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1000字集錦8篇

2022-12-24 讀後感

  祝福網主題閱讀推薦:“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

  正所謂“讀書謂己多,撫事知不足”。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相信情節不斷地深入人心,引人深思。是時候根據內心情感寫出一篇屬于自己的讀后感了,在寫作品讀后感時我們可以使用哪些方法?經過收集,祝福網的編輯為您獻上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1】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獲益匪淺,今后還需要多多閱讀這類的好書。相信有豐實的理論來指導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路也會走得越來越扎實,越來越寬廣。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采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為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系,學生人格特征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為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于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么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與學的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與學的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

  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從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我國教育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2、中、小學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了解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我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3、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4、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為教學技能。為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2】

  這本書有教學理論也有教學技能,我對第108頁的閱讀的過程論述很有體會,特別是閱讀的兩種加工過程中的第二種: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與我之間學習到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圖式教學是同理。在實際教學中,我已應用這種圖式閱讀教學法幾年,發現對學生閱讀學習甚為有效。

  而學者對圖式知識的解釋也是各抒己見,有的從時間上說圖式是“對過去的反應和經驗的積極組織”,有的從平面上范圍上說是“人們大腦中所儲存的相互關聯的各種知識、觀點與概念”,有的從縱向面說是“以等級形式儲存于記憶里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知能力的建筑砌塊”。圖式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任何與以往經驗類似的活動中起作用,頭腦中已有的圖式會影響或支配人們對新信息的理解。人們對新知識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之上,把新知識與已知知識相聯系;而缺乏這種聯系就會給閱讀帶來困難。

  我理解為:學生把在閱讀新文章之前所具備的知識得到整理并激活這些知識以理解當前所閱讀的內容。在2023年畢業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學生所具備的圖式就是學生對自行車這一物體很熟悉,都有騎自行車的經歷。那么出題者在中文題目里一開頭就問“你騎過自行車嗎?你知道自行車的發展史嗎?”和文章的開頭Doyouhaveabike?Manychildrenliketoridebikes.Butwheredidbikescomefrom?以中英兩種問句來激活學生對接下來的短文所講的主題的背景圖式,也給學生閱讀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1)短文講的主題是自行車。(2)短文講的是自行車的發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車的構造、品牌這些其它方面。(3)學生把接下來理解短文的范圍縮在自行車變換更替的的歷史這一范圍內。就該短文來說,出題者不但在中文題目里給出了所要閱讀的短文的主要內容的提示,還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詞給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閱讀難度,平時能讀懂書本閱讀部分內容并掌握閱讀策略的學生在閱讀此文時會理解得較好。但學生做后面五道判斷題時須反復閱讀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學生在判斷Abikeiscalledabicycleithastwowheels.這句話的對錯過程中,學生理解這句話后調出because這個關聯詞,這個詞的語意和語用學生學過了,也就是圖式知識,學生再去原文掃讀找判斷依據,抓出AmaninGermany(德國)madeathingwithtwowheels(輪子).Itwascalledabicycle.這兩句話,再細讀理解。這兩句話中amanin,two,Itwas,這些詞匯是六年級學生熟悉的圖式知識詞匯,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釋學生也直接理解,madeathingwith,calledbicycle這些新詞匯學生須通過整個句子整體理解或推測,如學生是否能準確推測made的意思就要看學生是否熟練掌握make的過去式,也就是說學生對已學知識中動詞過去式這個板塊的是否全面掌握。學生學過bike這個詞,但學生沒學過bicycle,學生縱觀全文整體大意可以推測出bicycle就是bike,當生詞理解完后,學生基本上能理解兩句話的大意了,最后學生就思考這兩話是否構成因果關系,作出判斷寫答案。

  學生學習理解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過程,理清考文里的詞匯、句子和整體表達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題,正確做出答案。(韓巧玲)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3】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地講,以前關于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后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志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后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后,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沖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信息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為符號學習屬于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于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為記憶術。那么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于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采取記憶術來記憶,那么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說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著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 世紀60 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具體地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著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著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并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 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后,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于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說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看了這本書,第三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對教學與心理學關系的理解。 具體地說,以前只知道該這么做,但為什么這么做,有沒有什么理論依據,是不知道了,而在看書之后,我找到了教學與心理學的聯接。

  比如張興華老師在《重提數學教學心理學》一文中提到: 南京師大涂榮豹教授在其著作《數學教學認識論》中鮮明地指出,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順應。鄭毓信教授也曾經說:建構主義似乎并不能看成一個全新的主張。張老師據此提出:實現建構的途徑無非是傳統心理學中同化和順應的緣故,意義建構的過程無非是同化和順應。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當時看到這里時心中打了個問號。這一次,算是對此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比如書中這樣說:學習的同化論或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學生利用原有知識結構同化(或建構)新知識。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構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說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順應是完全正確的。換句話說,傳統心理學雖然只是研究動物和低級思維,例如機械記憶或反應之類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學習過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們來思考用圓規畫圓屬于什么學習?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動作技能。而從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來看,用圓規畫圓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學時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學策略展開,而不是去思考動作的問題。

  看了這本書,第四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學研究的信心。 具體地說,以前總認為教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奧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有實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嘗試。

  比如,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并無顯著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著相關。

  再如,調查顯示,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為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著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為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4】

  假日里我閱讀了皮連生主編的《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讀完后深有感觸,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息息相關,《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反省,既不害怕正視自己短處,又要努力探究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更要經常總結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經驗,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讀過這本書后使我對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從《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中學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了解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讀后感《《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在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我國教育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階段。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素質。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3、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這樣才能為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4、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并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了解學生的特點,并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

  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分析問題,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閱讀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使我們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5】

  去年第一次閱讀《學與教的心理學》,它讓我了解到“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我寫下了自己的收獲: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最重要的事情。為此,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應抓好學生數學學習中“讀、聽、講、寫、用”的五種學習……

  在上學期,在學校品質課堂管理的課堂檢查和科組的課堂檢查中,發現我們的課堂上存在了很多的問題,學生隨便插嘴、故意搗亂、搞小動作、不認真聽老師的講解、不聽從老師的命令、做練習不動腦、做事拖拉;課堂亂成一團,老師對此卻無從下手……..針對這些問題,我想從書中找找原因和解決的方法,所以今年再次閱讀,我選擇性地閱讀《第十四章課堂管理》。

  我主要從課堂管理的維持功能和課堂里的控制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課堂管理的維持功能

  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持久地維持良好的內部環境,使學生的心理活動始終保持在課業上,以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1.當課堂教學面臨新的情境時,通過課堂管理,使學生迅速適應課堂情境的變化。

  2.當課堂里出現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緊張時,通過課堂管理,緩和與解決各種沖突,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3.當課堂里出現紀律問題時,通過課堂管理,維持課堂紀律。

  4.當課堂里發生心理問題行為時,通過課堂管理,調節學生的過度緊張和焦慮,減輕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健康。

  二、課堂里的控制

  1.實施有效控制。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因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干擾而發生問題行為。因此,課堂管理必須實施有效的控制,一方面通過控制課堂紀律和設置必要的課堂結構以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心理輔導,矯正各種問題行為。

  2.教師的自我控制。課堂里的不少失控往往起因于教師本身的失控。要想有效管理課堂,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重視自我控制,當面對一個新的課堂,或者再次面對一個曾經讓自己非常棘手的課堂時,不少教師很容易焦慮過度,內心里充滿著緊張不安和擔心害怕,唯恐出現課堂混亂和失控。要知道,世界上并沒有常勝將軍,任何一位教師都有可能出現管理失誤。關鍵在于善于從失誤中吸取教訓,努力將教訓轉化為經驗,就有可能不斷減少失誤而成為課堂管理的能手。

  有些教師容易因課堂出現紀律問題而憤怒,有的還會大發雷霆,這時很有可能失去理智,出現過激的管理行為,甚至導致體罰或變相體罰。因此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在課堂發生的問題行為,避免以自己的粗魯去壓制學生的粗魯。學會自我提醒,可以在備課本的醒目處寫上“制怒”方面的警句,當自己激動起來的時候,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使自己迅速平靜下來。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6】

  花東中學聰

  眨眼,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已經六年多了,從一個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懵懂女孩,到一個經過兩個教學循環,經歷班主任和備課組長的磨練,我對教材更熟悉,對學生的心理更了解了。但是,我還經常反思:為什么學生的成績還沒很大的提高?為什么沒有完成預期的計劃?一些知識點為什么說了那么多次學生還沒記住?諸如此類的問題經常困擾著我。最近,又拿起了皮連生的《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在如何成為專家型教師和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又有新的體會。

  一、在專家和新手的對比研究中,柏林納總結出:根據當時的教學情景與學生的反應和要求來安排教學專長獲得的一個標志,也是專家教師與新教師的差別。每次備課,我往往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如何達成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讓課堂的發展完全按照自己預設的軌道進行。但是,往往我是沒有備好學生,很多時候設定的題目太難太多,導致學生沒有按預期完成任務,課堂氣氛沉悶;往往也沒有預測教學中會出現的狀況,而對學生出乎意料的情況招架不住,沒有作出恰當的引導。然而,一個富有教學機智的老師,善于觀察課堂,觀察學生的反應,并能根據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反應隨時改變教學內容,最終能達到以直覺的方式對教學活動立即作出反應,并輕松、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和梅爾尼克的過度練習對提高學生記憶效率很有幫助。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保持材料最初減少很快,后來逐漸減慢;兩端的材料容易記,中間的材料受到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的影響而容易忘。我們的學生往往對每一模塊第一單元的單詞最熟悉,中間學的單元沒有任何印象,后來學的單元有點印象。其實,可以讓學生早讀時從不同的單元讀起,不要每天都從第一單元讀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記憶力最好的時間,因為它們各自只受到后攝抑制和前攝抑制的影響,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好早晚的時間進行記憶活動。

  梅爾尼克研究了過度練習的量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作用,發現最佳過度練習是50%。在背單詞或范文時,學生常常是讀到剛剛會背,或者寫到正好能記住就不愿意再多讀多寫。雖然他們暫時掌握了,但一定時間后容易遺忘。而這個研究告訴我們,背書的時候,如果讀10遍就能達到背誦的要求,那么最好讓學生在讀5遍。其實,學過的知識遺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們稍微鼓勵學生并運用理論知識引導他們如何記憶,遺忘就會減少了。

  《學與教的心理學》除了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幫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讓我體會很深,如本書提到的:提高學生自尊的建議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較和競爭,鼓勵學生與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較;說服是教師培養學生良好態度與品德的一種重要方法等等。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九日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7】

  李忠棟

  這段時間,我們閱讀了皮連生主編的《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感覺這本書的所有內容都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息息相關,值得細讀。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的教育對象是教師或未來的教師,為我們學習教育學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又為我們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實踐中運用心理學理論提供必要的基本訓練,并為進一步學習心理學打好基礎。剛開始讀這本書的第一章就覺得對我們非常適用。它主要講的是良好教師的心理特征及其培養,尤其講到新教師的成長過程及如何盡快縮小新教師與專家教師的差距,這對于我們剛加入教師這個行列的學習者來說真的是受益匪淺。

  中國有句古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品質,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保證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質。良好教師的心理特征及其培養講到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師特征:機敏,熱心,關心學生及班級活動,愉快樂觀,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上述所講的教師所應具備的良好品質對于我們剛為人師的人來說的確應該好好學習。剛一開始就面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個性強叛逆心理強的孩子,有很多情況確實都需要有人給我們一些好的指導。對于同一情況處理的方法不同結果可能大相徑庭。要想對于教學中出現的情況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作為教師就必須具備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靈活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故。要關心學生,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老師一句很簡單的體貼問候的話可能會讓學生心里感到真的溫暖,你關心他,他自然就會喜歡你,親其師信其道,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去年是我教學的第一年,我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班里的一個小姑娘剛開始英語基礎很差,所以對這一科也沒什么興趣。后來我發現他很喜歡聞問題,成績也一點一點在提高。后來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發現她是這么說的。我挺喜歡英語老師因為有一次我的筆掉在地上老師給我拾起來了。這么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都會對孩子影響這么大,所以我覺得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有的就是對學生的愛心。愛心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我們剛從大學畢業時間不長,跟學校的一些專家教師存在很大的差距,無論在課時計劃,課堂過程還是在課后評價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點我覺得說的跟我們很多新教師很像。專家教師在制定課時計劃時,能根據學生的先前知識來安排教學進度,特們認為實施計劃是要靠自己去發揮的。因此他們的計劃就有很大的靈活性。而我們很多新教師很多情況下僅僅按照課時計劃去做,并想辦法完成它,去不會隨著課堂情景的變化來修正計劃。這就是我們與專家教師間存在很大差距的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時刻學習從一點一滴學起,盡量縮小我們新教師與專家教師間的差距。

  在接下來的章節里這本書又向我們講了對我們教師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個方面:課堂教學過程,方法與技術設計。教師要有愛有愛學生的心,但如何把學生教好,在同樣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我們注重教學過程的方法與技巧。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多的缺陷與弊端,在新的時期,面對一些思維非常靈活的新時期的學生,我們必須要探究新的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新的教學方法。這對我們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整本書對學生,對教師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從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課堂管理等各個方面對教師進行了指導。使我們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有依據可遵循,有方法可參考。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思考。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篇8】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具體地講,以前關于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后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說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著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具體地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著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著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并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

  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后,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于"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說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并無顯著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著相關。但是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為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著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為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