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高考 / 正文

2023上海市五校高三聯考歷史試題及答案

2022-12-25 高考

  以下2015上海市五校高三聯考歷史試題及答案由祝福網高考頻道為您精心提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注意:文章底部有word版下載

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歷史五校聯合教學質量調研試卷

一、選擇題:(共75分)
選擇題一:以下每小題2分,共60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的選項。
1、主張“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韓非子 D.荀子
2、下圖為世界歷史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史詩《吉爾伽美什》是圖中 A所示地區人民的文化成就
B.圖中B所示地區的人民在早期國家誕生的時期,實行種姓制度
C.圖中C所示地區的人民為后世留下了偉大的建筑——帕特農神廟
D.目前的考古推知,就進入早期國家狀態的先后順序而言,圖中D所示地區要比A、B所示地區略晚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聽信讒言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絕。店主說:“商君定有法律,誰讓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誰就要連坐。”無處可去的商鞅最后被抓捕并處死。這個“作法自斃”的故事說明秦國
A.法治代替人治 B.變法深入人心
C.變法違背民意 D.變法最終失敗
4、在埃及大金字塔西側發現了一座墓室,墓主凱伊是建造大金字塔的胡夫法老時期的一位祭司。墓室入口處的墓志銘上,刻著保障建造者糧食的契約。墓志上記載,凱伊付給建造者面包和酒,讓他們高高興興地離開,這些開心的人們以神之名表示非常滿意。——《新考古發現 史海漫游》。就以上材料來看,可以得出的最恰當的判斷是:
A.金字塔的建造者很可能不是奴隸 B.釀酒技術出現于法老胡夫時期
C.法老是神的化身 D.古埃及的社會關系可能主要是契約關系
5、后世評論,蘇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遠留下了一個污點”。從公元前 490 年到公元前 322 年,雅典約有一半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不同程度地受到民眾的懲罰。這反映了:
A.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B.蘇格拉底之死引發了人們的深思
C.雅典政治家們大多存在黑暗的一面 D.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6、在古羅馬的一個廣場上,一名理發師為一名奴隸刮胡子。另外兩個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個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發師,導致他割了奴隸的喉嚨。依據羅馬法,在公共場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隸本人對該事件負責。這表明羅馬法:
A.本質是維護私有制和貴族利益 B.保障平民權益,實現社會公平
C.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 D.有利于調解矛盾,規范行為
7、右圖是西漢的疆域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所示地區是 “河西四郡”
B.漢高祖在②所示地區設立行省管轄這一地區
C.③所示地區是當時政府的首都所在地
D.漢武帝曾在④所示地區設西域都護進行管轄
8、《賈誼。治安策》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諸侯而少其力,少力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西漢后來是如何實踐這一建議的?
A.推行無為而治 B.推行刺史制度
C.武力掃平各路諸侯 D.頒布推恩令
9、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評價:“(它)就是一個……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郡國并行制 D.行省制
10、北宋初期,行使監察職能的御史彈劾官員時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則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于廷”。這種現象反映了:
A.官僚內部斗爭集中于相位之爭 B.宰相位尊權重的傳統開始改變
C.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D.監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基本對等
11、日本學者認為,1540—1610年間,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在意大利。這個時期意大利科技發展的主要條件是:
A.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B.新航路開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C.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D.意大利是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地區
12、《全球通史》中說:“中世紀后期,西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在發生深遠的變化,……就是所具有的新動力的一個表現”。 文中“……”處的文字最適合的為:
A.采邑制度限制王權 B.三權分立權力制衡
C.新航路開辟 D.工業革命
13、古羅馬的斯多亞學派指出:“奴隸是人,不管其社會地位如何,他們的靈魂中同樣賦有人類的自豪、榮辱、勇敢和高尚的品性”;伏爾泰說:“難道農民的兒子生來頸上帶著圈,而貴族的兒子生來腿上帶著踢馬刺嗎?……一切享有各種天然能力的人,顯然是生而平等的。”兩者思想的共同點是
A.都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B.都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C.都包含了人文主義思想 D.都主張推翻不平等的世界
14、1918年12月,中國《每周評論》在發刊詞中說,一戰的結果是“公理戰勝了強權”,這一論點反映了當時中國部分知識分子:
A.支持北洋政府參加一戰 B.對收回國家權益抱有幻想
C.認清了一戰的本質  D.以俄為師、向往蘇俄
15、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中世紀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貿易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關鍵問題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壟斷香料貿易引起了其他歐洲人極大的不滿,他們熱切地尋找能直接抵達東方的途徑,以分享這筆厚利。”由此可見,地理大發現的現實原因是:
A.西歐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B.歐洲對東方商品的渴求
C.壟斷貿易引發激烈的商業競爭 D.奧斯曼帝國隔斷東西方主要商路
16、西方史學家習慣上把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稱為“發現的時代”,是一個“人”被發現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導致“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四大發明的傳播和運用 B.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C.天主教的傳播和發展 D.人們追求世俗生活的享樂
17、在莎士比亞(1564—1616年)的歷史劇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在《哈姆雷特》這樣的劇中,就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臺詞。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伊麗莎白女王(1558年——1603年在位)就坐在舞臺對面的包廂里看戲……。以上資料主要反映出:
A.君主立憲體制的特征 B.女王的寬容大度
C.英國社會重男輕女 D.英國社會的動蕩
18、麥迪遜認為美國1787年憲法“從嚴格意義上講既不是國家憲法,也不是聯邦憲法,而是二者的結合”。這種認識主要基于該憲法:
A.協調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間的權力分配 B.構建了三權分立的中央政府
C.調和了大州與小州關于國會席位的矛盾 D.達成了南方黑奴計算人口總數的方案
19、這次改革為俄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長篇小說《復活》的開篇所寫的那樣:“一切都翻了個個兒,一切卻又剛剛開始。”這次“改革”的發起者是:
A.彼得一世 B.亞歷山大二世 C.列寧 D.斯大林
20、GDP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右圖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額變化示意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B.工業革命的開展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D.亞洲國家的衰落
21、明治維新時期,西服流行的同時,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保留下來;酒吧多起來了,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也在走向興盛。這反映了當時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國民的知識水平 B.引進西方文化以鞏固統治
C.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據主導地位
22、十九世紀末,某一項對華政策的主要內容有: 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5%征收關稅; 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 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 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該政策的提出國是: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美國
23、有學者說,“中國社會結構具有一種早熟的特征.但是在某一方面卻缺乏任何早熟性”。從近代中國社會看,這里的“缺乏任何早熟性”的“某一方面”最可能指中國的:
A.經濟體制 B.教育體制 C.政治體制 D.軍事體制
24、曾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幾年吃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赫德這里所評價的是:
A.幼童留洋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北伐戰爭
25、蔣廷黻在《半新不舊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反映了作者:
A.尋求解讀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國挽救民族危機的正確途徑
C.論證民族國家應從戰爭中學會戰爭 D.強調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
26、英國《當代評論》刊載:“大沽口有三名正在為各國輪船裝卸貨物的工人……都成了俄的射擊目標。……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兩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節的所作所為。”上述事件發生于:
A.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B.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C.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
27、右圖所示國際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新老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B.法西斯勢力猖獗
C.民主政治建設不充分
D.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導致南北紛爭
28、中國近代產業工人的人數,辛亥革命前不過50——60萬人,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即達到了200萬人。(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產業工人人數的劇增將有利于
A.西學東漸 B.民主與科學的傳播
C.白話文的推廣 D.社會主義思潮的傳播
29、20世紀初,有位關注當時世界局勢的中國文人感慨道:“世界混沌,幾無桃花源可覓!”他這番感慨主要是針對什么狀況而發的:
A.世界大戰遍及全球 B.封建統治黑暗
C.國際經濟舊秩序統治下的不公平貿易 D.世界幾乎被列強所瓜分
30、“第50課 電話‘人之言語,輕者達數尺,重者達數丈,數丈以外,不復可聞。自有電話,則雖相去千里,而無語不可達矣。’”這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國文教科書的一課,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A.電話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
B.當時中國受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C.當時新式學堂已開始講授近代科學知識
D.電話的應用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選擇題二:以下每小題3分,共15分,每—選項的分值可能為0、1、1、3分。選出最佳一項,多選不得分。
31、“法律條文沒有作出規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隸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據某某法律,我認為此奴隸應歸我所有。法官確認后才能受理。”這一描述主要說明羅馬法
A.重視法律程序 B.強調明文公示
C.體現法官至上 D.明確依法辦事
32、“它的豐富性與普遍性使中國統治者與士大夫相信儒家學說已窮盡世界一切真理。中國既是天下中心,并有著輝煌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與成就,那么中國之外的‘夷務’就不在中國人關心的范圍之內。”由此可見理學的學術特點是
A.自我中心,排斥外來思想 B.內容豐富、探索世界本源
C.概括了世間所有自然規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閉性
33、下列哪一項最能概括西歐等級君主制的特征:
A.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
B.貴族和市民階層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政權
C.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
D.王權由此呈逐漸下降趨勢
34、下表為《1700-1860年美國人口種族構成變化表》(單位:萬人)(數據來源:安格斯麥迪森著《世界經濟千年史》)
時間(年)土著人口白種人口黑種人口合計
170075.022.32.7100.0
186016.02724.0400.03140.0
以上材料說明
A.工業革命對美國社會經濟和人口種族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B.奴隸貿易和歐洲移民致美國人口大增的同時土著居民大幅減少
C.現代化的到來對土著文明而言也伴隨著災難
D.工業化必然導致奴隸貿易的興盛
35、能完整概括以下四條材料主旨的是
①1914年以前海底電纜長達51.6萬千米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時期有3萬艘商船,總噸數為5000萬噸
③1914年完成的巴拿馬運河縮短了紐約與舊金山之間的航程達8000英里
④俄國于1905年建成西伯利亞大鐵路
A.世界交通事業的進步 B.工業革命改變世界
C.世界各地聯系愈加緊密 D.帝國主義登上歷史舞臺

二、非選擇題(共75分)
36、中世紀的西歐商業(本題共13分)
10世紀時,雖然歐洲各地已可見到商人,但他們經營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奢侈品。到14世紀時,商業已從日常生活的邊緣性活動發展成為日常生活的核心內容。……盡管從事商業的人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后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城市作為地方貿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開始慢慢地出現。…… 這一發展給歐洲商人帶來了地位及權力,這在歐亞大陸是獨一無二的。例如,在中國……商人被視為下等人和不受歡迎的人;在西北歐,商人則擁有社會地位,其財富和政治權力也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是的,沒有一個地方,除了歐洲。在歐洲,商人的政治權力及經濟力量正穩步增長他們正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志帝國自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問題:
(1)從材料看,從10到14世紀,西歐商業活動呈現怎樣的發展?(4分)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分)
(2)文中“在中國……商人被視為下等人和不受歡迎的人”是受到什么思想的影響?(2分)
(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述10—14世紀西歐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的時代背景。(6分)

37、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分析(本題共12分)
材料一 《中華文化史》(馮天瑜等著)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表現為“以民本思潮和專制主義為兩翼的百家爭鳴的私學文化”;秦漢以后“定型為以儒學為正宗,兼納百家、釋道的帝國文化”……而在商品經濟有充分發育的基礎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葉以前的整個中國都相當細弱。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從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春秋繁露》
問題: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私學文化”得以產生和發展?列舉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文化”中哪些思想主張是服務于“專制主義”,哪些思想主張體現了以民為本?(7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帝國文化”的原因。(5分)

38、中西兩種體系(本題共12分)
西方有個世界體系,我們有一個天下體系……。但是我們這個天下體系是內斂的,是內縮的。……在這個天下體系里,我呢,是中心,但并不知道世界周邊有多遠。……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之后呢,實際便形成了一個輸出型的體系。……這兩種體系的碰撞中,我們的天下體系顯然崩潰了。
——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問題:(12分)
(1)我們的“天下體系”名稱是什么?為何說它是“內斂的”、“內縮的”?(5分)
(2)西方的“世界體系”通過什么形式輸出?(1分)
(3)在兩種體系何時發生碰撞?為何在碰撞中我們的“天下體系”會崩潰?(6分)

39、戰爭與和平(本題共13分)
材料一、右圖為1919年3月的英國漫畫題為OVERWEIGHTED 超重
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手拿橄欖枝喂鴿子。
橄欖枝上的英文是:LEAGUE OF NATIONS

材料二、1918年,當威爾遜踏上歐洲血染的土地時,歐洲民眾以發狂的熱情把他當做“人類的國王”、“救世主”、“和平王子”來歡迎,他們貪婪地聆聽著他有關和平與安全的遠景規劃。
——《全球通史》

材料三、勞合•喬治諷刺說:“這位充滿理想主義的總統真把自己當做一個傳教士。他的任務是拯救歐洲困苦的異教徒。”克里孟梭說:“威爾遜談起話來像個基督徒,做起事來卻像個勞合•喬治。”
——《世界史》
問題:
(1)材料一中的“橄欖枝”指什么?(1分)
(2)歐洲民眾為何對威爾遜如此狂熱?(3分)
(3)結合以上材料簡述巴黎和會上“三巨頭”之間的關系?(5分)
(4)結合以上材料及你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分析:威爾遜的方法能帶來和平嗎?(4分)

40、中國人的海洋觀(本題共25分)
材料一、“海洋觀是指人們對海洋的看法和態度,是對海洋的現象、作用、地位和價值的總認識”。 “海洋觀是人們對整個海洋及人與海洋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海洋觀是一個歷史范疇,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海洋行為的特征,同時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甚至決定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自古以來,大多數中國人以為,中國不需要海洋也能生活得美滿、富足,對于海上貿易,總體上持排斥態度。海洋與土地比較而言,土地永遠是第一位的,海洋則始終不能成為重點關照對象。
——《理論學刊》2023年第一期《中國海洋觀的歷史變遷》摘錄片段 有刪節
材料二、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爾。”——《宋會要輯稿》職官44之20
材料三、由于宋代封建統治者對海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管理,福建港口“風檣鱗集,舶計驟增”,呈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王象之:《輿地紀勝•福建路•泉州》卷130
材料四、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閩浙總督屯泰請于沿海省份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順治十八年,清廷進一步下達“遷海令”,以保證“禁海令”的施行。強迫海島和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不得逾越。

材料五、1684年7月,康熙帝廢止海禁,開海貿易。9月,康熙帝說:“向令開海貿易,謂于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貿易,非貧民所能,富商大賈,懋遷有無,薄征其稅,不致累民,可充閩粵兵餉,以免腹里省分轉輸協濟之勞。腹里省分錢糧有余,小民又獲安養,故令開海貿易”
——(《圣祖實錄》卷一一六)
材料六、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鎮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臺灣。“倭逼于東南,俄環于西北”,面臨來自陸海防務的雙重威脅,1874—1875年,清王朝內部發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爭”。爭論的第一階段,表現為防俄與防日之爭,其實質是,沙俄和日本誰是中國最大的敵人?第二階段則表現為傳統與現實之爭,其實質是何以救國,是固守封建禮教典章制度,還是學習西方現代文明?防日與防俄之爭是表象,傳統與現實之爭才是實質。海防與塞防爭論的結果,清政府選擇了海防與塞防并重,即防日與防俄并重、西北與東南并重;既保證臺灣的安全,又維護新疆的完整,既維護了傳統又關照了現實,是一種典型的理想主義選擇。但是在國力不振、朝政腐敗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下,“兩防并重”的戰略并沒有得到真正實現。
——摘編自朱華《簡述晚清海防與塞防爭執內幕》
問題:
(1)就經濟特點和基本國策而言,為什么中國自古以來對海洋總體上持排斥態度?(2分)
(2)宋朝為何有點“另類”地比較重視海上貿易?(2分)
(3)康熙帝廢止海禁,與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的關聯?(1分)
(4)從所給材料看,宋高宗與康熙帝對于海上貿易的認識有何相似之處?(2分)
(5)清末,中國對于海洋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為何有此轉變?(3分)
(6)結合上述所給材料及你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你對于“中國人的海洋觀”演變的看法
(15分)

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歷史五校聯合教學質量調研試卷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共75分)
12345678910
DDBAADADDC
11121314151617181920
ACCBCBBABB
21222324252627282930
CDCBBCADDC

3分題3分1分1分0分
31ABDC
32DABC
33CABD
34BACD
35CABD

二、非選擇題:(共75分)
36、中世紀的西歐商業(本題共13分)
(1)發展:經營的商品由以奢侈品為主發展為涵蓋日常生活所需;雖然人數不多,但對西歐社會的影響加強;作為商業活動中心的城市產生并逐漸發展。(4分)答出2點即可
主要因素:生產力的提高。(1分)
(2)以農為本或重農抑商的思想政策的影響。(2分)
(3)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活動已經滲透到西歐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商人為主的市民階層興起,通過與領主的斗爭(武裝斗爭或金錢贖買的方式)爭取到了城市自治的地位,成為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復興、商品經濟的活躍,王權呈加強之勢,國王需要借助市民階層的力量來打破封建割據的局面,使市民在等級代表會議中分享權力,商人的利益得到重視;主要服務于市民階層的中世紀大學興起,大學注重世俗教育以及自由探索的精神,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商人的社會地位。(6分)要求答出3方面,每方面2分

37、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分析(本題共12分)
(1)原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分封制遭到破壞、王室衰微,諸侯割據混戰;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社會處于大動蕩。(3分)
主張:專制主義:韓非子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2分)
以民為本:孔子以德治國;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2分)
(2)原因:適應封建專制統治(大一統)需要;其內容本身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中國古代經濟的特殊性;內涵中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容易被認同。(5分)

38、中西兩種體系(本題共12分)
(1)朝貢貿易體系(1分)。因為朝貢貿易是在海禁的背景下出臺的(1分);貿易由中國官方控制和壟斷(1分);外國貢使來華朝貢,朝廷照例以數倍的代價作為補償(1分);貢舶來華的貢期、貢道、數量、朝貢人數等由政府具體規定(1分)。
(2)殖民擴張或資本擴張(1分)
(3)1840年鴉片戰爭(1分)。經濟上,中國的自然經濟無法與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相抗衡(1分);政治上,中國的君主專制遠遠落后于英國的君主立憲(1分);軍事上,中國的落后裝備、缺乏訓練也無法與英國的精良裝備、訓練有素相比較;(1分)對外關系上,中國的閉關鎖國與英國的全球擴張相矛盾(1分)。甲午戰敗后,“天下體系”徹底崩潰(1分)。

39、戰爭與和平(本題共13分)
(1)國際聯盟(1分)
(2)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災難;渴望和平;而威爾遜倡導十四點原則作為世界和平的綱領,正符合此時歐洲民眾的心理等(3分)
(3)美國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旗號試圖插手歐洲事務、爭奪世界霸權;英法在對德問題上存在激烈分歧,英國固守其一貫的歐洲大陸均勢政策;法國則竭力主張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對英國操控歐洲大陸的做法十分不滿;在抵制美國插手歐洲事務等問題上,英法則有著共同利益,等。(5分)
(4)①一方面美國本身倡導和平綱領的真實意圖主要是打著維護和平的旗號爭奪世界霸權;
②另一方面,戰勝國之間圍繞著戰后霸權、利益,爭奪激烈、矛盾重重,根本無法達成一致;和平會議只是暫時調整了列強之間的關系;
③此外,蘇聯等大國被排斥在后來的國際聯盟大門之外;戰敗國則埋下了民族復仇的種子等;種種跡象表明,缺乏真正可以維護和平的條件。(寫出兩個不同角度得4分)

40、中國人的海洋觀(本題共25分)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下,始終以重農抑商為基本國策(2分)
(2)由于西夏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2分)
(3)清軍攻占臺灣、設置臺灣府(1分)
(4)可以減輕人民負擔(有益民生);增加國家財賦收入等(2分)
(5)開始逐漸認識到海洋,尤其是海防的重要性(1分);原因:鴉片戰爭后,來自海上的威脅大大增加;為了維護統治,清政府開始重視海防;(1分)也與受到西方思想影響有關等(1分)
(6)觀點明確,體現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特征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海洋觀,海洋觀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現代化背景下,中國的海洋觀也必然需要轉變。
能提取材料中蘊藏的史實信息論證自己的觀點。
能夠由表及里地進行論述。
史實運用正確;觀點辯證;文字組織通順等
點擊下載:上海市五校2015屆高三第一學期聯合教學質量調研歷史試卷


  祝福網高考頻道為您整理史上高考復習資料大全!讓您的高考成績穩步上升!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高考歷史   高考模擬試卷及答案   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及答案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