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大學生《歷史》讀后感

2022-12-20 讀後感

  下面是祝福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歷史》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更多大學生《歷史》讀后感請關注祝福網讀后感欄目。

  大學生《歷史》讀后感【一】

  讀希羅多德的《歷史》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首先是因為此書牽涉的地域跨度太大、年代跨度太長,人物、事件頭緒太多。從空間上看,東起印度、西至直布羅陀海峽,北到北極圈附近,南達尼羅河的源頭,希羅多德都涉及到了。從時間上看,從呂底亞王國的興起(約680 BC)到希臘人擊退波斯人的侵略(479 BC),前后200年。這還只是書中的主線,如果加上插敘中提到的其它事件,則有的可以上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另外,作者特殊的講述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他不斷地打斷自己的敘述,不斷地在一件事講到一半時插進一段有關的背景介紹。這種插話,短的時候大概是一、兩節,但長起來就不得了。最長的一段是有名的介紹埃及風俗的第二卷。整整一卷182節,除了第1節之外,完全和敘述主線沒有直接關系。更有甚者,在這種插話之中有時他還要插進另一段,于是就形成了“插話中的插話”。比如第五卷第55節(簡記為五55,后文同此)以下,希羅多德講到阿里斯塔戈拉(Aristagoras)——反抗波斯的伊奧尼亞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到希臘本土尋求支援。他先到了斯巴達,但沒有結果,便轉去雅典。這里作者插進一大段追述(五55至五96),向讀者介紹雅典是如何擺脫僭主的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這本來不過分。可他在五57又插進了一段,介紹起殺死雅典末代僭主希庇亞斯之弟希帕庫斯,并最終引發人民起義的兩位英雄的原籍——蓋菲拉(Gephyraei)。這還不算完,在緊接下來的五58,他又開始講述和蓋菲拉人一道在希臘本土定居的腓尼基人,進而開始討論自己的一個研究成果——他認為希臘字母是腓尼基人傳來的,并花了3節的篇幅(五59至五61)來舉例說明之。這個研究成果誠然是很具洞察力的,但是和蓋菲拉人有什么關系?和雅典人擺脫僭主有什么關系?和伊奧尼亞起義有什么關系?這種“插話中的插話中的插話”——我稱之為“三次方插話”——在希羅多德的書中并不只此一處。比如這個“三次方插話”結束之后,在五96之前,即“一次方插話”結束之前,還有幾段“二次方插話”和“三次方插話”。我要是苛刻一點的話,甚至連“四次方插話”都能找出來。

  (當然,《歷史》并非完全地缺乏主線。插話多的情況也只在前五卷中比較明顯。后四卷因為已經開始直接敘述希臘-波斯戰爭,所以插話就減少了很多,現代人看到這里應該會覺得輕松了一大截。)

  如果一定要介紹一點背景知識,又和正在敘述的主題沒有直接聯系,今天的作者大概會用腳注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但希羅多德不會,而且我感覺就算他那個時代有腳注這種東西,他也不愿意采用。插話是他講述方式的特征,而腳注是不能滿足他的需要的——誰也沒有在現代著作中見過“腳注的腳注的腳注”這種東西吧?

  這種時不時地脫離主題的敘述方式,或者說主題不明確、主線不清楚的敘述方式,你可以認為是當時文學技巧本身不完善的結果。但如果你心胸放開闊一點的話,也可以認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特殊魅力的敘述方式。我想凡是讀過未經改編的《一千零一夜》的人,都能明白這種“故事中套故事”的結構其實并不罕見,也并不單調。它是一種隨著語言∕敘述∕故事∕logos本身的流動而流動的講述方式。它是一種隨時準備分流、回溯、旋轉、重新匯合的言說之河。現代派小說中有所謂“意識流”、“生活流”的說法,借用一下這類術語,我也可以叫希羅多德的講述方式是一種“敘述流”,或者說“logos流”。它想向人們展示的,其實并不是一個有著清晰的原因-結果∕開端-結局的、單線條的、擺在那里的固定的話語客體,而是一個有著眾多線索、可以隨時把某一段拆開,單獨講述的、可以從不同視角、不同目的去解讀的言說主∕客體結合物。不光是讀者可以以不同的途徑來接近它,如果作者希羅多德不想講述希波戰爭的話,他完全可以根據手頭的材料,在諸如《希臘及周邊地區風土志》或者《希臘及周邊地區政治沿革錄》的題目下重新開始他的敘述。而如果是這樣一本書,而不是《歷史》流傳到今天的話,人們從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我想并不少于今天的《歷史》的80%,只怕在有些方面會超過100%。

  換句話說,今天的人們讀《歷史》覺得主線太不清晰、太繁雜,其實是看有腳注的文字太多了的緣故,是被某一種思路帶領著看書看慣了的緣故。(而且就算看有腳注的文字,你何曾看到過“三次方腳注”這樣奇妙的玩藝?)現代人所習慣的不是“logos流”,而是“思路”。而且這個“思之liuxue86.com路”一般來說都是力求意義上的單向性、拓撲學上的簡單性,也就是說歧義越少越好、歧路越少越好。像海德格爾那樣對多重詞義、多重理解的沉迷,像《花園小徑》那樣結構分散、無明確導向、多重線索反復交叉的敘述方式,出現于現代哲學、現代派小說中,似乎很新鮮。其實我要說,你看《歷史》就明白那并不是首創。

  “流”與“路”的區別,就在于流本身就沒有,也不要求有明確的導向性,它往往是“講到那里算那里”的,人們面對它也只有“隨波逐流”的份;而路再怎么復雜,就算成了一片四通八達、無所不至的路網,但只要人一走上它,人的目的性,也就是“我要從哪里到哪里去”的心態是避免不了的。這也就是“意識流”不能被稱為“意識路”的原因。“路”總是從原始的環境中,被“走得多了”走出來的、和原始環境不一樣的東西,而“流”卻是包圍著你的、迷惑著你的方向感的、渾然一體的原始之物本身。對于《歷史》,追求一種clearly cut的結構,既是我們現代人的誤區,也是無奈。

  大學生《歷史》讀后感【二】

  希羅多德《歷史》分上下兩冊,我讀了第一卷,對第一卷中的一些話有些感想,作了如下摘要:

  雅典人梭倫在外視察期間到撒爾迪斯訪問了克洛伊索斯,克洛伊索斯向他請教:到目前為止在他所遇到的所有的人中間,怎樣的人是最幸福的?然而梭倫卻正直無私,毫不諂媚地回答他排在前面的都是普通人,這時克洛伊索斯發火了,他說:“雅典的客人啊!為什么您把我的幸福這樣不放到眼里,竟認為它還不如一個普通人?”梭倫這樣回答說:“人間的萬事真是完全無法逆料啊。說到你本人,我認為你極為富有并且是統治著許多人的國王;然而就你所提的問題來說,只有在我聽到你幸福地結束了你的一生的時候,才能夠給你回答。毫無疑問,縱然是豪富的人物,除非是他很幸福地把他的全部巨大財富一直享受到他臨終的時候,他是不能說比僅能維持當日生活的普通人更幸福的。因為許多最有錢的人并不幸福,而許多只有中等財產的人卻是幸福的。擁有巨大財富的不幸的人只在兩方面優于幸福的人:但幸福的人卻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前者。

  有錢的人更有能力來滿足他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大災難的打擊。后者當然不能象前者那樣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并且也經不住這樣的災難,然而他的幸運卻使這些災難不會臨到自己身上,此外,他還會享受到這樣的一些幸福:他的身體不會殘廢,他不會生病,他不會遇禍,有好孩子,又總是心情愉快的。如果在這一切之外,他又得到善終的話,這便正是你所要尋求的人,也就是夠得上稱為幸福的人了……” 確實像文中梭倫講的那樣:有錢的人更有能力來滿足他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大災難的打擊;沒錢的人當然不能像有錢人那樣盡情滿足自己的欲望,誠然也經不住災難,但是我覺得他們會活的簡單點、瀟灑點,沒有那么多的約束。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羅絲深受所謂“上流社會網”的束縛,讓她喘不過氣來,感覺快要窒息了;卡爾卻很享受貴族的待遇,認為有錢就是萬能的;不羈少年杰克什么都沒有,連泰坦尼克號的船票都是賭博得來的,但他活得很快樂。羅絲與杰克認識之前她是一位富家小姐,什么都不缺,可是每天形同行尸走肉,感覺不到幸福;與杰克相識后,雖然杰克沒有錢,但是他每天都能帶她發現生活的快樂之處,是一種金錢沒法買到的開心。

  勢利的卡爾邀請杰克一塊吃晚餐,想看杰克出洋相;可是杰克表現很好,他并不覺得自卑,他講了自己的經歷,貴族人都很認真地聽著他的講述,這無疑是他們所沒有經歷過、無法感受得到的,他們覺得很新奇。我感覺杰克的出現也為僵化的貴族社會注入了新的血液。影片中有這樣一幕:一個富家小女孩從小就要學習各種禮儀,并且在休息的茶餐廳里也在練習喝茶必須的“疊餐巾”,這讓我感到心酸。

  我們普通人有時會很羨慕那些有錢人,想買什么就可以買什么,什么都不不缺,殊不知光環下的他們其實是不快樂的,他們會擔心會不會有一天遭到綁架什么的……而普通人從來不會有這樣的擔憂。其實幸福很簡單,不需要有什么轟轟烈烈,只要平平安安,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后善終,這樣就可以說他是個幸福的人了。

  大學生《歷史》讀后感【三】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希羅多德《歷史》的上下冊,其上冊與下冊給我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上冊的內容不像一本關于戰爭的歷史書,而更像是希羅多德環游各國時所寫的觀后感類的散文,上冊的內容并沒有嚴格的主線,包括有地理,文化,神話,風俗,政治,戰爭等,而下冊是嚴密的寫了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對于我們研究希波戰爭史有非常大的幫助。

  希羅多德在編撰《歷史》時所奉行的宗旨是只要是他所聽到的或看到的,不管正確與否,他都會把它記錄下來。因此,我們在看希羅多德《歷史》時也要注意史料的正確性,帶著懷疑的態度來觀看這本書。

  接下來我所寫的是我看完希羅多德的《歷史》后的收獲和感想。

  從希羅多德《歷史》中不難發現,不管是當時的希臘,還是波斯等國,在實行重大事件,例如戰爭,都會進行神托,這非常類似與我們古代中國商周時期的占卜。這種神托就相當于玩弄國家命運,但是在當時他們是非常相信的,例如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歷史》上冊的第31頁第66部分拉凱戴孟人派人去請示神托,問是否能夠征服全部阿爾卡地亞,佩提亞告訴他們不可以,但是可以進攻鐵該亞,拉凱戴孟人深信不疑,結果不僅沒有占領鐵該亞,反而成為了敵人的奴隸,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而這種依靠神托的事件還有許許多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對于我來說,在《歷史》上冊中最激動人心的莫過于居魯士與其外公阿司杜阿該斯的故事了。雖說阿司杜阿該斯是想要維護他自己的統治,但是我對于他殘忍的迫害自己的外孫子居魯士的行為感到可恥,不過類似這種行為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中國的玄武門之變,或許,要想長久的統治,就是不能夠帶有太多的私人情感。而居魯士可以幸存下來,哈爾帕格斯是功不可沒的,但是,居魯士后來可以返回波斯,這和居魯士本身的智慧膽量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商務印書館《歷史》上冊第60頁第五行所寫,阿司杜阿該斯望著居魯士問:“是你這樣一個賤人的兒子竟敢對我們國內最大人物的兒子施行無理嗎?”居魯士并沒有畏懼國王的質問,而且還非常從容的回答了他的問題,我想這是沒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的,而這也是成為一代國王所必不可少的品性。果然,居魯士安全的回到了波斯,在哈爾帕格斯的幫助下,召集波斯人,并聯合叛離美地亞人的那些人一起擺脫阿司杜阿斯的統治,最后還打垮克洛伊索斯,成為了整個亞細亞的主人。

  另外,在希羅多德《歷史》當中,有不少故事是引發人深思的,并且帶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商務印書館《歷史》上冊第45頁第18段克洛伊索斯所說:“沒有一個人愚蠢到愛好戰爭甚于和平,不是像平時那樣兒子埋葬了父親,而是父親埋葬了兒子。”我覺得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痛,生離死別成為了戰爭的常態。具有哲理性的花語是可以觸動人心的,當居魯士聽到克洛伊索斯所說的話時,居魯士不僅沒有殺他,還要他坐在身旁,對他照顧備至。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認為居魯士是一個具有寬闊胸襟和重視人才的人,居魯士要克洛伊索斯說出對他的不滿,而且誠懇的尋求解決措施,這不是每個國君都可以做到的,他的這些品性是他成為一個賢明的君王必不可少的條件。說回哲理性的故事,我覺得這里有一個故事乃至對于現今的我們來說也非常有用,這就是商務印書館《歷史》上冊93頁到94頁所寫的關于大流士打開女王陵墓想獲取金錢的故事,當他打開陵墓時,只看到尸體和一行字:“如果對于金錢你不是貪得無厭,而在取得金錢時又不是不擇手段的話,你是不會打開死者的棺材的。”

  這個故事,對于現今金錢至上的人們來說很有告誡作用,我們應該把金錢把在一個適當的位置,沒有金錢確實不行,但是金錢不是至高無上的,我們不能無限制的追求金錢,更不能為了金錢而做出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情。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大學生必讀書   歷史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