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人間魯迅》讀后感

2022-12-20 讀後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的對象不同,感受也會不同,因而,同樣的文本、視頻,總能得到不同的讀后感。下面,祝福網為大家帶來“《人間魯迅》讀后感”,更多內容盡在祝福網,歡迎大家的閱讀。

  《人間魯迅》讀后感1

  前幾日見朋友捧著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不免好奇到底是何好書令她至此。問過之后,原是林賢治先生的《人間魯迅》。想起上學時,老師似乎是提到過此書,自己沒怎么放在心上,如今見朋友如此,便也去借來了此書,細細品味了幾番。直到今夜,才算是把書看了一整遍,實則是翻了兩遍多。心里暢快之意,無法言說。只知道魯迅先生在我心中的模樣煥然一新,以前所持的認知,今日全然推翻。

  之前倒是看過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私以為不如《人間魯迅》寫得好。《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中,作者倒像是借魯迅先生的生平,來宣揚自己的觀點,最終造成魯迅先生真實形象的歪曲。林賢治先生在《人間魯迅》中盡可能地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魯迅,讀著讓人覺得魯迅先生是離我們那么近。我這才明白,為何在上學時老師點名讓我們讀此書。此書卻實在是指路明燈,也許我過于偏激主觀,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林賢治先生此書的成功,無論從內容、史實,還是文筆等方面,都罕有堪比者。

  此書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林先生于19xx年開始動筆,于19xx年寫畢,共計80余萬字,雖然寫作時間距今已有20多年了,但今天讀來依然感覺新鮮。總體感覺很好,算得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傳記文學,既是傳記,講述魯迅一 生的成長、奮斗,又很具文學性,不是干枯的學術語言。林先生良好的文學修養與扎實的學術功底,使得此書文采斐然。

  感覺此書是以一種散文化的筆法,在真實的史實基礎之上所寫的一部小說,講述了魯迅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與純粹歌頌性的傳記不同,這部書寫出了魯迅平凡的一面,普通人生活中遇到的困境,魯迅同樣不可逃避,普通人為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忙碌,他也不可免俗。他會為了找房子住而四處奔波,也會與蕭紅討論女孩子該怎樣搭配衣著,他對文學與思想造詣精深,對生活同樣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林先生對魯迅的心理描寫很到位,他時刻思考著魯迅當年思考的問題,把自己置身于當時的時代場域之中,感魯迅之所感,想魯迅之所想,把魯迅的心理與思想的流變寫了出來。根據魯迅與許廣平的信件來往,推斷他們感情的一步步深入,深刻地體會出他們之間情感的演變。魯迅的生活細節也刻畫的非常具體,他吸何種品牌的香煙,去什么酒館,一一寫出。人物對話自然難以準確考證,然而林先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該用口語用口語,該用方言用方言,有個性的人物務必彰顯出他的個性,使得人物言語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真實可感。

  林先生在扎實的史料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深入的思考,把魯迅的偉大與平凡成功的糅合在一起,使他活生生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畢竟不是小說,可以任你憑自己的想象天馬行空的走筆,嚴格的遵照歷史事實,仔細的翻閱與甄別史料,大量的閱讀相關資料,沒有一顆恒心恐怕是做不下去的。我感覺林先生一方面是被魯迅的思想與人格魅力所感召,另一方面也是對學術懷有一顆赤誠之心,以頑強的毅力耗盡多年精力與心血,才鑄就這一著作,單是這種精神就值得我們敬佩。

  此書的另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以魯迅的一生為主線,串聯式地展現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面貌,主要是政治、文化、思想史的發展概況,盡管并不全面,但是卻以魯迅這一獨特的視角窺探其發展脈絡,真實而又深刻。與魯迅有關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重要的社會活動以及相關社團、人物、書籍、刊物等等,都得到了較好的展現。這種不拘一格的筆法,以點帶面,融入了豐富的社會內容,在有限的篇幅內充滿了豐厚的信息量。在刻畫魯迅的同時,他周圍人物的性格與性情也大都一一得到了展現。林先生務求客觀真實,對文人學者之間的論戰持客觀公平的評價,不會偏袒一方,也不會刻意貶低一方,堅持學術自由的精神,以史實說話。他注重使用史料,而非大段的主觀議論,在歷史真實的細節中展現人物的真實面貌。在傳記文學這種很有主觀自由度的學術著作中,林先生依然嚴謹。我相信,這樣的付出不是毫無意義的,這部書注定要成為傳世之作,也許說的為時過早,那就靜靜等待歷史的檢驗吧。

  魯迅是一個“真正的巨人”。在時間的單向延續中,也許流洗出一個日漸清晰的凡人形象,也許蛻變為一個面目全非的偶像。這些并不取決于魯迅自身的精神或文字,而在于后來者的闡釋與解讀。所以,魯迅在死后是悲哀的。對于缺少理解力、缺乏判斷力的人們而言,時間不過是一個連續的平面,雖無盡延展卻異常單薄;惟有對清醒又懂得鑒別的人們,那些過往的巨人和文字才變得鮮活,能從時間的無盡綿延中立起身來,體現出歷史的厚重與深度。

  讀一部好書,獲得的不僅僅是書中的知識,那種對佳作的認同感會使你心情分外舒暢。如今社會書籍泛濫,出書的速度不會慢于劉翔,數量更是驚人,可惜每每讀后感覺總是受騙。或空洞無物,或濫情靡靡,或自吟自唱……凡此種種,無不消耗著你的精力,消磨著你的思想,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感情,偶爾自己破費買書,連金錢也難逃厄運。空洞、矯情的垃圾多了,扎實、厚重的著作少了,學者也難以免俗,如今能堅守冷板凳,肯腳踏實地認真做學問的先生越來越少了。當學者也去追求“學術明星”、“學術超男(女)”的頭銜的時候,我還能期待讀到什么優秀的著作呢?

  隨手寫下此篇讀后感,文峰不才,聊表我心,算是對林賢治先生這部著作與其執著的學術精神的一絲敬意吧,也對魯迅先生表示一絲緬懷之意。他對文學與思想造詣精深,對生活同樣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人間魯迅》讀后感2

  骨子里的文學說實話,對于魯迅,我有太多想說的話,但對魯迅的評論實在太多,我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限于功力和才力,因此常常失語,甚至“彷徨于無地”。我只能說,他是惟一一個進入我骨子里的作家。并以此來表達我對先生的敬意。

  學者林賢志在《人間魯迅》的開頭這樣寫到:“一個由此得生也由此得死的時代是大時代,大時代總要產生巨人。”?

  “魯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沒有把黃金世界輕易預約給人類,卻以燃燒般的生命,成為千千萬萬追求者精神的火花。”

  自認識并深入魯迅開始,我便在先生的指引下真正的懂得了什么是骨子里的文學。也許,在今天看來,有許多人不停止的辱罵魯迅,企圖把這塊“老石頭”搬開,甚至徹底的顛覆魯迅的傳統,但總是無濟于事,因為魯迅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因為魯迅不是神,而是“人之子”,上帝死了,可人還在!有許多人不遺余力的批判魯迅,說魯迅不寬容,睚眥必報,甚至污蔑魯迅是漢奸走狗,但卻往往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如果以今天的尺度來衡量魯迅,也許他是有許多的不足,但卻絲毫不能動搖他的歷史地位。一向有著鞭尸傳統的中國,在說別人不夠寬容的時候,自己卻在鞭打著死去的人,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將燒盡一切腐朽!”讀魯迅的《野草》,就如同捧起了一顆熱血的心,那才真正的感到內心的顫動,才知道什么是用生命的激情來進行的歌唱,才領會什么是在天空舞蹈的漢字!“我將大笑,我將歌唱??”迄今為止,可以這么說一句,我還沒有在自己所涉獵的現當代作品中看到這種充滿了元氣和用鮮血、生命凝成的文字。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有人曾做過調查,他的硬骨頭是來自于他的經濟上的獨立,而經濟上的獨立多半是來自于他的稿費,因此,魯迅不屬于任何一個階級、黨派,他只屬于文字,屬于真正深沉和真正深刻的文學。

  林賢治在《人間魯迅》中繼續寫到:“他把對于民族和人類的熱愛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幾乎只讓人望見直逼現實的憤怒的火焰。”因為他的恨與愛是那么的分明,惟有那么的分明,他才會把恨與愛都全副的根植于文字當中,對專制、強暴、虛偽的刻骨仇恨造就了真正的骨子里的文學。有恨才有愛,有愛才有恨。生活在既沒有恨也沒有愛的時代,那是一個挎掉的時代!

  同樣,林先生的《人間魯迅》一文深深的感染了我,并爛熟于心。

  反觀今日,我們的文學都干了些什么?不求文字入骨,至少要有恨有愛,要植根于最廣大的人民的心靈當中吧。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文字成了調笑者的色相賣弄,成了皮毛上爬來爬去的虱子,文學更是成了撓癢的工具,成了小資者玩味的風月。1000個小資作家也抵不上一個魯迅!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我們的時代,還需不需要骨子里的文學,還需不需要能夠進入內心的文學?

  《人間魯迅》讀后感3

  讀完林賢治厚厚兩卷《人間魯迅》,我深有感觸,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林賢治彌漫在字里行間的溫情,二是深刻感受到了魯迅的不合時宜,無論在哪一個時代,像魯迅這樣的思想者,都注定是孤獨的。

  林賢治在描述魯迅的生活時,筆尖充滿了溫情,我想,只有真正理解魯迅、熱愛魯迅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筆觸。童年,江南小城,一個男孩的成長,百草園、三味書屋,一點點細小的歡樂,在林賢治筆下,都極其動人。文如其人這句話或者不完全準確,但是我們可以確認的就是,寫作者的真誠與虛偽、高尚與卑微,在文字間確會不經意的流露。林賢治的描述當中,始終浸染著自己真實的情感。或許,這里也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之意。也就是說,林賢治或多或少,在描述當中加入了他自己的情感體驗。我不是說林賢治在自比魯迅,這一點內行人自然有評價。但是說到繼承魯迅的遺產,我倒覺得林賢治確實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人。現在所謂的文人學者,有的拜倒于金錢腳下,有的拜倒于權勢門下,成為現代的御用文人,有的則挫身于象牙塔之內,逃避現實,不問世事,實在令人無話可說。或許我們一直缺少這樣一個獨立的、批判的知識分子的傳統,我們的傳統是依附權貴。所謂學而優則仕么。不過只要從歷史、現實兩個角度來看,魯迅所痛恨的一切,幾十年過去了,哪里有什么改變?高爾基說的,評價一個政府反動與否,只要看他是否鎮壓學生運動。于是魯迅的痛切、絕望、彷徨,以及更重要的,對祖國、人民的熱愛,在書中一一呈現,擊中讀者的心靈。

  在書中,愛情也是一塊重要內容。許廣平與魯迅,師與生,狂熱與克制,甜蜜與憂傷,多是種種錯綜的糾葛,林賢治為我們展示了這場偉大的愛情。初期魯迅的猶豫、許廣平的熱烈,兩情相悅的美妙,以及海嬰出生后,許廣平的犧牲。在表達細微的情感時,林賢治恰如其分,包括魯迅到上海后的些許失望,原因在于許廣平后來跟不上魯迅了,她不再能夠理解先生,她被日常瑣事包圍。魯迅內心愧疚與失望糾纏的情感,委婉動人。這甚至是像一句讖語,魯迅自己就寫過這樣的文章《娜拉走了以后怎么辦》,這個現實的問題恰恰應驗在他們自己身上。

  至情至性的文字只能出于熱愛。在面對魯迅時,我們的障礙很多,無意的誤解,有意的曲解,構成還原“人間魯迅”的巨大障礙。于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喊叫繼承魯迅,可恰恰與魯迅的所思背道而馳!只能出于深有同感,作者描述魯迅的痛苦時,才那么投入,那么悲愴!五四時期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到蔣介石時期,就變成了幫忙或者幫閑,僅僅能夠以“家事之累”來開脫嗎?“兩間余一卒,荷蕺獨彷徨”,是一個事實,但里面包含了多少難以言述的沉痛呀。然而魯迅身上可貴的還有堅韌,如怨鬼“女吊”般執著。“一個都不寬恕”的話說的那么毅然決然,似乎有刻骨仇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呀。而這個恨,恰恰植根于對民族,對同胞的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帕斯捷爾納克,他寧愿放棄領獎,也不遠離開自己的祖國。這可以與魯迅相比較。魯迅病重,大家請他出國休養治病,或者去德國,或者去日本,日本方面的友人甚至準備好了一切,但魯迅最終不愿離開自己的國家,因為他的根在這里,他作為一個思想者,作為一個戰士,無法離開他所掛懷的一切。

  《不合時宜的思想》是高爾基的一本書名。我看,不合時宜僅僅是一種外部表現,根源在于內在的信念。魯迅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按照西方的說法,知識分子是時代的良心,殷海光則說知識分子是時代的眼睛,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魯迅都是當之無愧的知識分子的代表。正如對自由的追求,魯迅從來不停留在口頭的言說,而是以整個生命在進行實踐,進行斗爭。直到他去世,國民黨對他的通緝令還沒有被解除,他的葬禮上同樣布滿了便衣。他自覺的站在權勢的對面,自認是一個老奴隸,于是他再三呼喊,只是為了后代,能夠有更好的生活,“為我們所未曾經歷過的”,不再被奴役的生活。

  是的,自由不是統治者的施舍,需要靠自己的爭取,裴多菲“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深深的激勵過年輕時代的魯迅。但問題在于,坦坦蕩蕩的擁有自由,擁有自己生而為人的尊嚴,也需要啟蒙,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在專制之下,早已成為奴隸、甚至奴才。這個思想多年以后在王小波那里得到了回響,王小波說“中國是個官本位國家,老百姓見了官,腿肚子就會篩起糠來,底氣不足,有民主權利,也不敢享受。對于絕大多數平頭百姓來說,情況還是這樣”。在“立人”的思想上,深邃的魯迅走的太遠了,以至于飽受專制毒害的人們難以跟上,于是,他只能是一個孤獨的“過客”。

  跟左聯的關系是最錯綜復雜的了。林賢治的這一章的標題叫做《橫站的士兵》。這是魯迅給友人的一封信里提到的。他既要防備前面敵陣里的刺刀長矛,又要提防自己陣營里的暗箭,所以只好“橫站”。這里指兩個人,一個是周揚,一個是郭沫若。我想到“不合時宜”這四個字,覺得恰成對比的就是周、郭兩人的“合時宜”。作為一個知識者,人品和人格無疑是最重要的。周揚在“左聯”時期對魯迅表里不一陰險的行為,鼓動徐懋庸抨擊魯迅,事后又矢口否認,所以“革命的工頭”,魯迅說的犀利之極。再看建國以后,又儼然以文壇領導者身份出現,他在胡風事件的表現如出一轍,胡風出獄后,他對胡風說“你受苦了,我也受苦了”,輕而易舉的推脫了自己的罪責。真可謂是“政壇不倒翁”!

  郭沫若也差不多,他把魯迅大成雙重反革命,但是在1961年的《魯迅詩稿序》里,又對魯迅高度評價,說他無心做詩人而所作每臻絕唱,無心做書家而自成風格。郭沫若的確文采照人,他也很聰明,他一句也沒講到知識者的人格,最重要的人格。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人間魯迅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