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高考 / 正文

2023年高考地理全國模擬試卷1解析

2022-12-21 高考

青春是張揚的,美好的,是人生一個重要的環節,它見證了我們在高中揮灑汗水,哭過笑過,努力過,摔倒過,但我們從不放棄,只為高考的這一刻到來,加油相信自己。下面是祝福網為大家編輯整理的”備戰2023年高考地理模擬卷(全國卷專用)“此文本僅參考,歡迎閱讀。

備戰2022年高考地理模擬卷(全國卷專用)

一、選擇題:本題共11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023年,由新一線城市發起的“人才爭奪戰”席卷全國,尤其是對一流大學畢業生的爭奪日趨激烈,下圖是部分城市吸引力綜合評價圖,其中,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 GDP衡量,城市舒適性用教育、文化和交通資源衡量,人才政策用落戶、安居、就業創業衡量。讀圖表完成1~3題。

image.png

1.讀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天津經濟發展指數高于北京 B.廈門城市舒適性指數高于重慶

C.杭州人才政策指數最高 D.呼和浩特綜合評價指數最高

2.以武漢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對一流大學畢業生發起“人才爭奪戰”,是因為( )

A.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 B.人口老齡化最嚴重

C.人口遷出勞動力嚴重缺乏 D.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3.影響畢業生空間流動的最關鍵因素( )

A.人才政策 B.城市舒適度 C.經濟發展 D.社會福利

【答案】1.A 2.A 3.C

【解析】1.由圖的數據可知,天津經濟發展指數高于北京,A正確;廈門城市舒適性指數低于重慶,B錯誤;呼和浩特人才政策指數最高,CD錯誤;故選A。

2.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導致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這是人才爭奪戰的主要原因,A正確;高科技人才的數量有限,對人口老齡化的緩解作用微弱,B錯誤;新一線城市經濟和舒適指數高,吸引力較強,人口外遷少,C錯誤;經濟發展水平不及北上廣老一線城市,D錯誤。故選A。

3.老一線城市在這次沒有明顯參與人才的競爭,但流向老一線城市的畢業生占比最高,原因其經濟發展水平高,這是吸引畢業生選擇的主要因素,與人才政策關系不大,C正確,A錯誤,城市舒適性與社會福利對畢業生的選擇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關鍵因素。BD錯誤,故選C。

中國天氣網專門統計了1991年至2023年間的氣象數據發現:我國大約四分之一的地區在4月份晝夜溫差達到一年中最大,17個省會級城市4月份晝夜溫差超10℃。圖為4月份晝夜溫差超過10℃的前10個城市及其溫差統計圖。據此完成4~5題。

image.png

4.4月份,圖中城市晝夜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該月份這些城市( )

A.頻受寒冷空氣侵襲 B.冷暖氣團在此交綏

C.以晴朗天氣為主 D.大氣逆溫范圍廣

5.該月份氣溫日較差大于13℃的城市,大多位于我國( )

A.濕潤區 B.半濕潤區 C.干旱區 D.半干早區

【答案】4.C 5.D

【解析】4.4月份、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氣溫回升,冷空氣勢力減弱,受寒冷空氣侵襲減少,圖中昆明此時受冷空氣影響很小,A錯;若此時有冷暖氣團交綏的鋒面過境,圖中位于西北及華北地區的鋒區附近強烈的抬升作用很容易引發沙塵暴,導致晝夜溫差減小,B錯;由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可知,白天天氣晴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氣溫高;夜晚,晴朗少云,大氣保溫作用弱,氣溫低,從而造成氣溫日較差大的現象。圖中城市4月份氣溫日較差大的主因是晴朗天氣多,C對;逆溫不會過多的導致溫度變化,只會降低空氣對流運動,且逆溫大多是夜晚降溫快形成,D錯。故選C。

5.根據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可知,圖中該月份氣溫日較差大于13℃的城市中,西寧、銀川、呼和浩特、蘭州、拉薩等城市位于半干旱區,僅太原位于半濕潤區,D對。故選D。

隨著周邊地區工業化快速發展,美國于1913年在懷特薩蒙河上修建了康迪特壩。該大壩上游是洄游性魚類鱒魚和鮭魚的產卵場,2023年8月該大壩被拆除。據此回答6~8題。

image.png

6.康迪特壩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洪 B.養殖 C.旅游 D.發電

7.拆除康迪特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潰壩風險大,維護成本高 ②工業化發展趨勢變緩

③保護河流生物多樣性 ④水產養殖易污染水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康迪特壩的拆除對我國流域開發的啟示是( )

A.應該大規模拆除河流大壩 B.減少效益低下的大壩建設

C.通過修建和拆除拉動就業 D.充分利用落差來建設大壩

【答案】6.D 7.C 8.B

【解析】6.由材料可知,該大壩是隨著周邊地區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而修建的,其主要目的是發電。故選D。

7.修建大壩阻礙了魚類的洄游,拆除大壩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由材料可知,該大壩已修建100多年,可以推測該大壩效益變低。故選C。

8.該大壩的修建和拆除說明在修建該大壩時沒有考慮其長期效益,因此對我國流域開發的啟示是應該在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的基礎上進行評估,減少效益低下大壩的建設。故選B。

山西某農場種植冬小麥,該農場進行了長達21年的試驗,對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下圖示意兩種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總有機碳儲量和微生物碳儲量的對比。據 此完成9~11題。

image.png

9.10-40 cm深的土層翻耕比留茬免耕總有機碳儲量大,主要是因為翻耕時

A.深層土壤透氣性改良 B.深層土壤貯水量加大

C.冬小麥殘茬翻入該層 D.冬小麥根系生長加快

10.與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儲量都較高,是由于免耕會

A.降低土壤溫度 B.增強土壤透水性能

C.保護土壤結構 D.提高表層土壤肥力

11.盡管免耕能夠較好恢復土壤有機質,但東北平原某黑土農場仍推行深耕改土,推測其推行背景是

A.表層土壤受侵蝕較嚴重 B.表層土壤病蟲害漸趨嚴重

C.深層土壤結構疏松 D.深層土壤持水能力強

【答案】9.C 10.C 11.A

【解析】9.本題考查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免耕時,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儲量有所增加,這主要歸因于在免耕條件下,土壤結構得到改善,有機質的分解與 流失較少。而翻耕能夠把麥茬翻入土壤深層,并隨時間分解,從而提高土壤10〜40 cm 土層總有機碳含量。 故C選項正確。

10.本題考查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免 耕土壤水分含量高,溫度變化較小;改良土壤微生物生存環境需要儲水而不是透水;在任何深度土壤微生物 碳儲量都較高,并不是只看表層;免耕秸稈還田條件下,土壤擾動較少有利于微生物在土壤表層繁殖、積累, 并保護土壤結構,而翻耕條件下因土壤直接暴露在空氣中,蓄水保堵效果差,加之試驗區干燥少雨,土壤微 生物量減少以及土壤呼吸作用下降,從而導致微生物碳儲量偏低。故C選項正確。

11.本題考查東北地區農場進行深耕改土的原因,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闡釋地理事 物及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病蟲害可以通過農藥、天敵等防治手段解決;深層土壤所受壓力大,結構 緊密;土壤持水性可以通過改良土壤結構來實現,不一定需要深耕;由于表層土壤有機質長期遭到侵蝕,而 黑土有機質含量高,未受侵蝕的深層土壤向上翻,可以快速恢復表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快速恢復土壤肥 力。故A選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共56分。第12—13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14—15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

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套種可以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收入,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在種植業中實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金沙江干熱河谷光照充足、氣溫高。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引導下,當地積極開展葡萄與蜜瓜的復合種植模式(葡萄套種,蜜瓜間作)。圖示意葡萄“T”形高架稀植。

image.png

(1)簡述當地農業生產的有利氣候條件。(6分)

(2)推測該地葡萄種植采用高架稀植的原因。(6分)

(3)分析該地葡萄套種、蜜瓜間作的優勢。(6分)

(4)政府對當地農戶采取了稅收減免、財政補貼、貸款扶持、技能培訓、定向收購等引導措施試指出這些引導措施的意義。(6分)

【答案】(1)光照充足,熱量條件好;冬季氣溫較高,適宜農作物過冬;晝夜溫差大,利于農作物養分積累。(6分)

(2)高架稀植為葡萄根系伸展和枝葉生長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有利于提高結果能力和質量;光合效率高,葉幕分布合理,新梢和果實都集中在植株上部,下部通風條件好,減輕了葡萄病蟲害;大大節省了人工和架材,便于操作和機械化管理,降低了果園的生產成本。(6分)

(3)提高土地復種指數,綜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單位面積總產出;錯開農忙時間,利于農事安排。(6分)

(4)提高農戶生產積極性;降低內部交易成本;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維護農業安全。(答出兩點,4分)

【解析】(1)農業生產的有利氣候條件從氣候條件,從光照、熱量、晝夜溫差等方面分析。

(2)葡萄采用高架稀植的原因主要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葡萄的生長習性,一方面是高架稀植的優勢。葡萄屬于藤本植物,高架適應葡萄的攀援習性,為其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有利于提高掛果率和葡萄質量;此外,葡萄攀援高架,架頂受光率高,葉幕分布空間充足,而下部通風條件良好,有利于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而稀植則可以為葡萄的根部生長提供充足的土壤空間,避免相近植株間的過分爭水爭地,同時為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作業空間,便于操作和機械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可以節省人工和架材。

(3)分析該地葡萄套種、蜜瓜間作的優勢,首先需要明確套種、間作的概念,其次再分析套種間作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套種,指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的植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間作,指在一作物生育期間,于該作物植株行間栽培另一種或多種作物的方式。從套種和間作的概念以及材料即可得出,間作、套種可以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收入。此外,葡萄為藤本植物,哈密瓜為匍匐或攀援草本,二者植株高低錯位,生長的空間不重疊,有利于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單位面積總產出;同時二者的生長周期不同,可以錯開農忙時間,利于農事安排。

(4)政府政策的強力有效引導,可以促進地區農業的發展,其具體的意義需結合具體的政策來進行作答。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一方面可以農民的農業收入,同時也可以調動和提供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稅收減免、貸款扶持,可以降低農業發展的內部交易成本;技能培訓可以提高勞動力,尤其是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基本素養;再者,地區農業經濟的綜合發展,也可以保障地區的農業安全。

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德累斯頓是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首府,曾是采礦、煉鋼重工業區。20世紀90年代,德累斯頓傳統工業陷入停滯階段。在轉型初期,德累斯頓制定了發展半導體工業、制藥工業、 機械、汽車工業的經濟促進計劃。德國本土的半導體領域重點企業在德累斯頓進行業務拓展和技術研發,與高校及眾多科研機構合作,在短時間內奠定了德累斯頓半導體產業在德國的地位。2023年之后,德累斯頓利用網絡化協作組織,成立產業創新集群,并逐漸細分出數個子集群(如圖9),創新集群內部的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通力合作,發揮創新對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實現跨越發展的作用。2023年之后,德累斯頓與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其他國家的產業創新集群在節能電子產品等關鍵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image.png

(1)分析德累斯頓轉型初期眾多研究機構存在的有利條件。(8分)

(2)說明產業創新集群對促進德累斯頓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的意義。(6分)

(3)簡述德累斯頓傳統工業區轉型對中國老工業區振興的借鑒價值。(8分)

【答案】(1)老工業基地配套設施齊全,研發基礎好;具備長期的資金積淀,能夠滿足技術研發需求;工業化、城市化起步早,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高,科研人員較多。

(2)將科研成果轉變為生產力,實現產學研的結合;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增強協同創新能力;不同主體分工明確、互利共贏,集群研發,創新的積極性高。

(3)政府制定完善的產業發展計劃,確定產業發展方向;促進不同主體的集群發展,取得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驅動創新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開拓國際市場。

【解析】 (1)主要從產業基礎、資金、人才等角度分析。老工業區雖然產業衰敗,但經濟技術的基礎條件較好;老工業區雖然衰落,但是之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資金積累的量較大,能夠滿足新技術研發的需求;老工業區進入工業化階段較早,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較高,能夠提供的高科技人才較多,科研人員較多。

(2)創新集群的意義可以類比產業集聚的意義,結合材料強調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結合能夠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產業創新集群能夠促進科研技術向生產力的轉換,提高科研技術的經濟價值,實現研究與生產相結合;產業創新集群能夠促進企業之間、研究機構之間以及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與融合,促進產業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不同企業、研究部門之間能夠相互合作、合作共贏,可以實施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新舊動能轉換,提高創新、新舊動能轉換的積極性等。

(3)結合德累斯頓的經驗,可以從規劃、集群發展、創新驅動、國際合作等角度敘述。應該結合區域自身實際,制定完善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化發展計劃,明確發展方向;制定相關工業區,促進產業創新集群,利用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大科學技術投入,促進高新技術的實施,發揮高新技術對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驅動作用;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其它國家或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經驗,拓寬國際市場等。

(二)選考題:共10分。請考生從2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

14.【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10分)

2023年10月11日,一場并沒有被外界給予足夠重視的會議在中國昆明拉開了序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開幕。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多邊性協議之一,這一公約旨在保護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中國正式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1)說明昆明作為COP15大會舉辦地原因。(5分)

(2)簡述我國設立的國家公園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作用。(5分)

【答案】(1)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云南省以生物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著稱于世;云南省加大了對珍稀動植物物種保護的力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有表率作用。

(2)提高景點的知名度,擴大景區的影響力;改善景區基礎設施及景點建設條件,提升景點質量;利于景區生物多樣性及景區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解析】 (1)據所學知識可知,昆明三面環山,地貌復雜多樣,地形高差較大,在氣候上存在著明顯的垂直差異和水平差異。南瀕滇池,沿湖風光綺麗,在山區有“山下花開山上雪、踴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孕育出極其豐富的城市生物多樣性。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云南省以生物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著稱于世;云南省加大了對珍稀動植物物種保護的力度,牢固樹立并深入實施“生態立市、環境優先”戰略,通過政、產、學、研的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按下“快進鍵”,以科技創新助力綠色發展駛入“快車道”,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有表率作用。

(2)國家公園作為新興的核心旅游資源品牌,有利于提高景點的知名度,擴大景區的影響力;國家公園的設立,有利于提高景區的服務水平,改善景區基礎設施及景點建設條件,提升景點質量;國家公園模式強調保護優先的原則,利于景區生物多樣性及景區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15.【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10分)

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亞洲水塔”。這里有氣勢磅礴的雪山冰川,銀鏈明珠 般的江河湖泊,是藏羚羊的珍稀動物徜徉的樂園,是冬蟲夏草的重要產地。但隨著人們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牧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圣潔廣袤的三江源也正在面對著垃圾的侵襲和挑戰。

請分析三江源垃圾侵襲嚴重的原因并說明其危害。

【答案】原因:牧民生活方式轉変帶來了大量如塑料制品等難以降解的廢棄物;每年采蟲草的人帶來大量難以降解的廢棄物滯留高原;三江源地區的人們居住分散,垃圾收集運輸成本高昂,缺乏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高寒環境使得垃圾難以降解。(任答3點6分)危害:給母親河從源頭上帶來污染;危害珍惜動植物的健康,破壞生物多樣性;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危害。(任答2點4分)

【解析】垃圾問題嚴重的原因應從垃圾的產生以及人工處理和自然降解等因素考慮。垃圾產生主要來自當地居民和游客。當地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牧民飲食習慣發生明顯改變,使垃圾量快速增長;大量游客進入,帶來了大量垃圾。自然降解,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環境極端,對垃圾缺自然降解能力;使垃圾長久封凍,不斷積累。人工處理:垃圾處理基本上是先分類、再進行回收、然后處理。三江源地區人們居佳分散,垃圾難以回收與集中(或及時)處理;當地經濟、技術水平較低,垃圾回收體系不完善(或嚴重缺失);面積廣,交通不便,垃圾外運困難;垃圾回收成本高。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2022年高考   地理全國模擬卷解析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