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道德經讀后感

2022-12-20 讀後感

  讀后感是自己閱讀書籍之后有感而發的一些見解和感悟。通常都是些簡短的發表自己的感想,祝福網讀后感欄目就為您提供了諸多中外名著的讀后感,相信對于您應該有所幫助!(本文為你提供讀后感范本兩篇。)

篇一:

  論道

  笑看人生

  道,重在感悟,一說就錯。人不同,道也不同,但方法是相通的,靠的都是個人的悟性。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悟性,是很難悟出道的含義的。以下的內容是我個人的悟道過程。如果你有心向道發展的話,不妨拿去做一個參考。這對你或許有幫助。

  多看、多思、多想、多體悟,這是我悟道的核心思想。看,指的是記憶身邊的事情;思,指的是這些事情隱含了什么問題;想,指的是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體悟,指的是這些答案對應的本質是什么。

  沿著這個方向,一直的走下去,循環再循環,時間長了你就能悟出自己的道了。我呢,有個很好的長輩,在我年齡不大的時候,就對我說了一句話:少說話,多做事。這句話,我不是很理解,但還是照著做了。這樣的生活,一直到我大學畢業都沒有改變。

  上學時,我的問題很多,但很少問為什么。不是不知道問問題,而是我不認為有什么問題是我解答不出來的。剛上學的時候,書本上的東西很簡單,一學就會,慢慢的就養成了自大的習慣。學習,怎么說了,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

  那個時候的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盡管老師一直在教導我們要腳踏實地的一點一點的把老師教的都轉變成自己的東西。很多東西,如果你不吃點苦頭的話,是很難有所收獲的。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已經定性了。改變?談何容易…

  用老師的話說,我這個人很聰明,一點就透;善于思考,能做到舉一反三。缺點也很明顯,不知道怎么用功,喜歡鉆牛角尖,沒有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融合在一起。一路下來,造就了一個成績中等,偏科嚴重,各方面表現都不出色的“我”。

  《道德經》這篇文章,上學的時候就聽老師介紹過。但我并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個字,分為幾卷,多少個章節。真正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是在二零零八年。

  可能是專業不錯的原因,我并沒有感覺到自己有什么可以擔心的。未來做什么,該怎么做,心中一點概念也沒有。是不是在這一年我忘記了,我的長輩給了我第二句話:要學會說話。

  我該怎么說,怎么做?光靠課堂里面的那些知識,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而除了課堂里面學到的那些,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拿出來說的。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實習。做什么,怎么做,我不知道,但可以學。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別人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一直在模仿著別人,很少去主動找些事情做。也就是這一年,我看到了《道德經》這篇文章。最初看的時候,就覺得它里面的觀念跟我自己的觀點很像。盡管知道它一直在談論道,但道是什么,我一點概念也沒有。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道,這個字就扎根在我的腦海當中。從開始的粗略的瀏覽,到后來的逐字逐句的看,再到后來的一口氣讀完。雖然說,字面上的含義,我并沒有完全理解。但它里面的內涵,一直深深地吸引著我。這種懵懵懂懂的生活,我過了五年。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就這樣,在“有”,還是“無”的觀念中,我悟出了一句話:道是虛無,無不是什么也沒有,而是什么都有。這句話是對還是錯,我不知道,也無從去判斷。但我想,在道的這個世界里面應該有人能看懂這句話。于是,我開始不停地在網上發表言論,希望有人能站出來幫我看看這句話。

  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搭理我。后來,有一個學道之人,知道我的經歷之后,給出了這樣一個評語:我不是道中人。他之所以給出這樣的評語,基于兩點:一,學道之人很少像我這樣獨自悟道的;二、道外無物,迷而不惑。雖然說,他并沒有解答出我的疑問,但他給了我一個方向。

  如果我不是道中人的話,那我應該是哪一類人?這個問題他沒有說,我也沒問…

  也就是這個時候,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介紹了不少道家跟道教的事情。知道了道家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也知道了道教是怎么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道教有哪些。

  正因為這個,我才有了自己是道家中人,而不是道教中人的覺悟。找到答案之后,我不認為自己錯了。基于此,我做了一些更改。一是用“包羅萬象”替換了“無所不有”的說法,二是提出了“心在道外,身在道中”的觀點。

  以下的內容是我個人對《道德經》里面的部分章節做的注釋,用的是白話,針對的是那些看不懂古文的人,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別人是怎么理解的我不知道。但這里面有兩個我認為很關鍵的字:“有”跟“無”。前面的內容可以不用考慮,關鍵的是后面的兩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句話的意思,在我看來,是這樣理解的:“有”跟“無”,這兩個字同謂之“玄”,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的所在。“有”,“無”本身就是對立的一組,它們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聯系?這是當時我腦海中存在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不是美,善不是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自古以來就存在。它都在人們的一念之間。因此圣人什么事也不做,什么話也不說。不把萬物作為其事,活著的時候不認為自己有,做了但不把持,成功了也不占住這個位置不放。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超過自己。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注重賢能,讓民眾不相互爭斗;不讓難得的貨物過于貴重,讓民不去偷盜;不讓民眾看到自己的欲望,讓民眾能夠安心。因此,圣人治理國家,讓自己的心變得虛無,不餓著自己,削弱自己的志向,使自己擁有一副強壯的身體。常常使民沒有知識也沒有什么欲望,使有智慧的人不敢去做。這就是什么也不做,也就沒有什么治理不了的事情了。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段話,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對道這個名字由來的解釋。另一個部分指出了在“域”這個地方有四大:道、天、地、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首先解釋第一個部分。天地母是什么,我不知道。看完這部分的內容之后,我想到了一個詞:混沌。很多人都知道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在這個故事中,就提到混沌這個詞。混沌其實是一片黑暗的空間,這個空間黑漆漆的,什么也沒有,什么也看不到。在這個空間中,生活了一個名字是盤古的人。是他,拿著一柄大斧,劈開了這個空間。天地就是這樣形成的。

  古人是怎樣理解天地是怎樣形成的,我不知道。作為一個現代人,從小就接觸神話傳說。因此我把天地母解釋為混沌。道,是老子對混沌的一個稱呼;大,是老子對混沌的命名。

  第二個部分中,有四個字很關鍵。道、天、地、人。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這樣的說法,我想每個人都能接受。但人究竟大在什么地方?這個問題,怎么說了,很容易就能想到答案——想象力。人的想象力,也就是四維空間有多大?沒有誰能說得清楚。

  人生活在地球上,就應該順應地球上面的一切法則。但法則不等于法律,這兩個概念不要弄混了。在現實的社會中,不把法律看在眼里的大有人在。但你千萬不要忽視了法則的存在。中國有一句古話: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地球,雖然說很大,但在宇宙當中,其實是一個很小的概念。宇宙,說白了,其實是“天”的概念。地,理所當然的,要順從天的法則了。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兩句我就不再解釋了。不是不想,而是我不知道道為何物,自然又為何物?

  人道、地道、天道,光是這三個問題就已經難倒一大批人了,更何況在它們之上的東西。而且,我不認為解釋這兩句話,跟你能不能悟出自己的道有太大的關系。道與自然,都是概念性的東西。我們目前看到的這篇《道德經》,并不是老子寫的原文。你能保證,這兩個詞是老子的原話嗎?即便是原話,它的讀音跟我們現在的讀音一樣嗎?它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的意思一樣嗎?

  沒有誰能做這個保證,不是嗎?既然不能,我不明白自己這樣為它里面的內容作注釋錯在哪里。道,重在感悟。它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去理解這篇文章的含義,而是要你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如果,你連這個問題都沒有想明白的話,還是不要談論這篇文章好了。方向都錯了,還有什么可以談論的。不是嗎?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這段話里面的意思,我不是很理解。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這句話中的“反者”跟“弱者”該怎樣去理解。“反者”說的是造反之人還是逆天改命之人?“弱者”說的是受到欺壓的人,還是順應自然的凡人?雖然說,不是很理解,但我傾向于后面的說法。“反者”指的是逆天改命之人,“弱者”指的是順應自然的凡人。

  無中生有,有生萬物。這句話,對我的感觸很大,只能用心去體會,而不能用通俗的語言去解釋。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一章的內容,爭議很大,解釋起來也最難。道、天、地、人,是我前面提到的幾個字。同時,也引入了混沌的概念。在我最初的想法中,把“道”等同于混沌。但現在看來,“道”還應該在混沌之上。這一點,讓我很矛盾。

  道對應的是虛無,一對應的是混沌,二對應的是天地,三對應的是人,人命名了萬物。萬物分陰陽,合在一起是“和”。民眾不喜歡的東西,王公拿來做稱呼。物或者先損后益,或者先益后損。人們教的那些,我也教。強梁者不得好死,我將被認為教父。

  后世的道教中人,一直把老子看作教父。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跟老子寫的《老子》究竟有多大的不同?這一點,我無從得知,研究歷史的人可能會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吧。

  后來,跟他人談論的時候,又聽到了這樣一個觀點。道對應了無極,一對應了太極,二對應了兩儀,也就是陰陽,三對應了四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句話,應該出自《易經》。

  雖然說,對《易經》這本書了解的很少。但他的觀念我卻能接受。當我把自己的觀點描述出來的時候,他卻不認可。我本來擔心,這件事可能會使我從他的那個圈子里面走出來。畢竟,我的觀點跟他的并不一樣。但他告訴我說,不用擔心…

  不知道眾位學道之人可有更好的觀念?如果有,歡迎前來探討。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道只有先后之分,而沒有強弱、高下之別。如果,你不理解這句話,只能說明你的根基還不夠扎實,心不夠穩定,有待更進一步的提高。

  《道德經》這篇文章,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心的修養,屬于精神層面的。世間的道,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很多。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現在的很多人都知道的道,其實是生存之道。生存,屬于物質層面的。它的問題解決不了,沒有多少人能夠靜下來學習其它的道。武術(劍道),醫學(醫道),茶(茶道)等跟我們自身的需求以及職業有很大的關系。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這一章我從中看到了柔弱勝剛強,體會到“無為”“不言”的好處,以及天下很少有人涉及這一點等內容。其它的東西,我就不清楚了。

  第六十四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這一章主要描述了做事的準則。具體的東西,我說不好。最主要的是,里面提到的這些我并沒有做好。雖然說,在精神上我超越了很多人。但做起事來遠不如身邊的人。因此,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圣人,充其量只是耍點小聰明的凡人罷了。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這一章主要描述了做人的道理。它跟前面提到的那一章相輔相成。慈,指的是仁慈,寬宏大量的心,也就是人要有氣度,有風范,不拒人千里,也不逞勇斗能等;儉,指的是簡樸、生活樸素,不奢華,不鋪張浪費,不追求時尚,有品質等;不敢為天下先,不是說讓你當領頭羊、出頭鳥,也不是讓你當縮頭烏龜,而是讓你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做一些你能做到而且認為正確的事情。

  如果說,個人的死能把問題給解決的話,那么死又怎樣。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能活著還是活著吧…有的時候,必要的妥協是可以的。這是建立在別人的觀點是正確的基礎上。如果,你不認為別人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么,你為什么要去妥協呢?

  這個問題真的很矛盾,能幫助你的只有自己…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我說的這些很容易做,也很容易看明白。但天下卻并不認為這些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言有宗,事有君。人只有讓自己變得什么也不知道,才會使他人產生一種沒有什么我不知道的錯覺。知道我的人很少,理解我的人才能看出我的珍貴之處。因此,圣人常常被別人認為他有秘訣,有寶藏。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好話不中聽,中聽的不是好話;善者很少去與人爭辯,與人爭辯的不一定是善人。有智慧的人并不會博覽群書,博覽群書的不是有智慧的人。天之道,利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為而不去爭取。

篇二: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律——自然規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運行,所以, ——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 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現: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往復,構成了對立統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律。也是水在常態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境改變了,規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律”的規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而不違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評析:

  “道”是什么?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它就是自然規律嗎?——尚待進一步證明。

  而本文所列舉的幾個例子,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很有說服力。

  關于“宇宙原動力”,提法大膽,觀點新穎,但舉例尚欠驗證。若想體味個中玄機,只有靠讀者自己意會了。

  關于“規律”的規律之論述,符合邏輯,富含哲理。

  文章結尾總結了什么是人間“正道”,合情合理,給人以啟迪與智慧。

  讀后感欄目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讀后感   讀后感大全   道德經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