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合集(5篇)

2022-12-20 讀後感

  我們在一生的閱讀中,一些經典自然而然地在歲月中沉淀下來。在閱讀阿德勒寫的《自卑與超越》時,腦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此時就可以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體會,您從《自卑與超越》中有哪些領悟呢?也許"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就是你要找的,歡迎閱讀,希望你能夠喜歡并分享!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1】

  最近我讀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對自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其實吧每個人都會自卑,或多或少,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難免會對自己感到不滿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而不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認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時候,她們覺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她們總覺得自卑是很消極的一種心里感受。但其實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敘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但殊不知,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就比如說,身材較肥胖的女生看到個子較纖細的女生,就會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說;當顏值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會產生自卑感。她們只不過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處,究其原因,無非是對于自己過度不自信。當我們處于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努力走出來,盡管對自己某一方面不滿意,但我們可以培養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從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類對自我所擁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斷的超越自我,從而獲取了巨大的進步。而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2】

  阿德勒教授對他的這本著作的定義是立足于社會的個人心理學,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社會關系和個人心理形成之間的關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記憶對后來的社會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在社會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認為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處事方式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定型,很難在后期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認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觀點。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合作就成為一個避無可避的問題,因為個人無法脫離群里而活,那就勢必導致個人與社會之間必須達成一定的妥協以換取更好的生活環境。性別是天生的一種對人類的制約因素,性別的存在是客觀而合理的,他著重強調男女兩性之間的平等觀點。正是由于社會傳統觀念對兩性認識的偏差,導致了心理學上的"男性欽羨”現象。

  在社會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沒有誰依附誰,誰占優勢或劣勢地位之分,如果這一觀念出現了偏差,必將導致社會和家庭的諸多問題。所以,阿德勒著重分析了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認為家庭是一個人觀念長成和行為處事的最開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兒童日后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之間將觀念輸入了兒童的腦海里。如果—個家庭不能正確認識到父親形象和母親形象的同等重要,就會對兒童對兩性的認識出現偏差,如女孩產生“男性欽羨”或對自身性別的不認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會對兒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會在日后融入社會產生各種問題和困難。

  論述了家庭的影響之后又著重討論了學校的在一個人成長軌跡中的重要性。認為現有的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專業的心理指導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別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問題的家庭之中,對于專業的心理指導避如蛇蝎。

  我認為,這都是因為社會對兒童成長的認識度存在很大的盲區。沒有認識到,一個人最重要的觀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精心呵護,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需要求助專業的指導。在中國社會,這—問題存在更大的隱患,特別是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錯誤觀念,會在一個人的早期留下嚴重的心理創傷,更可能對后期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

  作為一一個社會人,應該對性格的產生和行為背后的含義有所學習和了解,這將更加有利于處理自身的人際關系。從本書中,我們就可以明確一點,家庭確實會對一個人的性格產生根本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在骨子里的,雖然有可能通過一些方式改變,但對于普通人的我們來說,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別是對于在戀愛關系中,要明白性格的頑固,通過個人心理學的幫助,無論是從家庭還是個人的行為,都可以更敏銳的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組成,幫助我們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同時,本書還對戀愛和婚姻做出論述,明確了坦誠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兩個人的合作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嘗試,這之中的復雜程度包括了兩個人的所有的因素,每個人都應該對此有詳細而明確的認識,才能逐漸磨合,這絕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游戲。

  每一個人,無論學習什么專業,從事什么工作,都應該對心理學,起碼是在社會心理學和個人心理學方面有—定的了解和認識,這將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更加學會如何去合作,如何對待一些人表現出來的性格,能夠更好的學會換位思考,在友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同時,幫助別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碼,不會成為那個在別人傷口上撒鹽的人。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去改變別人的能力,但有改變自己和選擇生活的能力。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3】

  閱讀完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我深有感觸,每個人都是在別人的書中讀自己,思考心理學方面的問題更是如此。按照阿德勒的觀點,具有自卑感不等于是壞事,自卑感有其積極意義,自卑也有可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書中最使我振奮的內容就是“人追求的目標都是對自卑感的補償和超越,是自我的實現,人的潛能和創造力都在這個過程中迸發出來”,再結合作者個人的生平經歷,我認為這觀點再正確不過了。正如經濟學中的假設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一樣,人只有不滿足于現狀,才能追求更高目標,各種自卑感正是所有人前進的動力。

  另一方面,由于身體缺陷、驕縱、忽略等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人或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異常。近年來,研究生自縊事件頻發,象牙塔里的心理問題逐漸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準確地說,是研究生的自卑問題。關于自卑,阿德勒給出的定義是偏消極的,“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導師騷擾、論文答辯、求職遇冷、情感不順……無論是哪一個生活中的大麻煩,都足以打擊一個研究生的自尊,負面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是爆發,就是毀滅。在大眾眼里,“好學”、“高知”、“聰明”、“優秀”都是給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貼上的標簽,由于大部分人沒有體驗過在校研究生的生活,因此對這類群體更多的傾向是羨慕和夸贊。父母對研究生子女的要求更高,身邊的同學對研究生好友的期望更高,那么研究生他們自己呢?當然是在這種相互影響下也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更高的目標,借用阿德勒的話就是“生活風格”。雖然理性告訴他們自己,學歷不能代表一切,最后能不能獲得想要的成就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但是曾經的成就感、外部環境的影響還是使他們不知不覺走上心中的神壇。

  生活總是比我們想象的艱難許多。雖然社會是浮躁的,正如知乎中的諸如“你是如何看待清華北大畢業無法在北京買房?”、“研究生畢業就業不如本科同學?”、“1000萬和清華錄取通知書你選哪個?”,但是是誰告訴了我們學歷這樣的教育背景可以和財富地位劃上等號?還是說人們潛意識中把教育體系的成績排名簡單地應用到社會領域中?研究生也是在現實與預期的差距中獲得失落感,一部分自卑感更強的人甚至選擇了令人惋惜的不歸路。

  來自湖北天門的農家子弟、25歲的研究生羅正某從小成績優異,曾被武漢理工大學評為學校“三好研究生”,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他是一個“不錯”的學生。羅正某畢業后曾在杭州一家央企工作,月薪六千,但由于不滿意工地環境和工作待遇,以打算自學計算機轉行為由辭去了這份工作。今年1月29日凌晨,羅正某被發現在江岸區上海路一家小旅社自縊身亡,并發現手機上留有一份遺書,稱自己在武漢浪費了一年,欠下了幾萬的貸款債務無法償還。像他一樣放棄生命的研究生還有許多許多,我非常不贊同我們學院有的老師的說法:“生命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是父母親友的,放棄生命是最愚蠢的行為!”,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一類研究生的自卑感來源,是身體缺陷、被周圍人忽略還是外在的一些壓力?他們為什么會選擇了常人無法理解的絕路?只有充分理解并且盡可能打開問題的困境,才能幫助到這些絕望的人群。如果選擇自縊的人真的像某老師所說只是為自己而活,不在意身邊人的眼光和評價,他們又怎么會瀕臨死境呢?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構成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問題是將人類束縛住的三種聯系——職業、社會合作、親密關系。接下來以“職業關系”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當的擇業觀給研究生帶來了自卑感。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擇業方向或者設定了一個不合適的擇業目標(通常是高于現狀)。“職業”這一詞是與“職場”相匹配的,在國內,是與18歲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相關的。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北大有個學生本科、碩士、博士讀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專業,而且學的都很不錯,教授問他畢業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答案。當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沒有資格評述,只能從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當擇業觀帶來的弊端。從校園走出進入職場,工作的實際內容和預想的難免有落差,這個時候平衡兩者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如果他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難以施展所謂的專業技能或者獲得關注從而習得經驗,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們開始懷疑人生,從學士到碩士都沒有具體了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工作崗位,甚至和某些行業的工作待遇對比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們,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人溝通的同學把這份壓力和自卑感隱藏在心里,當事情惡化心理發生改變的時候沒有及時疏通,最終導致悲劇。

  那么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從而達到就業滿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覺得是要辨別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意識自主地認識和選擇,那么外界環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需要在這方面提供幫助。從這一點來看,父母小時候問的“你長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學期間開展的各種職業規劃課程和大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方向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潛在動機,培養職業興趣,以發現使其具體實現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說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但是可以了解那些不合適的方向。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如阿德勒所說“職業的目的不是掙錢”。浮躁的社會之風使得我們中的許多人樹立了金錢就業觀,只憑收入的多少來看待職業的問題,仿佛大學里只有經濟類和計算機類專業才值得學習。

  《自卑與超越》是這么告訴我們的:“只對賺錢有興趣的人必定會和合作之道背離,而只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如果‘賺錢’是他的唯一目標,而其社會興趣又付之闕如,那么他就沒有不能用搶劫或者欺詐來獲得錢財的理由。即使情況不是這么極端,他賺錢的目標中還包含有少量的社會興趣,那么他雖然已經腰纏萬貫,他所作所為對于別人仍然毫無益處。”阿德勒認為,人需要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愿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才是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

  在這個斑駁陸離的時代,成功學大行其道,大部分人必定聽過這方面的雞湯,那么“別人的故事”是否值得學習并且具有可復制性呢?以上海金融圈為例,西裝革履行走在陸家嘴的某個大廈中,化著精致的妝容,從事著上億的投資項目,談論的都是國內外宏觀基本面的經濟形勢和行業圖景,這樣聽起來不錯的工作環境大概是眾多經管類專業學生向往的生活。但是,一些研究生一踏入這些金融機構,卻發現事實好像不是那么美好。除了一些中后臺的工作可能不需要加班,那些令人神往的券商、投行變成了一座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工作內容單一,加班到八九點算比較早的下班時間,沒有人給你規定準確的休息時間,但是你需要完成每天每周的工作任務。羨慕新財富榜單前三的證券分析師,年收入成百上千萬,那么得認清20*7h的作息時間,羨慕阿里巴巴程序員薪資水平高,福利待遇優厚,那么得服從半夜三點半下班回家的加班制度。所以,薪資待遇真的只是就業的一方面因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最后,減輕職業關系中的自卑感,需要合作或者說是一定的社會關系。生活中可以發現那些性格外向,朋友圈廣泛,善于與人溝通的人通常積極樂觀,很難與“頹廢”二字掛鉤。我們需要和人交往,不只是合作關系,我們需要與人交流,語言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即使是抑郁癥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也需要和心理醫生直接對話,而不僅僅是家人告知病情。斯人已逝,但是留給活著的人思考的還有許多。類似羅正某的糾結和失落,并不是偶然的個體現象,而是在這群年輕人中普遍存在。上學時成績很優秀的研究生,對自己走向社會的人生期望不會低,但從校園到社會,中間隔著一道風水嶺,甚至是一道鴻溝。對比以前成績很差的學生,可能找了光鮮體面、待遇優厚的工作;他們可能囿于性格、能力、機遇等條件,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于是便會在內心形成巨大的落差感,走向頹廢。他們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善積極與人溝通。求職挫敗,偶爾運氣不佳都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把這些事情放大,把這些問題歸結于自身,再近的斷崖也跨不過去。如果有一個人能夠進行心理疏導,引導他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并且積極幫助他解決根源性問題,他眼中的困難就不會是死亡之路。這里就是許多研究生的自卑走向絕望的問題所在。找父母、同學還是心理老師溝通?要不要讓他們擔心或者他們會不會瞧不起我?他們似乎不能從根本上幫我解決問題?想要得到認可又害怕失敗,沒有求助通道,一遇到困難就容易深陷,這就是研究生的自卑心理。想要克服自卑感必須通過人際交往,不僅是心理上的疏導,更重要的是提供解決困難的路徑和信心。

  高校是人生中進入社會前的最后一步,它還是溝通鏈接社會的一道橋梁,它不該是與世隔絕的,也不該是孤芳自賞的。研究生正是在這個人生階段,這不僅僅是一個身份的轉變,從學生迅速進化為“社會人”,還是一個內心自我認知的轉變,更是從“被負責”到“負責”的轉變。但是,許多人在讀研前,研究生畢業后都沒有準備好、過渡好這一關鍵環。研究生相比本科階段內在和外部的壓力肯定更大,在此過程中,一些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較弱的人,自卑感便使得他們很容易懷疑自己、迷失自己。事實上,無論在哪個就業領域,只要腳踏實地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職,而且也專心致力于為別人奉獻出自己,那么他就是和任何其他人一樣有用的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4】

  書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時期就對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對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滿,進而展現對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們會用很多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男性的這種仰慕:有時她們會表現出對男性的厭惡和逃避;有時,雖然她們喜歡男性,卻會在男性面前表現的異常羞澀,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她們無法面對有男性參與的集會,遇到這種情況時也會非常尷尬。當她們年紀增大時,雖然也會口頭表達出想結婚的意思,但卻遲遲沒有任何行動,她們不和異性接觸,也不去交異性朋友。

  看到這一段給我非常大的感觸,因為這些特征,在我青春時期的各個階段都有體現,但我卻從未想過自己是否是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我自認為是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從小就有獨立的性別平等意識。但當我真正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過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比如,在我小的時候會認為女孩子必須得成績好,否則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會認為,在異性相處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動才行,雖然這個想法早就被我摒棄掉了,但當真實和異性相處時,我還是希望他們是主動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還是希望他們是熱情主動,并且是他喜歡我是先于我喜歡他的。我還是很難承認主動喜歡男生的事實。

  但我一邊又覺得這樣不好,但一邊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種非常變扭的模式,我也從未探究過這類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是在家庭關系中媽媽總是依靠爸爸開始的嗎?還是從無法接受父親的強勢開始的?還是從電視劇里?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對待的新聞里?

  我不知道,這些我從未懷疑過,我只覺得自己很變扭,并且一直處在這種別扭當中。

  所以當我遇見異性,和異性相處,想要進入一段感情的時候,我也會開始糾結,既希望對方熱情主動但卻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對對方的喜歡,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歡過。

  這么一想,或許用對性別身份的自卑解釋起來更相符一點,既然找到了這么一點,那么原本糾結和之后的煩惱,就更容易知道該如何用更好的心態去面對,重拾對性別的自信以及對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決類似的情況。挺好的,一條探索自己的方向。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5】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寫什么,因為根本就沒有讀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論,說說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吧。

    1、合作與競爭:

  阿德勒認為人的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競爭,首先是合作,對于孩子來說,也是要先體會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圖,每一塊都有缺口,也有優勢,但是每一塊都可以發揮作用。每個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無疑與阿德勒是相違背的,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從小孩子們就在各種“比”中生活,媽媽們在一起的討論是哪個孩子說話早、哪個孩子長的高、哪個孩子學習努力……到了學校,更是顯而易見的競爭狀態。

  競爭,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帶給有優勢的人的,是一種覺得我比別人好的成就感,用這種方法來認同自己,這種感覺不是發自內心的,是來源于外部的;而對于沒有優勢的人,也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種否定的,我沒有別人好的自卑感。

  這種否定的感覺從我們小的時候就帶給我們很深的感覺,以致影響到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婚姻。很多時候,在婚姻中,我們在找一種強勢的地位,“我需要他愛我比我愛他多”“我需要我說的話他能照做”“我做了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

  我們忘記了我們應該是一種共同生活的狀態,我們應該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長的不是細心的做家務,那么放手讓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長的不是與人交流,那么給她一個安靜穩定的家庭來料理,就是給她一個最好的平臺。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爭奪權力,而沒有思考我們該怎樣分擔婚姻中的各種事務。

  對于孩子來說,在成長階段,無條件的接納,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本身的樣子,就是一種合作,“順”著他們成長,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他們就具有了一種內心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競爭了,并且不容易在競爭中迷失。

    2、著眼于未來:

  一種心理學的觀點是,人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忽視會影響到他的未來,如果想要未來不受影響,必須進行彌補。而阿德勒認為應該著眼于未來,不用回頭舔舐自己的傷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讓自己更強壯。這也是《正面管教》中“關注于解決問題”的來源。

  修復傷口的過程,也許對成長是有用的,但是追尋傷口的過程,卻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不能重頭來過,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無法更改,要么已經造成影響,都是一個否定自己的過程。何不積極關注于怎樣改善,改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過程,是充滿希望的。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范文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