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紅與黑讀后感800字高中

2022-12-20 讀後感

  每個人喜歡閱讀的書籍種類都有所不同,但是這些書籍往往都能夠給自己帶來一些啟發,吸取到一些知識,下面是由祝福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與黑讀后感800字高中”,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紅與黑讀后感800字高中(一)

  《紅與黑》一書中重點刻畫于連•索黑爾這一重要人物,書名中“紅”是于連性格中善良真誠的一面,“黑”是于連性格中偽善憤恨的那一面。“紅”與“黑”的交戰,住在他的思想與行動中,“紅”與“黑”的抗爭,注定了他悲劇性的命運。

  在小說《紅與黑》第四節“父與子”中有一段對于連的肖像描寫:他的兩頰紅紅的,低頭看著地。小伙子有十八九歲,外表相當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卻很清秀;鼻子挺尖,兩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靜的時候,顯得好學深思,熱情似火,此刻卻是一副怨憤幽深的表情。.

  通過作者——司湯達對于連外貌生動地刻畫中我們可以看出,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劇。他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他卻相當柔弱,這對于一個需要身強力壯的勞動者的家庭來說,他是不行的,他干活不能干得出色,所以他得不到父親的賞識,反而得到的是父親粗暴的拳打腳踢;清秀的容貌,是他躋身于上流社會和擁有兩段戀情的資本,也是鑄就他悲劇的直接原因。他的偶像是拿破侖,當拿破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的時候,為了飛黃騰達他從事了神職工作,這為他后來進入市長雷納爾的家中做了鋪墊,為他躍身上層提供了一個方式。

  于連一生只讀了兩本書:盧梭的《懺悔錄》和拿破侖的《圣埃倫島回憶錄》,兩本書分別讓他領悟到人是應該有尊嚴的,讓他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穿上拿破侖軍隊紅軍裝。于連認為他所閱歷的不過都是從以上所述兩本書中獲得的,他對于社會的認識還是很幼稚、膚淺的,這也是導致他悲劇人生的潛在因素。

  從《紅與黑》一書中任意選取一段,都可以從中看出于連的極端敏感。于連有超乎常人的記憶力,這是他進入市長家中的前提。他以自我為中心,他可以放棄來之不易的錢財,卻強烈地渴望著別人對他的尊重,在他心里,尊嚴是至高無上的,為了獲得別人對他的尊重,從而踏上了追求尊嚴的道路,然而于連卻在追逐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走上了歧路。

  小說最后,于連被送上了斷頭臺,終結了他的一生,他的偏執毀了他自己。當于連向貴族勢力妥協時,他死亡的悲慘結局就注定好了。

  于連的事跡與司湯達的人生經歷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可以看出,這本小說是司湯達思想上的一次升華,于連在法 庭上的最后一次演講,更是司湯達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迫害的一次述說。

  這本小說使我感受到:對于理想和現實,要有正確的判斷,一味地逃避,終將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紅與黑讀后感800字高中(二)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于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說雖以于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于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于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云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后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于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于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并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侖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于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于連這樣富于朝氣的平民青年。同于連結成伉儷,既富于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于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于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里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于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愿。《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

  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于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紅與黑讀后感800字高中(三)

  《紅與黑》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近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19歲的于連,在一個唯利是圖,崇尚暴力的家庭中成長。他瘋狂崇拜著拿破侖,渴望像拿破侖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但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身為平民而擁有野心的他只能追尋他心目中的幸福,于是在他短暫的人生中于連命令自己去扮演那些不一樣的主角。他學會偽裝,學會虛偽。于是他能夠混跡于上流社會,能夠得到貴族的頭銜,能夠擁有金錢與他認為的愛情,只是,這樣的他在前進的道路上,遺失的是生命力,迷失的是最初的夢想。

  作為拿破侖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績、偉大事業和自由的向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尋找一種比現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松的生存形態。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冰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有意或無意向現實妥協,變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光焰漸漸燃燒,然而他畢竟不屬于那個統治階級,當被那個階段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回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塵標上簡短而崎嶇的軌跡終于不再延續,紅色的鮮話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渴望飛翔的少年在失去曾經的完美的同時終究沒有戰勝命運,入獄的于連明白了自己此生追求的幸福多么虛無,應對死亡的來臨最后卸下一切面具,那個最真實完美的于連對著初戀情人說:“你要知道,我一向愛著你,我只愛你一個。”

  于連的不幸在于懷著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這是對那個社會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年輕有力的青年于連表面上看是被毀于病態的感情,實際上是被毀于當時病態的法國社會。這正是很好地揭露了當時法國舊社會的黑暗。

  作為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紅與黑》并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于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透過人對欲望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

  在社會現實阻得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取: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碌碌無辦的人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且舒適卻會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青年,便是和于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也是《紅與黑》的一大價值所在。

  紅與黑讀后感800字高中(四)

  昏暗的光線在櫻桃木制的輪盤上跳躍,客人所下的愉快賭注在紅色和黑色間下了定論。犧牲友情抑或愛情,這次賭注該下多少金錢?人生賭場的客人在深思熟慮。是贏得最終貪圖的地位和財富,還是凄慘落魄甚至人頭落地,就在全部押下賭注的輪盤游戲一念之間。在時代框定的賭場背景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這場豪賭,身邊所有的物事便是籌碼。有人心甘情愿地參與在有輸有贏的人生投資中,有人則選擇逃離,更有甚者,在動蕩的浪潮中,直接用自己最后一點微弱的信念和理想,對這賭場的背景時代進行了血與淚的仇視和反抗。

  這個人也許就是《紅與黑》中的主人公于連。法國大革命的熱血涂抹了輪盤的鮮紅,教會的僧袍顏色便如那塊塊黑色般暗藏玄機,勢力猖獗。于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拿著自己為數不多的籌碼進行人生的賭博。他地位低下,他受人歧視,他貧窮潦倒——但這些在“賭場”里不成問題,因為他有比天高的野心,這幾乎就夠了。于是作者司湯達便滿意地叫這個英俊的年輕人開始在他筆下“賭博”。

  作者躲在于連身后的黑暗角落偷偷觀察,時不時又高談闊論,讓這個年輕人在自己筆下跌宕起伏。于連渴望飛黃騰達,渴望改變自己的一切,好躋身于他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他在無數個多夢的漫漫黑夜里策劃著自己美好的未來,他想贏,想成為自己人生的勝利者。但這恰恰是一切的開始——他賭了愛情,德瑞那夫人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瑪特爾小姐則為他換回了他最想要的社會地位。

  在他心驚膽戰、顫顫巍巍,連連跨過無人遵守的道德底線,贏得盆滿缽滿的時候,或許也是飄飄然的,但充滿人性光輝的一面又讓他感到痛苦不堪。他想要的太多了,作者搖頭嘆息,將他從人生的頂點往下一推,墜入萬丈深淵,賭注灰飛煙滅,換得滿盤皆輸。他惱羞成怒向曾經的愛人開的那一槍,是注定,也是他身上悲劇的體現。

  站在法庭上,他面容平靜。“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他終于掀起了自己的輪盤,讓籌碼滾落在地面上發出清脆的聲響。他在抗議,他在拒絕旁人對他精神的污染與扼殺。滿座愕然,隨即是露骨的嘲笑:是啊,誰會像丟棄生命、丟棄財富、丟棄地位去追求所謂的精神解脫?人們大聲地笑了起來,玩弄著手中用無數貧苦人民的鮮血與汗水鍍成的利益。

  透過于連的高聲反抗,我們也聽見了作者的憤怒與無奈:他想即是我想。作者力透紙背,細膩傳神的心理描寫在與讀者的心靈相通,讓我們完完全全看見了那個時代,那個腐敗的時代。最后對自己精神的負責,也為于連短暫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于連的頭顱落地即是故事最后的尾聲,但現實社會中每個人的專屬賭場也仍在運轉。我們要堅守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慎重挑選人生的籌碼,淡然面對每一次賭局的輸贏,不甘臣服在黑暗腐敗的時代的鐐銬之下,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笑對挫折,正視自己。輪盤仍在燈光下閃閃發亮,跨越百年的紅與黑至今仍色彩鮮艷。只不過,這一次的客人,就是我們自己。

  紅與黑讀后感800字高中(五)

  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恒不滅的主題,也是一部小說中刺痛最柔軟真心的那一根針,小說里沒有對愛情的描寫,那就是一部不完整的小說。對人生亦是,愛情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門課程。一個人對于愛情的態度是他人生的反映,可以知道他人生的閱歷和苦難、悲歡與離合。

  可惜于連在這門課中并沒有及格。

  東西方文學對愛情的描繪是截然不同的,東方文化的內傾性使得詩人和文學家們在面對愛情時總是顯得很隱晦,仿佛直截了當地說出我愛你是一件膚淺和粗略的行為。東方人喜歡借助意象表達愛情,或是花兒或是月色,以此抒發心中對對方的愛慕。而西方文化是直接的,同時也更加開放。讓人們可以直接地向心儀的對象表達情愫。因此,在文學作品中對于愛情的描寫也顯出現兩極分化。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夏目漱石對學生說:如何翻譯I love you。倘若對方是日本女性,只要說“今晚的月色真美”便好了。其中包含了極為細膩且復雜的感情,是對對方的呵護、愛慕和陪伴。西方作家則會用浮夸的筆調來表達心中的愛情,因為他們的愛僅僅是愛,是一種此刻我為你去死,而下一刻我將我用我的高傲和冷漠對待你的一種直接、坦率的愛情,是情感上最率真的流露。因為著文化的關系,我們不能去評論哪一種愛情是更好的,每一種愛情都有它的迷人和偉大之處。

  于連的兩段愛情。用當下的語言來講,一段初戀,一段刻骨銘心,可惜他還缺少一份地久天長,或許最終可以在上帝那里尋求到吧。邂逅是愛情的開始,往往第一眼就注定了一切。于連和德·瑞納夫人的初次相遇是戲劇性的,一個懵懂的少年初次步入市長的花園,驚鴻一瞥便俘獲了市長夫人的心。而他與瑪蒂爾德的相遇是無聲的,一個偷閱書籍少女和一個正在抄寫信件的少年,誰能說他們的初次相遇沒有埋下愛情的種子呢。他對市長夫人的愛情是沒有保留的,是瘋狂且單純的,倘若他們之間的事情沒有被發現,那或許于連會因為這愛情而一輩子安于這個小城里。而對于瑪蒂爾德的愛情雖然更為瘋狂但其中卻間歇地夾雜著理智,讓他知道如何去駕馭愛情去奴隸他的愛人,他們的愛情很偉大,跨越了階級、道德和榮譽,如果這就叫做偉大的話。倘若他們的愛情發展的很順利,那于連或許因此平步青云。

  我以為愛情本身就只是愛情而已,無關于階級、道德、榮譽甚至是信仰和宗教。因為愛情是兩個之間的沖動和吸引,是最單純的感情。而往往是最單純的最能夠產生復雜的東西,這也是愛情至于文學來說經久不滅的原因吧。

  如果非要說愛情,我覺得于連的愛情始終只有一段,是磕磕碰碰之后的回溯,是兜兜圈圈之后的回歸。讓他在臨死之前才發現自己的內心。以至于他在和瑪蒂爾德在一起時卻還會想起德·瑞納夫人的溫柔,要將自己的兒子交予她撫養,才會說出“她是我的妻子,但不是我的愛人。”而對與瑪蒂爾德的愛,或許只是對市長夫人愛情的延續,或許是夏日午后的一場雷陣雨,驚擾了沉睡的人就匆匆的離去。

  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我們的英雄最終還是因為愛而止住了步伐。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紅與黑讀后感   讀紅與黑有感   紅與黑讀后感范文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