方面:第一,我們是一個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從鴉片戰爭⑽,太平天國⑾,戊戌維新⑿,辛亥革命⒀,直至北伐戰爭,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 嚴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戰爭之不可避免和中國之不能速勝,又在這個方面有其基礎。然而第二,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積累到了今日,已經不同于任何歷史時期。各種內外反對力量雖給了解放運動以嚴重挫折, 同時卻鍛煉了中國人民。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 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后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 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 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第三,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這同日本又是一個相反的對比。最后, 第四,由于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 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

  (一二)這樣看來,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 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 的。??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 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里發生出來。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 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是貫徹于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 些特點,那就必然要弄錯;即使某些意見一時有人相信,似乎不錯,但戰爭的經過必將證明它們是錯的。我們現在就根據這些特點來說明我們所要說的一切問題。

  駁亡國論 (一三)亡國論者看到敵我強弱對比一個因素,從前就說“抗戰必亡”,現在又說“再戰必亡”。如果我們僅僅說,敵人雖強,但是小國,中國雖弱,但 是大國,是不足以折服他們的。他們可以搬出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的歷史證據,證明小而強的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國家,而且是落后的滅亡進步的。如果我們說, 這是古代,不足為據,他們又可以搬出英滅印度的事實,證明小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落后國家。所以還須提出其他的根據,才能把一切亡國論者的 口封住,使他們心服,而使一切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們得到充足的論據去說服還不明白和還不堅定的人們,鞏固其抗戰的信心。

  (一四)這應該提出的根據是什么呢?就是時代的特點。這個特點的具體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國的進步和多助。

  (一五)我們的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中日兩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戰爭。在我們的敵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它已處于退步時 代,不但和英滅印度時期英國還處于資本主義的進步時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戰爭發動于世界帝國主義首先是法西斯國 家大崩潰的前夜,敵人也正是為了這一點才舉行這個帶最后掙扎性的冒險戰爭。所以,戰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中國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集團,這是無可逃避 的必然性。再則,當日本舉行戰爭的時候,正是世界各國或者已經遭遇戰爭或者快要遭遇戰爭的時候,大家都正在或準備著為反抗野蠻侵略而戰,中國這個國家又是 同世界多數國家和多數人民利害相關的,這就是日本已經引起并還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數國家和多數人民的反對的根源。

  (一六)中國方面呢?它已經不能和別的任何歷史時期相比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是它的特點,所以被稱為弱國。但是在同時,它又處于歷史上進步的時 代,這就是足以戰勝日本的主要根據。所謂抗日戰爭是進步的,不是說普通一般的進步,不是說阿比西尼亞抗意戰爭的那種進步,也不是說太平天國或辛亥革命的那 種進步,而是說今天中國的進步。今天中國的進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國家,已經有了資本主義,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了已經覺悟或 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有了共產黨,有了政治上進步的軍隊即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紅軍,有了數十年革命的傳統經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十七年的經驗。這 些經驗,教育了中國的人民,教育了中國的政黨,今天恰好作了團結抗日的基礎。如果說,在俄國,沒有一九○五年的經驗就不會有一九一七年的勝利;那末,我們 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十七年以來的經驗,也將不會有抗日的勝利。這是國內的條件。

  國際的條件,使得中國在戰爭中不是孤立的,這一點也是歷史 上空前的東西。歷史上不論中國的戰爭也罷,印度的戰爭也罷,都是孤立的。惟獨今天遇到世界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空前廣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運動及其對于中 國的援助。俄國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也遇到世界的援助,俄國的工人和農民因此勝利了,但那個援助的規模還沒有今天廣大,性質也沒有今天深刻。今天的世界的人民 運動,正在以空前的大規模和空前的深刻性發展著。蘇聯的存在,更是今天國際政治上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必然以極大的熱忱援助中國,這一現象,是二十年前完全 沒有的。所有這些,造成了和造成著為中國最后勝利所不可缺的重要的條件。大量的直接的援助,目前雖然還沒有,尚有待于來日,但是中國有進步和大國的條 件,能夠延長戰爭的時間,促進并等候國際的援助。

  (一七)加上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國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這一個條件,于是在強弱對比之外,就還有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這就是中國決不會亡的根據。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 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日本 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敗,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一八)阿比西尼亞為什么滅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國,而且是小國。第二,它不如中國進步,它是一個古老的奴隸制到農奴制的國家,沒有資本主義,沒有資產階級政黨,更沒有共產黨,沒有中國這樣的軍隊,更沒有如同 八路軍這樣的軍隊。第三,它不能等候國際的援助,它的戰爭是孤立的。第四,這是主要的,抗意戰爭領導方面有錯誤。阿比西尼亞因此滅亡了。然而阿比西尼亞還 有相當廣大的游擊戰爭存在,如能堅持下去,是可以在未來的世界變動中據以恢復其祖國的。

  (一九)如果亡國論者搬出中國近代解放運動的失敗 史來證明“抗戰必亡”和“再戰必亡”的話,那我們的答復也是時代不同一句話。中國本身、日本內部、國際環境都和過去不相同。日本比過去更強了,中國的半殖 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變,力量依然頗弱,這一點是嚴重的情形。日本暫時還能控制其國內的人民,也還能利用國際間的矛盾作為其侵華的工具,這些都是事實。 然而在長期的戰爭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相反的變化。這一點現在還不是事實,但是將來必然要成為事實的。這一點,亡國論者就拋棄不顧了。中國呢?不但現在已有 新的人、新的政黨、新的軍隊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這些都必然會向前發展。雖然歷史上的解放運動屢次遭受挫折,使中國不能積蓄更 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日戰爭??這是非常可痛惜的歷史的教訓,從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殘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礎上,加上廣大的努力,必 能逐漸前進,加強抗戰的力量。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是這種努力的總方向。國際援助一方面,眼前雖然還看不見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國際局面根本已和過 去兩樣,大量和直接的援助正在醞釀中。中國近代無數解放運動的失敗都有其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都不能比擬今天的情況。在今天,雖然存在著許多困難條件,規定 了抗日戰爭是艱難的戰爭,例如敵人之強,我們之弱,敵人的困難還剛在開始,我們的進步還很不夠,如此等等,然而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是很多的,只須加上主觀 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難而爭取勝利。這些有利條件,歷史上沒有一個時候可和今天比擬,這就是抗日戰爭必不會和歷史上的解放運動同歸失敗的理由。

  妥協還是抗戰?腐敗還是進步?

  二○)亡國論之沒有根據,俱如上述。但是另有許多人,并非亡國論者,他們是愛國志士,卻對時局懷抱甚深的憂慮。他們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懼怕對日妥 協,一是懷疑政治不能進步。這兩個可憂慮的問題在廣大的人們中間議論著,找不到解決的基點。我們現在就來研究這兩個問題。

  (二一)前頭說 過,妥協的問題是有其社會根源的,這個社會根源存在,妥協問題就不會不發生。但妥協是不會成功的。要證明這一點,仍不外向日本、中國、國際三方面找根據。 第一是日本方面。還在抗戰初起時,我們就估計有一種醞釀妥協空氣的時機會要到來,那就是在敵人占領華北和江浙之后,可能出以勸降手段。后來果然來了這一 手;但是危機隨即過去,原因之一是敵人采取了普遍的野蠻政策,實行公開的掠奪。中國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國奴。敵人的這一掠奪的即滅亡中國的政策,分為物 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國人的;不但是對下層民眾,而且是對上層成分,??當然對后者稍為客氣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別,并無原則之分。大體 上,敵人是將東三省的老辦法移植于內地。在物質上,掠奪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廣大人民啼饑號寒;掠奪生產工具,使中國民族工業歸于毀滅和奴役化。在精神上, 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太陽旗下,每個中國人只能當順民,做牛馬,不許有一絲一毫的中國氣。敵人的這一野蠻政策,還要施之于更深的內地。他的胃口很 旺,不愿停止戰爭。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內閣宣言的方針⒁,至今堅決執行,也不能不執行,這就激怒了一切階層的中國人。這是根據敵人戰爭的退步性野蠻 性而來的,“在劫難逃”,于是形成了絕對的敵對。估計到某種時機,敵之勸降手段又將出現,某些亡國論者又將蠕蠕而動,而且難免勾結某些國際成分(英、美、 法內部都有這種人,特別是英國的上層分子),狼狽為奸。但是大勢所趨,是降不了的,日本戰爭的堅決性和特殊的野蠻性,規定了這個問題的一方面。

  (二二)第二是中國方面。中國堅持抗戰的因素有三個:其一,共產黨,這是領導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國民黨,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 它也就不會投降。又其一,別的黨派,大多數是反對妥協、擁護抗戰的。這三者互相團結,誰要妥協就是站在漢奸方面,人人得而誅之。一切不愿當漢奸的人,就不 能不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到底,妥協就實際上難于成功。

  (二三)第三是國際方面。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 余都不利于中國妥協而利于中國抗戰。這一因素影響到中國的希望。今天全國人民有一種希望,認為國際力量必將逐漸增強地援助中國。這種希望不是空的;特別是 蘇聯的存在,鼓舞了中國的抗戰。空前強大的社會主義的蘇聯,它和中國是歷來休戚相關的。蘇聯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成分之唯利是圖者根本相反,它是以援 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戰爭為其職志的。中國戰爭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蘇聯的援助上。中蘇兩國是地理接近的,這 一點加重了日本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戰。中日兩國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國抗戰的困難。然而中蘇的地理接近,卻是中國抗戰的有利條件。

  (二 四)由此可作結論:妥協的危機是存在的,但是能夠克服。因為敵人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種程度的改變,但其根本改變是不可能的。中國內部有妥協的社會根源,但是 反對妥協的占大多數。國際力量也有一部分贊助妥協,但是主要的力量贊助抗戰。這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就能克服妥協危機,堅持抗戰到底。

  (二 五)現在來答復第二個問題。國內政治的改進,是和抗戰的堅持不能分離的。政治越改進,抗戰越能堅持;抗戰越堅持,政治就越能改進。但是基本上依賴于堅持抗 戰。國民黨的各方面的不良現象是嚴重地存在著,這些不合理因素的歷史積累,使得廣大愛國志士發生很大的憂慮和煩悶。但是抗戰的經驗已經證明,十個月的中國 人民的進步抵得上過去多少年的進步,并無使人悲觀的根據。歷史積累下來的腐敗現象,雖然很嚴重地阻礙著人民抗戰力量增長的速度,減少了戰爭的勝利,招致了 戰爭的損失,但是中國、日本和世界的大局,不容許中國人民不進步。由于阻礙進步的因素即腐敗現象之存在,這種進步是緩慢的。進步和進步的緩慢是目前時局的 兩個特點,后一個特點和戰爭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稱,這就是使得愛國志士們大為發愁的地方。然而我們是在革命戰爭中,革命戰爭是一種抗毒素,它不但將排除敵人 的毒焰,也將清洗自己的污濁。凡屬正義的革命的戰爭,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為改造事物開辟道路。中日戰爭將改造中日兩國;只要中國堅持抗 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就一定能把舊日本化為新日本,把舊中國化為新中國,中日兩國的人和物都將在這次戰爭中和戰爭后獲得改造。我們把抗戰和建國聯系起來看, 是正當的。說日本也能獲得改造,是說日本統治者的侵略戰爭將走到失敗,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勝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時。這和中國的抗 戰密切地聯系著,這一個前途是應該看到的。

  亡國論是不對的,速勝論也是不對的

  (二六)我們已把強弱、大小、進步退步、多助寡助幾個敵我之間矛盾著的基本特點,作了比較研究,批駁了亡國論,答復了為什么不易妥協和為什么政 治可能進步的問題。亡國論者看重了強弱一個矛盾,把它夸大起來作為全部問題的論據,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們只提強弱對比一點,是他們的片面性;他們將此 片面的東西夸大起來看成全體,又是他們的主觀性。所以在全體說來,他們是沒有根據的,是錯誤的。那些并非亡國論者,也不是一貫的悲觀主義者,僅為一時候和 一局部的敵我強弱情況或國內腐敗現象所迷惑,而一時地發生悲觀心理的人們,我們也得向他們指出,他們的觀點的來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觀性的傾向。但是他們的改 正較容易,只要一提醒就會明白,因為他們是愛國志士,他們的錯誤是一時的。

  (二七)然而速勝論者也是不對的。他們或則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 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他矛盾;或則對于中國的長處,夸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總之,他們沒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件事實。他們常常抹殺這一點,因此抹殺了真理的一方面。他們又沒有勇氣承認自己長處之有限性,因 而抹殺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錯誤來,這里也是主觀性和片面性作怪。這些朋友們的心是好的,他們也是愛國志士。但是“先生之志則大矣”,先 生的看法則不對,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為估計不符合真相,行動就無法達到目的;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者沒有兩樣。所以也是要不得的。

  (二八)我們是否否認亡國危險呢?不否認的。我們承認在中國面前擺著解放和亡國兩個可能的前途,兩者在猛烈地斗爭中。我們的任務在于實現解放而避免亡 國。實現解放的條件,基本的是中國的進步,同時,加上敵人的困難和世界的援助。我們和亡國論者不同,我們客觀地而且全面地承認亡國和解放兩個可能同時存 在,著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優勢及達到解放的條件,并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亡國論者則主觀地和片面地只承認亡國一個可能性,否認解放的可能性,更不會指出 解放的條件和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我們對于妥協傾向和腐敗現象也是承認的,但是我們還看到其他傾向和其他現象,并指出二者之中后者對于前者將逐步地占優 勢,二者在猛烈地斗爭著;并指出后者實現的條件,為克服妥協傾向和轉變腐敗現象而努力。因此,我們并不悲觀,而悲觀的人們則與此相反。

  (二九)我們也不是不喜歡速勝,誰也贊成明天一個早上就把“鬼子”趕出去。但是我們指出,沒有一定的條件,速勝只存在于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 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們客觀地并全面地估計到一切敵我情況,指出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唯一途徑,而排斥毫無根據的速勝論。我們主張為著爭 取最后勝利所必要的一切條件而努力,條件多具備一分,早具備一日,勝利的把握就多一分,勝利的時間就早一日。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縮短戰爭的過程,而排斥 貪便宜尚空談的速勝論。

  為什么是持久戰?

  (三○)現在我們來把持久戰問題研究一下。“為什么是持久戰”這一個問題,只有依據全部敵我對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確的回答。例如單說敵人 是帝國主義的強國,我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就有陷入亡國論的危險。因為單純地以弱敵強,無論在理論上,在實際上,都不能產生持久的結果。單是大小或 單是進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樣。大并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進步的國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強,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國家或事物所滅亡者。多助寡助是重 要因素,但是附隨因素,依敵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的大小。因此,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 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 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

  (三一)既然敵之優點 只有一個,余皆缺點,我之缺點只有一個,余皆優點,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結果,反而造成了現時敵之優勢我之劣勢呢?很明顯的,不能這樣形式地看問題。事情是 現時敵我強弱的程度懸殊太大,敵之缺點一時還沒有也不能發展到足以減殺其強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優點一時也沒有且不能發展到足以補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 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現,而出現的是不平衡。

  (三二)敵強我弱,敵是優勢而我是劣勢,這種情況,雖因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 而有所變化,但是還沒有產生基本的變化。所以,在戰爭的一定階段上,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勝利,我則將遭到一定程度的失敗。然而敵我都只限于這一定階段內一 定程度上的勝或敗,不能超過而至于全勝或全敗,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一則敵強我弱之原來狀況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則由于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 的努力,更加造成這種相對的形勢。拿原來狀況來說,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不過此時還沒有減殺到足以破壞敵之優勢的必要的程度;我雖 弱,但我之弱已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補充,不過此時還沒有補充到足以改變我之劣勢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敵是相對的強,我是相對的弱;敵是相對的優勢,我是 相對的劣勢。雙方的強弱優劣原來都不是絕對的,加以戰爭過程中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更加變化了敵我原來強弱優劣的形勢,因而敵我只限于一定 階段內的一定程度上的勝或敗,造成了持久戰的局面。

  (三三)然而情況是繼續變化的。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 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必能繼續改變著敵我強弱的原來程度,繼續變化著敵我的優劣形勢。到 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

  (三四)目前敵尚能勉強利用其強的因素,我之抗戰尚 未給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進攻,反之,尚足以維持其進攻到一定的程度。其足以加劇本國階級對立和中國民族反抗的因素,即 戰爭之退步性和野蠻性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礙其進攻的情況。敵人的國際孤立的因素也方在變化發展之中,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孤立。許多表示助我的國家 的軍火資本家和戰爭原料資本家,尚在唯利是圖地供給日本以大量的戰爭物資⒂,他們的政府⒃亦尚不愿和蘇聯一道用實際方法制裁日本。這一切,規定了我之抗戰 不能速勝,而只能是持久戰。中國方面,弱的因素表現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雖在十個月抗戰中有了某種程度的進步,但距離足以阻止敵之進攻及準 備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還遠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所減弱。其各種有利因素,雖然都在起積極作用,但達到足以停止敵之進攻及準備我之反攻的程度 則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國內,克服腐敗現象,增加進步速度;在國外,克服助日勢力,增加反日勢力,尚非目前的現實。這一切,又規定了戰爭不能速勝,而只 能是持久戰。

  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三五)中日戰爭既然是持久戰,最后勝利又將是屬于中國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設想,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于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 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 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 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所以,盡管描畫的東西不能盡合將來的事實,而將為事實所校正,但是為著堅定地有目的地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指導起 見,描畫輪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三六)第一階段,現在還未完結。敵之企圖是攻占廣州、武漢、蘭州三點,并把三點聯系起來。敵欲達此目 的,至少出五十個師團,約一百五十萬兵員,時間一年半至兩年,用費將在一百萬萬日元以上。敵人如此深入,其困難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將不堪設想。至欲完全 占領粵漢鐵路和西蘭公路,將經歷非常危險的戰爭,未必盡能達其企圖。但是我們的作戰計劃,應把敵人可能占領三點甚至三點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區并可能互相聯系 起來作為一種基礎,部署持久戰,即令敵如此做,我也有應付之方。這一階段我所采取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陣地戰雖在此階 段之第一期,由于國民黨軍事當局的主觀錯誤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從全階段看,仍然是輔助的。此階段中,中國已經結成了廣大的統一戰線,實現了空前的團結。 敵雖已經采用過并且還將采用卑鄙無恥的勸降手段,企圖不費大力實現其速決計劃,整個地征服中國,但是過去的已經失敗,今后的也難成功。此階段中,中國雖有 頗大的損失,但是同時卻有頗大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成為第二階段繼續抗戰的主要基礎。此階段中,蘇聯對于我國已經有了大量的援助。敵人方面,士氣已開始表現 頹靡,敵人陸軍進攻的銳氣,此階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將更不如初期。敵之財政和經濟已開始表現其竭蹶狀態,人民和士兵的厭戰情緒已開始發生,戰爭指導 集團的內部已開始表現其“戰爭的煩悶”,生長著對于戰爭前途的悲觀。

  (三七)第二階段,可以名之曰戰略的相持階段。第一階段之末尾,由于 敵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堅強抵抗,敵人將不得不決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戰略進攻終點,到達此終點以后,即停止其戰略進攻,轉入保守占領地的階段。此階段內,敵之企 圖是保守占領地,以組織偽政府的欺騙辦法據之為己有,而從中國人民身上盡量搜括東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著頑強的游擊戰爭。游擊戰爭在第一階段中乘著敵后 空虛將有一個普遍的發展,建立許多根據地,基本上威脅到敵人占領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階段仍將有廣大的戰爭。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 戰輔助之。此時中國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規軍,不過一方面因敵在其占領的大城市和大道中取戰略守勢,一方面因中國技術條件一時未能完備,尚難迅即舉行戰略反 攻。除正面防御部隊外,我軍將大量地轉入敵后,比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敵人未占區域,配合民眾武裝,向敵人占領地作廣泛的和猛烈的游擊戰爭,并盡可能地 調動敵人于運動戰中消滅之,如同現在山西的榜樣。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做得好,可能使敵只能保守占領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區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們的,這就是敵人的大失敗,中國的大勝利。那時,整個敵人占領地將分為三種地區:第一種是敵人的根據地,第二種是 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游擊區。這個階段的時間的長短,依敵我力量增減變化的程度如何及國際形勢變動如何而定,大體上我們要準備付出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經濟困難和漢奸搗亂將是兩個很大的問題。敵人將大肆其破壞中國統一戰線的活動,一切敵之占領地的 漢奸組織將合流組成所謂“統一政府”。我們內部,因大城市的喪失和戰爭的困難,動搖分子將大倡其妥協論,悲觀情緒將嚴重地增長。此時我們的任務,在于動員 全國民眾,齊心一致,絕不動搖地堅持戰爭,把統一戰線擴大和鞏固起來,排除一切悲觀主義和妥協論,提倡艱苦斗爭,實行新的戰時政策,熬過這一段艱難的路 程。此階段內,必須號召全國堅決地維持一個統一政府,反對分裂,有計劃地增強作戰技術,改造軍隊,動員全民,準備反攻。此階段中,國際形勢將變到更于日本不利,雖可能有張伯倫⒄一類的遷就所謂“既成事實”的“現實主義”的調頭出現,但主要的國際勢力將變到進一步地援助中國。日本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將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甚至爆發新的戰爭。敵人方面,陷在中國泥潭中的幾十個師團抽不出去。廣大的游擊戰爭和人民抗日運動將疲憊這一大批日本軍,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進一步地增長其思鄉厭戰直至反戰的心理,從精神上瓦解這個軍隊。日本在中國的掠奪雖然不能說它絕對不能有所成就,但是日本資本缺乏,又困于游擊戰爭,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不可能的。這個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于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于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抗戰的三幕戲,這是第二幕。由于全體演員的努力,最精彩的結幕便能很好地演出來。

  (三八)第三階段,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收復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著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地生長著的力量。然而單只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還須依靠國際力量和敵國內部變化的援助,否則是不能勝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國的國際宣傳和外交工作的任務。這個階段,戰爭已不是戰略防御,而將變為戰略反攻了,在現象上,并將表現為戰略進攻;已不是戰略內線,而將逐漸地變為戰略外線。直至打到鴨綠江邊,才算結束了這個戰爭。第三階段是持久戰的最后階段,所謂堅持戰爭到底,就是要走完這個階段的全程。 這個階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如果說,第一階段的陣地防御,由于當時的條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末,第三階 段的陣地攻擊,由于條件的改變和任務的需要,將變成頗為重要的。此階段內的游擊戰,仍將輔助運動戰和陣地戰而起其戰略配合的作用,和第二階段之變為主要形式者不相同。

篇二:

  今天,我通讀了毛澤東同志所著的《論持久戰》這篇文章,讀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澤東同志在抗戰初期之所以提出對日作戰要堅持持久戰,其根本原因就是從這場戰爭的性質和中日兩國、兩軍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得出來的,它對于當時國內所盛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走極端的論調無疑是一副清醒劑。

  毛主席的這篇文章寫于1938年5月,在當時,正是抗戰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自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后近一年的時間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精誠團結、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日本帝國主義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場戰爭,在東方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偉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可以說,深受戰爭災難,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不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因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是怎么樣?如果是持久戰,那么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戰爭的結局如何?這些問題隨著戰爭的爆發,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每一次戰役的勝敗、得失、進退而不斷出現,縈繞在許多人心中。特別是自從徐州會戰開始以來,有些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和尖銳。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鋪路南北的廣闊地域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即徐州會戰,會戰經過了津浦路沿線的初期保衛戰、臺兒莊會戰和徐州突圍三個階段。在第二階段結束時,即1938年4月7日,中國軍隊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摧毀了日軍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敵兩萬余人。這是國民黨戰場自抗戰以來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而這次勝利,卻沖昏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一些人的頭腦,使他們滋長了速勝心理,以為只要打幾個臺兒莊式的大勝仗,就能抵擋住日軍,而無需動員廣大民眾進行抗戰。說到這兒,我要說,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只有把全國幾萬萬民眾都動員起來,形成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才能抵擋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后勝利。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盧溝橋事變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后勝利是中國的”就是這個道理,而發動和團結四萬萬同胞共同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于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游擊隊;國際方面,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而“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

  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述說得是相當精辟,相當正確。因為只有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才能最終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后勝利。而充分團結各方面的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臺兒莊戰役勝利后,國民黨的某些人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只有軍隊對日作戰即可,而無需動員廣大人民參軍參戰,用軍隊打幾個勝仗就能將日寇趕跑,什么“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后掙扎”,“我們勝利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喪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一席話,使速勝論在不少人頭腦中扎下了根。他們認為,這日本鬼子不堪一擊,打幾個勝仗也就勝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趕回老家了。一時間,速勝論高調頻起,甚囂塵上。然而,事情的發展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隨著戰爭的發展,國民黨的這些幻想也隨之迅速破滅。5月19日,徐州淪陷,這時,國民黨內的失敗主義情緒,投降派“戰必大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調又傳播開來。而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在共產黨內和群眾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人存在著僥幸心理和輕敵思想,幻想速勝;而有些人則對抗戰信心不足,悲觀失望。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速勝論者,迷信國民黨的正規戰,輕視人民群眾和游擊戰的戰略地位,不贊成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可以說,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都是走極端的,是不科學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后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席話說得可真是一針見血,因為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要辯證和科學地區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制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而有些人卻恰恰辦不到這一點,為此,毛澤東同志及時寫下了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發點,就是為了痛斥亡國論,掃除速勝論,從理論上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戰,堅持必勝信念。

  在文章中,毛澤東同志多次回答了這樣兩個問題:中國會亡嗎?不會亡,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速勝嗎?不能,戰爭是持久的。持久戰和最后勝利,這就是中國抗日戰爭總的,基本的規律。這一規律是通過對中日戰爭雙方的特點的全面、客觀的分析所得出來的。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可以說,毛主席的這一席話可真是說到問題的點子上去了,這是因為,第一,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的強國,而中國呢,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國;從敵人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力來說,它在東方又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五、六個著名的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而在當時,我們國家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等各方面都明顯地不如對方。從這一點來說,就是日本侵華戰爭的不可避免,而中國的抗戰不能速勝的基本依據。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持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可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其次,敵人的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而我們的反侵略戰爭卻是進步的和正義的。這是日本戰爭必然失敗和中國抗戰的持久和最后勝利的主要依據。正如毛澤東同志所強調的“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調上得到了持久戰和這種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是啊,中國這個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在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特別是蘇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更是給我們這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帶來了曙光,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等國內革命戰爭后,我們的黨和人民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經驗方面,更加走向成熟。同時,也鍛煉出了一批能夠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仁人志士,這就為我們抗戰能夠取得最后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戊戌維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戰爭,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戰爭之不可避免和中國之不能速勝,又在這個方面有其基礎。然而……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積累到了今日,已經不同于任何歷史時期。……同時……(也)鍛煉了中國人民”,是啊,從救國救民的革命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中國人民,必然會認識到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殘酷性和長期性,從而能夠更加堅定地打好這場長期的反侵略戰爭,直至取得最后勝利。

  雖然,在國力方面,我們在當時還不如日本,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這一點,那就是我們的敵國日本是一個小國,它地少、物少、人少、兵少,經不起長期的戰爭。再有,在國際上,敵人是失道寡助,而我們呢,卻是得道多助。這是由戰爭的性質所決定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日本雖能得到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其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由此看來,強弱、大小、進步退步、多助寡助,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就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是屬于中國而不是日本。戰爭啊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就必然要犯錯誤。

  在當時,除了速勝論之外,還有著另一種更加悲觀的論調,那就是亡國論。那么,這個亡國論又是怎么來的呢?要真的究其原因,那還得從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徐州會戰說起,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國民黨軍隊同日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廣闊地域,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這就是后來被史學家所稱之為的“徐州會戰”,會戰一開始,國民黨的60萬大軍就陷入了被動,被敵人所阻攔、分割和包圍,陷入敗局,不得不向豫、皖、邊突圍,5月19日,徐州淪陷。這時,國民黨內的失敗主義情緒、投降派的“戰必大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又開始傳播開來,對此,毛澤東同志指出“亡國論者只看到敵強我弱這一特點,在實踐中,亡國論所產生的妥協傾向,什么”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沒有兩樣“,可以這么說,對于亡國論和速勝論,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兩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兩論”,它可是關系到我們能否打贏這場反侵略戰爭的關鍵,如果不能很好地來認識和克服它,那么我們的抗戰就無法順利進行,更不用說能夠取得最后勝利了。為此,為了克服“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同志著重指出“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場得出正確的結論”,是啊,唯心論和機械論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只有深入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才能指導我們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

  另外,剛才我們提到亡國論,這有些人之所以能提出亡國論這個論調,決不是偶然的,它也和我們的歷史發展有關,你們大家伙想一想,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抗日戰爭之前,我們和任何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打仗,不都是打一仗敗一仗嗎!這除了我們在軍事和經濟上落后,沒有實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當時的中國政府和統治者的腐敗和軟弱無能,要不,能在幾年內簽訂那么多個不平等條約嗎!但是啊,在今天,這一點可就大不相同了,這國民黨蔣介石雖然是不情愿抗戰,但是,全國四萬萬覺醒了的人民卻堅決要求抗戰,特別是有了為了人民利益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中國共產黨,更是抗日的急先鋒,她抗戰最堅決,同時更是喚醒了千百萬不愿做亡國奴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起來抗日,這股抗日浪潮確實如排山倒海之勢,雖然在經濟力量和武器裝備上我們還不如敵人,但是,覺醒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定會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因為我們有了一個好的領導,就不愁打不敗日本鬼子。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的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中日兩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戰爭。在我們的敵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它已處于退步時代,不但和英滅印度時期英國還處于資本主義的進步時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戰爭發動于世界帝國主義首先是法西斯國家大崩潰的前夜,敵人也正是為了這一點才舉行這個帶最后掙扎性的冒險戰爭。所以,戰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中國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集團,這是無可逃避的必然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滅亡是必然,但是,這需要我們堅持抗戰,而且還要堅持長期抗戰。因為,正如我們在前邊所提到的,由于日本在當時無論是在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方面都比中國要強大,所以,它能逞兇一時,而我們呢,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量、更長的時間才能最終消滅它。

  前面我們提到了敵人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當時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而我們國家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等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這是日本侵略戰爭之不可避免,中國抗戰之不能速勝的依據。不過,這也不要緊,敵人雖然在實力上超過了我們,但它所發動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而我們的反侵略戰爭卻是正義的和進步的。這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必然失敗,中國抗戰的持久和最后勝利的主要依據。再有,這日本本來就是個小國,它地小、人少、物少、兵少,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我們(國家)呢,卻是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此外,在國際上,敵人是失道寡助,而我們卻是得道多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失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由此看來,強弱大小、進步、退步、多助、寡助,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決定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戰爭就是這樣特點的比賽。我們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就必然要犯錯誤。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持指出的,這亡國論這是只看到敵強我弱這一點,把它夸大起來并作為全部問題的論據,而看不到其他特點;而速勝論者則根本忘記了敵強我弱這個矛盾,而夸大其它特點,兩者看問題的方法都是非科學的,即主觀的和片面的,因而得出的結論也都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亡國論產生妥協傾向,而速勝論呢,卻“因為估計不符合真相,行動就無法達到目的;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沒有兩樣”,因此,兩者都是十分有害的。為了克服亡國論和速勝論,毛主席指出“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通讀《論持久戰》這篇文章,使我更加感到,毛主席在這篇文章中所闡述的觀點和戰略戰術,是我們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銳利思想武器,他從中日兩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無可爭辯地論證了“抗日戰爭是持久的”和“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這兩大歷史命題的客觀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徹底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等錯誤論調,同時在此基礎上科學地預見了抗戰所要經歷的各個階段,制訂了一整套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戰術,極大地武裝了全國抗日軍民,為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指明了正確的道路和方向。在以后的抗戰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遵循了這一偉大的戰略思想,同日本帝國主義者進行了機智、勇敢、艱苦、頑強的斗爭,并最后取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毛主席的這篇文章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他具體地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國民族戰爭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規律,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抗戰理論,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論持久戰》又是一部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著作,它從中國抗戰的特殊規律入手,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戰爭與政治、武器與人、戰爭中的能動性等一般的軍事原則和戰爭規律,尤其是針對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特殊的戰爭現象,及其深刻地論述了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動員的人民戰爭思想、轉劣為優的靈活的戰略思想,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理論,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除此之外,《論持久戰》又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它在分析中日雙方對立、矛盾的因素,論述戰爭的發展進程和眾多復雜的戰略戰術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的觀點都做了創造性的運用和透徹的發揮,可以說,毛主席的這部宏篇巨著,通篇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可以稱得上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應用哲學”和“實踐哲學”。對于今天來說,仍然有著它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從總體上講,它是對當時重大的歷史問題的成功回答,為我們提供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發現和揭示客觀規律,取得勝利的一般的方法論,這是我們在當前和以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否則,任何事業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將是無從談起。具體地說吧,《論持久戰》這部著作所闡述的軍事理論,對于我們今天開展軍事科學研究,建設國防現代化,應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是我們現在一再強調要做好軍事斗爭的準備,這軍事斗爭的準備中,戰略戰術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這一點,《論持久戰》中的許多觀點和方法,對于我們今天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由于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實力和國防現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軍的裝備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都會有著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發生侵略戰爭,我們在軍事裝備上仍將處于劣勢。因此,毛澤東同志關于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和一整套具體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戰術,并沒有過時,仍然是指導我們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不僅如此,對于今天我們所從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毛主席的這篇文章,也仍然具有其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可以說,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國家在建國幾十年來曾經出現過幾次大起大落,走過的道路可以說是相當曲折,究其原因,這問題的主要根節就在于沒有能夠正確認識國情,違背了客觀規律。所以,為了避免今后再出現類似的失誤,我認為,學習毛主席《論持久戰》一文中,毛主席當年科學地分析客觀事物的矛盾,根據國情制定戰略的方法,對于我們今天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讀后感欄目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讀后感   讀后感大全   論持久戰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