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愛彌爾讀后感

2022-12-20 讀後感

  《愛彌爾》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概述主要講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進入社會受教育到結婚的全過程,主張順應天性。下面是祝福網為大家搜集整理的愛彌爾讀后感,歡迎閱讀。

  愛彌爾讀后感(一)

  近段時間,在繁忙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不自覺的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我覺得他借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致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對于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興趣的。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他看來,只要從人類的初始狀態即自然狀態來考察人類的整個演變過程,才能發現人類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天賦人權,才能認識到這種權利又是如何在社會狀態之中散失掉的,也才能把人的自然自由作為一面鏡子,鑒別出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平等和不自由。

  我覺得身為教師的我們對于盧梭的觀點是要引起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于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采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于我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于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為了要造就一個人,培養出一個為社會所用的人,用盧梭的話說就是,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對于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的,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

  愛彌爾讀后感(二)

  久仰法國大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這本著作,皆因自認文化功底不足而久久沒有拜讀,當年上學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懺悔錄》讓我費了好大的力氣也未能完全理解大師的思想境界。

  時至今日,身為教育工作者,再也找不到借口不看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下面是我的一些膚淺的讀后感,不對之處還請見諒。

  《愛彌兒》果然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liuxue86.com),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并沒有教我們怎么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愿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愿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愛彌兒》認為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么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于同一個目的的話,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對于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里的父母親長輩等。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里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愛彌爾讀后感(三)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爾讀后感(四)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我隨意的翻開《愛彌兒》,看到的就是這樣一段話。這簡單卻充滿力量的語言將教育的偉大詮釋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兒童是不應該只跟從一個向導的……所以,我們必須一般地觀察問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無時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響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從事不同的職業,過著不同的生活,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他們也有各自的特長或某些優秀的品質。從他們的身上,孩子可以學到更多不一樣的優秀的東西,這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變化無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思維、行動……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更多的細心與耐心,“要防止他們的心沾染罪惡,要防止他們的思想產生謬論。”

  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交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問題不在于他拿什么東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導孩子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交給孩子以行為的準繩,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陪在他們的身邊,不可能一輩子都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評價與指點。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賴別人過一輩子!孩子們的人生之路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的。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他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另外,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對于孩子所做的錯事,我們最好不要給與直接的糾正,而是對他們的言行進行稍加提點,讓他們可以自己發現錯誤,讓他們自己領悟處理該類問題的準則。一般來說,自己領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別人灌輸的更讓人印象深刻吧!

  “在任何事件中,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于口訓。”這是盧梭在書中反復強調的觀點。是啊,相對于口訓而言,行動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吧!當你滔滔不絕地向孩子講述一個深奧的道理時,任何語言對他們來說都是枯燥蒼白的。當然,如果你在語言表達上有獨特的魅力,自然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讓他們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一下。不過這份激情也是十分簡單的,簡單到時間一沖就沖淡了……“孩子們是最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對他們說的話的,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了。”

  說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個詞——懲罰。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這么多年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懲罰吧。我們以后也會成為一名教育者,關于“懲罰”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后果。”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純粹的懲罰并不能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錯誤。如果不能讓他們知道錯在何處,那懲罰只能起到加深學生對你怨恨的作用。當你的學生對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錯在何處時,這個老師做得是不是也太失敗了?得不償失也不過如此吧!

  關于對小學生的教育,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盧梭在書中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母與子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孩子知道應該愛他的母親,他才會愛她。”我認為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盡到一個老師的義務,那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要求學生乖乖地接受我們的教育?

  剛進大學的時候老師就反復強調:“要想成為一名優秀小學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即使我們沒有足夠淵博的知識,只要對孩子有顆愛心,我相信,我們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因為:

  ——“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

  愛彌爾讀后感(五)

  讀完《愛彌兒》,收獲很多,疑惑很多,不解很多,反思很多……

  作為一名未來將會踏上三尺講臺的師范生,在這里,我想就自己關于盧梭所說的三種教育中的人的教育——教師教育談談自己的零星收獲,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一、成為學生的伙伴:

  “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么年輕就多么年輕。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夠成為他的學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快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

  無論從自我還是他人的感受,都可以發現,一個整天板著一張臉、居高臨下的老師,無論自身學識多么淵博,技能多么高超,都是很難與學生親近,和孩子打成一片的。無疑,他們是名師是教壇新秀,但絕不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不可否認,教師需要威信,但是我想好老師不僅只需要威信,威信威信,有威才有信!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把握他們的心理的前提下,才能充分贏得孩子對你的信任與依賴,才能叩開孩子的心門,做孩子的知心人。

  有張有弛,松弛有度,讓孩子在玩中學吧!孩子需要的,是既能在他們迷茫的時候給予耐心指導,又能在他們放松的時候成為他們快樂玩伴的老師。想要保持一張不老的容顏不易,但是保持一顆年輕的童心、一份年輕的心態卻是可以通過努力擁有的。把自己當成“孩子”吧!同孩子一同嬉戲、玩耍,以孩子的眼光觀察豐富的世界,用孩子的心靈觸摸多彩的世界,也許我們可以發現眼光與成人世界迥然不同的一片天地:那里云淡風輕,鳥語花香……

  二、讓兒童成為兒童: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愿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么用處?它阻礙著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

  這是我對盧梭在少年期(12-15歲)中闡述的教育思想中,感受最為深刻的一段話,讓我想起了時常在耳邊聽到的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興趣班,盲目跟風的家長讓孩子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各種英語提高班、奧數特長班中……在超前教育風靡的潮流主導下,孩子幸福嗎?不!我想。這些自以為聰明的做法,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感受,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只會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極度厭惡。

  家長如此,那么,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呢?我們是否也會在將來的教學中,全然不顧學生的想法、感情,只是將我們的的思想、書本上所謂的“標準答案”灌輸給孩子?如盧梭所說,孩子不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對每一事物的看法、思想、感情,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思想,卻沒有權力剝奪他們的這一自由。我想,作為未來的一名小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讓兒童成為兒童,在屬于兒童的年齡階段,做屬于兒童應做的事:嬉戲、吵鬧……并且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的思想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充分挖掘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之成為一個個豐滿、甜美的果實,萬不可將孩子作為我們隨意填充的容器,讓他們成為一部部只會填寫“標準答案”的機器!

  三、授之以漁: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這段話讓我想到這樣一幅場景:一個窗明幾凈的教室里,一位老師手捧教案,按照教案中寫的步驟順序有條不紊,一步一步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則中規中矩地接收著來自于老師的灌輸……

  如盧梭所說:“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失去了興趣,學生求知的欲望便不在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方式,改變教學策略,變枯燥無聊的公式、定理為直觀又形象可感的游戲、試驗,在課堂中,避免這種“填鴨式”教學,充分激發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點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我相信,這時候孩子從中學到的道理是印象深刻的,因為他不僅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更體驗到了自我探索的樂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交給孩子知識,不如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樂趣。只有當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欲望,掌握了學習方法,他才能貪婪地吮吸著知識,才能享受在書海中遨游的歡樂,成為自己的老師。

  成為孩子的玩伴,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做他自己,體驗自由帶來的無限歡樂;授之以漁,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愿我們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愛彌爾讀后感(六)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爾讀后感(七)

  作為一名師范生,我時常在自我與現實之間徘徊,一方面自己經歷了那終生難忘的高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為人師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質教育”的大潮中,其實我自己還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認那起早貪黑的苦讀對于我的大學生活的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為應試壓力而結束年輕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試著尋找答案,什么樣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更輕松地在這個社會立足。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后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借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致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

  現在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余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著不小的負擔,而最后我們不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須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并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么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能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于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意義,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為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愛彌爾讀后感   愛彌爾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