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培訓心得 / 正文

小學語文教材分析培訓心得體會(通用20篇)

2023-08-26 培訓心得

小學語文教材分析培訓心得體會 篇6

《20__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出臺,出現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習任務群、質量標準……這對我們語文老師來講是理念的更新。無論是哪種,我們的孩子學語文,總要從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中來學習和運用語文,形成自己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這就離不開一篇篇課文。所以今天我想談這樣一個話題:用課文教語文。踏踏實實用好每一篇課文,發揮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功能與育人價值,孩子們才會愛上語文,學好語文。

我們現行的教材是文選型教材,文質精美。不但具有原先的閱讀價值,而且被賦予了獨特的教學價值,所以語文教學要教課文本身潛藏的語文概念,包括語言文字、讀寫方法、文體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我們要確立用課文教語文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發揮語文教材的教學功能和育人價值。

一、存在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經常有三個問題

1、教課文,滑向了泛語文的深淵

第一個問題是教課文。我們經常把課文誤當成教學內容,將課文中的思想內容當成語文教學內容。課文寫什么,我們就讓學生學什么,于是就滑向了泛語文的深淵。忘記了語文學科是一門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是要學習語言運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習題,陷入了應試的泥潭

第二個問題是做習題。將課文后面的練習題當成教學內容,只求正確答案,不問讀寫過程,陷入了應試的泥潭,偏重于讓學生做題、刷題,這些都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正確導向。

3、講要素,異化成了教知識

第三個問題是講要素。統編教材提出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的方式,很多老師在教課文時就圍繞單元的語文要素,學課文中的閱讀要素、寫作要素,然后拎出來一個一個地教,分門別類地講。這樣可能會脫離學生的生活語境和語文實踐的需要,異化成了教知識。

文選型的教材,我們對上述的三個問題要引以為戒,不能教課本,更不能異化成做習題和講要素,那么我們怎樣正確地運用語文教材去學語文呢?

二、課文功能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課程基礎》這本理論書中指出: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是三個不同的內容。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語文課程的內容主題以及組織和呈現方式,它是結構化的。以往的語文課程標準沒有課程,只有課程目標,用課程內容來“規定教什么”是一個難題。教材內容就是“用什么來教”,現在我們是用課文來教。課文不完全是教學內容。課文中的一些語文元素才是真正的教學內容,是需要語文老師通過解讀文本來進行發現、凝練以及確定的。理清了課文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才能準確地定位課文的教學功能和用課文教語文的實踐路徑。

1、立足例子“舉三反一”

“舉三反一”就是在一篇篇課文里藏著的語言文字運用規律,是通過多個例子來揭示的。你讀了很多篇課文,才知道原來文章是這樣運用文字來表達的。比如說我們讀古詩,通過讀了許多五言、七言律詩,體會古詩的音律節奏是什么。語文學習也是通過一篇篇文章,歸納類似的語言現象,發現其中的語言運用規律,這叫“舉三反一”。“舉三反一”是兒童學習語文的基本邏輯,孩子認識事物都是這樣的。比如貓,通過看到大貓、小貓,各種顏色的不同的貓,在一只只貓的接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抽象思維概括,最終確定這就是貓。學習語文與數學等理科不一樣,數學等理科是先有一個公式,原理講清楚透徹,然后學生運用這個原理去解決問題,這叫“舉一”。但是語文學科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它只有兒童語文經驗的積累,“舉三”是豐富兒童的語文經驗,“反一”是生長于個體的語文知識。所以我們提倡要多讀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生自然對這些規律性的東西就有了自己的認知和領悟。

2、用好例子“觸類旁通”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讀法,因為不同的文體背后有不同的思維。比如詩歌是以想象、聯想為主導的思維方式,那么詩歌閱讀一定要用形象思維,才能辨別什么是詩的語言,讀出詩歌的語言韻味;而議論文或者說明文是理性的邏輯思維,那么在閱讀時就要運用理性的有條理的邏輯思維來閱讀。小說的閱讀重點是故事情節,所以需要預測與推理,才能從情節與細節中讀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散文重在情感的體驗與還原,才能從人、事、景物的描寫中讀懂作者的心思、作者的情感。所以“觸類旁通”就是要把課文的例子進行分類,一類一類地讀,發揮好例子的類化學習功能,觸類旁通,學生就越讀越會讀。

3、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語文學習要重視例子,但是不能停留于例子。例子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學習的起點,讓學生從讀與寫兩個方面進行拓展。

一方面沿著課文的例子要讀開去,越讀越廣泛。比如讀《刷子李》不過癮,你就可以讀《俗世奇人》這本書,既豐富了精神世界,也熟練了閱讀技能。另一方面是照著課文的例子寫,運用例子中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甚至創編。比如你讀了課文,也可以像馮驥才先生一樣,將生活中特點很鮮明的人物寫下來,既提高了認知能力,又提升了寫作水平。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三、教學要義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按照單元的方式來編排的,有的是按照課文的題材組合的,也就是內容;有的是按照文體組合;還有的是按照讀寫要素來組合的,比如閱讀策略單元和寫作單元。我們要充分發揮課文的教學功能,從單篇課文入手,緊扣教學的關鍵點來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單篇課文中最有價值的關鍵點,集中讓孩子學充分、學透徹,同時也要看到單元的訓練點。當我們的關注點是著眼于孩子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不是應試時,就會發現孩子一個單元學一點,學生的整體語文讀寫能力就是完整的。

1、對準“這一類”

一篇文章的教學內容,找到相應的教學核心目標,圍繞這一類課文的文體特點與讀寫要素確定單篇課文的內容落點以及教學的實踐,然后可以嘗試將單元幾篇課文的教學的順序重新排列。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6單元中三篇課文都是講父母之愛的,都是運用典型場景和細節來表達感情,單元閱讀要素是“體會場景和細節中的情感”。我們根據這個要素就可以確定每篇課文的教學落點。《慈母情深》的落點在“母親掏錢給我買書”的場景,用反復的手法聚焦母親“直起背,掏出錢,彎下腰”三個細節,進而表達情感。《父愛之舟》的落點在父親為“我”做的一切生活小事,聚焦在那只小漁船,用了象征手法。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落點是父母對“我”寫詩的不同態度,用了對比手法。三篇課文的細節和寫作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把握每篇課文的落點,然后教學按照由易到難,從讀到寫的學習邏輯,再來重構單元教學。

2、參透“這一篇”

每篇課文的教學落點怎樣準確把握呢?

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由表及里。由字面的意思到字面背后的含義,需要學生去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思想感情。第二個方法叫由意及言。課文的語言形式及文本結構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教學的要義就是要學生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謀篇布局的策略,領會語言的魅力,所以語言與結構、語言與形式是語文教學需要著力的兩個教學支點。第三個方法叫由文及人。“文”是課本,“人”就是我們讀到的作者。學生通過讀文章,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例如老舍先生《貓》當中的小腳印,在他眼中是一朵朵小梅花,透過這篇文章看到作家的生活情趣,我們要像老舍先生一樣來去愛生活,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3、上好“這一課”

教學要義第三條就是上好這一課,需要抓住三個點。

一堂課首先要確定起點,即確定學生閱讀這篇課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為孩子的起點都不相同,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的共性。

第二個,確定目標。這篇課文70-80%的內容學生可能知道,那么接下來的20-30%內容,老師究竟讓孩子怎么關注、怎樣理解,難點在哪里,突破點在哪里?學完后,語文能力、觀念,還有品格等方面,學生可能有哪些變化,老師怎樣才能夠把握這種提升?這叫終點。

第三個,確定關鍵點,即學生學習這一課可能會遇到的學習障礙。比如讀不懂的地方、體會不到的地方、感受不了的地方,我們要提供支持,可以設置階梯式的問題、提供輔助性的資料、代表性的范文,等等。教育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每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所變化。

四、因文而教

因文而教,什么意思呢?課文是一篇一篇的,我們要思考怎樣針對這一篇課文,來教好語文,讓學生學好語文。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角度,這個“文”按照我們學生遇到的門類來進行學習。

(一)第一類:長文短教

在教材當中,安排了一些字數比較多,內容比較復雜的文章,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種考驗,那么這篇文章怎么教呢?怎么讓學生學得更好呢?

1、長文的三大考驗:速度;記性;整體把握能力

第一個是考驗學生的速度,很多學生讀書速度比較慢,這個目的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有規定每分鐘大概300字,那一篇3000字的文章,大概要在10分鐘之內完成。第二個考驗記性。第三個考驗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2、長文的閱讀策略:

(1)跳過不重要的生字詞,猜讀。

(2)忘記前面的一些內容,回讀。

這個在教材中它用它泡泡的方式呈現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

(3)讀完一個部分停一停,緩讀。

你讀完一個章節,你停下來想一想這個章節,寫了什么,這叫緩讀。

(4)讀完一段列個小標題,標讀。

列小標題,一段一個小標題,這個是我們教材當中提出來的一個策略,你要列一個小標題,用一個短句或者一個短語來標注,這樣你就能夠留下閱讀的痕跡,它可以幫助你理解,幫助你記憶。

(5)讀完全文和別人交流,議讀。

這是一種理解,可以從多個點思考。

3、《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

一篇長文,我們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可以設計哪些活動長文短教?我們以《小英雄雨來(節選)》為例,這篇文章很長,三千兩百多字,那這篇文章怎么分析?

第一個活動,列一串標題。這里每讀一段,停一下,想一想寫了什么,然后自己用一個標示把它表示出來,要讀得懂、記得住。這篇課文第一個部分是“雨來水性好”,第二個部分“雨來上夜校”,第三個部分“雨來掩護李大叔”,第四個部分“雨來被鬼子拷打”……每讀完一個部分,列一個標題,當然每個孩子念的標題不一樣,然后我們老師就要比較哪一個孩子的標題更準確。我們讀過《小英雄雨來》這一部小說,原文也有一個一個的標題,也就是小說的目錄,這個小說的目錄和我們學生在閱讀中概括每一個部分的標題,有什么區別呢?小說的小標題非常吸引人,讓人一看這個小標題就產生一種好奇心,急著想去了解發生了什么事,作者列的標題為的是吸引讀者,而學生閱讀這部小說里的小標題是為了幫助他理解、把握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所以目的不同,所列的標題也有所不同,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線索的把握來列標題,并非只有一個標題。第二個活動,講一個故事。把標題連起來講完整、講連貫、講生動,要注意的是標題和標題之間,怎樣才能夠連貫起來。不但要注意內容的連貫,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連貫,這是考驗我們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及語法表述的能力。《小英雄雨來》根據小標題,要被提示的是重要事件中的關鍵點,即課文中的出現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這是雨來能成為小英雄的精神的支柱,所以這句話是不能丟的。在概括的時候,可以省略掉很多其他內容,但是關鍵語句、關鍵細節不能省,否則主題、思想就不深刻,沒有靈魂了。第三個活動,提一個問題。哪些事證明雨來是個小英雄?這個問題從頭到尾每一個部分都涉及到。在這個過程中完善對雨來是個小英雄的理解,這樣雨來的形象就把握得更準確、更豐滿,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思考什么是英雄?從雨來這個小英雄再到知識英雄這個話題,那么孩子就從《小英雄雨來》讀下去,不同的英雄、不同的故事卻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作為英雄的本色了,這樣一句話就能串起來了,能夠加速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類:難文易教

維果斯基提出學生學習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有的水平,一種是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距離就其實是最近發展的區域。

1、難文的三種類型

難文是課文的理解難度高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難文有三類:第一類文言文,第二類含義深刻的散文,第三類議論文。如最難的課文——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對學生來說有三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文白相間,因為此文章的寫作年代是文言文到白話文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有些語句里面夾雜了文言文,甚至有文言文的語言句式,生澀難懂。第二個挑戰是背景復雜,《野草》完成于1924年到1926年,此時正處于魯迅人生的低潮期和革命動蕩期。第三個挑戰是用意隱晦,文章中運用了大量象征的手法,通過做的夢表達對現實的抨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難文的教學策略

(1)詞句熟讀:陌生的詞語、句式

多熟讀是一個非常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越是難的課本越是要做到熟讀。

(2)資料鏈接:寫作背景;生活經驗;名家解讀

第一點:借用寫作背景。《好的故事》的寫作背景很復雜,將時代背景呈現出來,孩子們就能理解了。第二點:借助生活經驗。生活中我們也有彷徨苦悶的時候,與文章共情就能遷移理解。第三點:借助名家解讀。實在讀不懂的地方看看水平高的專家名家解讀,我們可能就會受到啟發。

(3)問題支架

怎樣讓學生將難文學得透且簡單?就要借助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

比如魯迅先生《好的故事》提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好的故事其實沒有故事,只有一個夢,你哪里看出來這是個夢?此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整篇文章的結構。一開始他在讀書,后來做夢,最后夢醒。第二個問題是這是一個怎樣的夢?魯迅先生夢中所寫的兩段文字都是描述一路看到的美景,不同點在于最前面那幅畫的底色是青色的,而后面這幅畫的底色是紅色的,紅色的這個畫面更美,更有沖擊力。孩子們學過很多寫景的散文,有很多類似的閱讀經驗,能幫助他們理解。第三個問題是為什么要寫這個夢?孩子不一定讀得懂,這時需要補充寫作背景,提供名家解讀激活生活經驗。讓孩子們自己來談為什么要寫這個夢?揣摩一下魯迅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境如何?他實際上是想表達什么?他為什么不直接表達而是借助夢境?這樣的層層追問,就讓孩子的思維的逐層深入,讓孩子們充分理解消化一篇篇難文。

以問促讀,讓學生形成理解思路,這個思路與作者的構思相契合,達到難文不難。

(三)第三類:群文類教

1、群文的三個層次

(1)單元組文

教材有些是按照人文主題來組文,有些是按照語文要素來組文。

(2)一篇帶多篇

選擇課本相關的多篇文章,進行了延伸的閱讀或者延伸到整本書。

(3)主題探究的多個文本

即圍繞問題解決而選擇相關的文本材料,包括非連續性文本,跨學科文章等等。在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任務群圍繞學習主題來進行,全文的主題一般都是圍繞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探究,從單篇到群文再到整本書,使學生閱讀思域不斷擴展,使學生閱讀能力不斷進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單篇教學的咬文嚼字上,而應該是多篇閱讀的觸類旁通。

2、群文的三個挑戰

(1)速讀能力

(2)整合思維

因為群文閱讀除了讀得多讀得快以外,還要求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需要圍繞議題來分析或者解決問題,從多個文本中進行思考,整體把握融合理解。所以整合性的思維方式不僅是閱讀思維方式的變化與深化,更是創造性批判性閱讀思維的境界,所以整合思維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促進學生思維的容量思維方法,思維品質的提升。整合思維對學生來講是一大挑戰。

(3)遷移水平

群文教學的范疇一般都在特定議題下創設開啟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發現自我實現,從一篇當中尋找閱讀或者寫作的方法,然后再遷移到第二篇、第三篇閱讀寫作當中。

群文類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內化,一個方面是從多個單元的學習中發現規律性的方法,實現舉三反一。另一方面是運用單篇中獲得的讀寫方法學會閱讀這一類的文本,實現舉一反三。最為關鍵的是舉三反一和舉一反三,這兩方面是在實際中相互轉化,彼此促進、螺旋上升。

3、群文的教學策略

(1)議題統籌

群文閱讀可以圍繞一個共通的問題,一個大概念進行整體設計。把單篇課文中的關鍵點進行整合。議題具有聚合功能,統整功能。如圍繞”愛的體會與表達“主題整合了《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課文。

(2)分層遞進

形成有層次有梯度的閱讀的階梯,比如將《貓》、《母雞》、《白鵝》三篇課文整合逐層遞進體會對動物的情感。在這組群文中,老舍寫貓的性格古怪,既老實又貪玩,既膽小又勇猛,既溫柔可親又冷漠無情。看似不討人喜歡,其實作者這是通過正話反說來表達對貓的喜愛。《母雞》一文中,老舍說我非常討厭母雞,這是為贊揚后文母雞作為母親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做鋪墊。豐子愷先生的《白鵝》是明貶實褒。這三篇文章都是將情感藏在反語中,學習這三篇文章,抓住這個特點就找到了路徑,破譯了作者表達對動物情感的一個秘密。

(3)遷移運用

在圍繞“愛的體會與表達”主題后有一個習作是《我想對您說》。可以安排以下三個活動:

第一個是“愛”的細節。從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背影等等尋找“愛”的細節,體會愛的深意。再回憶父母愛自己的細節,選擇印象最深的一個用兩三句話寫下來,表達你對父母的愛的感應。

第二個是“愛”的回放。回放“愛”的事件或者場景,重現那個感人的細節,可以回放一個事件,也可以回放兩個、三個事件,重復出現那個“愛”的細節。

第三個是“愛”的理解。就“愛”的細節發表你的看法,比如說母親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看似很啰嗦,但是處處體現母親對孩子的愛,沒有母親的嘮叨也就難以體會到作為孩子的幸福。在細節中理解“愛”,有理有據有分寸。尋找“愛”的細節到表達對“愛”的理解,這一篇作文遷移了這三篇文章,現在我們把它整合了,這叫綜合思維,并且在一次習作當中來綜合運用,這就是遷移運用的活動設計。

(四)第四類:例文慢教

教材當中出現長文、難文,還出現群文,還有一類我們要注意的是例文。

1、例文的兩種指向

不是每篇課文都是例文,我們所講的例文是統編教材當中特別的單元,如閱讀策略單元、習作單元。

閱讀單元和習作單元當中的例文教學,重在這兩例文所列的閱讀要素或者寫作要素,關于寫的原理性知識、實用性方法與指導性策略,所以例文需要時間慢慢地理解消化,更需要時間來遷移運用,所以我們提出的一個教學要求叫既要讀的透,更要用得熟。例文要讀得透,讀學理方法策略,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一直含糊其辭。所謂用得熟就是從單向運用到綜合應用。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的要化為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所以記住“讀得透、用得熟”這是我們例文慢教的基本目標。

2、例文的教學要義

一是概念理解,二是方法運用,三是圖式建構。

(1)概念理解

每個例文單元(策略單元或者習作單元當中)都會提出一些關鍵性的概念——語文大概念,其實我們統編教材已經呈現了一種概念:在我們學生語文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語文知識。而且在后期的學習當中,它還能夠不斷進行豐富拓展延伸。這些基本概念就像我們一棵樹的樹根,在這個樹根上面它會能夠生長出枝干、生長出枝條、生長出葉子,枝繁葉茂。所以對大概念,我的理解是在我們教材當中實際上是有的。

第一個就是新概念,是在我們這個閱讀當中提出來的。

比如說《牛和鵝》當中提出的批注,批注是一個新的概念。不是在邊上隨便寫寫就是批注。批注首先是要理解、要發現、要見解,沒有發現和見解就不叫批注,甚至是批判性的閱讀、意見,所以批注的內涵很豐富的。但是我們在教學當中,如果把它簡單化——在閱讀一段文字邊上寫下你的閱讀看法,這個就簡單簡單化了。目前對這個概念應該由淺入深,應該做一個系統化的一個教學,否則我以為像這種閱讀策略對孩子來講僅僅是知道而已,他不會后續的學習當中持續的運用這一個策略來幫助學生的學習,比如批注。我們為什么要在中高年級,通過自覺地應用批注來預習呢,養成了有批注的良好閱讀習慣呢?我看很多學生都沒有啊,因為我們老師對批注這個概念窄化了,簡單化了。四年級、五年級的批注和六年級的批注,它的內涵是不斷豐富的對吧,所以六年級要不要應用批注,當然要,批判性閱讀啊,更重要的是批課文的表達方式,甚至作者的構思技巧,這種東西你讓孩子做,孩子的閱讀理解力,那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了。所以新改我們要把它單列出來進行解讀,不要簡單化。

第二個是——近概念。

什么叫“近概念”?就是相同的、類似的概念。我們要注意區分。比如我們這個教學當中出現“想象”“預測”“推測”,這三個概念初看都差不多的,都要想的。想象要想的,預測也要想的,推測也要想的,但是“想”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想象是什么?甚至和“聯想”也有區別。這些都要結合具體的課文范例,讓學生反復地比較,這就是方法。最后原理性的東西要搞清楚,就像孩子學數學,小數、分數、整數、正數、負數,都是數,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語文經常會出現似是而非的問題。想象,怎么才能想象?有些孩子就不會想。老師有沒有教?沒有教,就是只說“你去想象吧”。從什么去想開去啊?怎樣想才能有創意呀?從來不教。預測怎么預測,推測怎么推測?推測是一個邏輯思維。依據在哪里,往哪個方向推?其中有沒有因果關系?我們對概念的辨析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所以語文概念理解很重要。

第三個概念——大概念,我今天不展開,因為大概念有爭議,大概念就是支撐學科學習的基礎性概念、基本性概念,它是生長性的,這個不是我們隨便說說的。大概念統領的單元整體設計,大概念怎么來的?這是學理的考證。所以概念理解,我舉出新概念、近概念和大概念。這是例文教學第一個。

(2)方法運用

關于方法運用,方法怎么用?要把握方法的實質。比如學習提問,絕不是說隨便問的,是從課題、字詞、用意、表達方式等等,要有結構化。那么孩子對提問要有完整準確的把握,而不是點點滴滴的經驗,這個就是方法,它一定是結構化的。

第二就是表述。這個方法怎么運用,什么時候運用,用到的度,什么時候不能用,什么時候能用?方法要有使用的條件的。

第三個要梳理方法之間的邏輯關聯。我們語文學習有很多方法,提出了很多閱讀策略,我們孩子拿到新的課文基本沒策略,為什么?他不知道方法。每個不同的閱讀方法背后是閱讀思維、文體思維,文體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思維有不同的學法。邏輯鏈條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方法才不會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之間有共通之處,方法是可以連成整體的,一篇課文它有多種方法的。我們老師經常是教一種方法,之后他體會這篇課文只用這一種方法。你換一種方法、換一條思路,這才能讓孩子越學越聰明。

所以方法運用一要把握實質,二要精準表述,第三要梳理。

(3)圖示建構

這里有一個新詞叫圖示。圖示這個詞是外國人講的,其實我們講的是認知結構或者叫心智模式。

比如閱讀小說《跳水》,孩子們很感興趣,但是他關注的是小說的情境,讀到小說的情境就夠了嗎?這是浮在表面上的東西。我們要追問一個問題——為什么這篇小說的情節如此吸引你?或者再追問,作者是怎么構思出這么扣人心弦的小事情,他怎么創造出這本小說的?如果你能夠追問到這個點上,那么就觸及到了作家構思小說的認知模式,或者叫心智模式。小說《跳水》的模式是什么?很簡單,先制造一個危機,這個小孩子明明在甲板上,最后怎么上去的?它制造出了一個猴子,猴子孩子,孩子就追猴子,追猴子以后就陷入困境。邏輯線條就是這么構思起來。發現了這個構思,我也可以設計一個危機。比如兩個小朋友是好朋友,一個小朋友把另外一個小朋友推下河了。兩個小朋友好好地在一起玩,怎么把他推下河了?這時候就要制造危機。這叫構思情節。這就是心智模式、認知圖式。小說《跳水》,先造一個危機,但是后來這個危機解除了。他的第二個構思——如何解決危機。危機怎么解決?猴子不可能解決危機,孩子自己能不能解決危機,前面故事情節當中出現的猴子、孩子、水手都無法解決孩子陷入危機的這個困境。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路了,死路一條,這時候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化險為夷,一定要出現一個人物——船長。船長是什么人物?是英雄。當出現一個危機無法解決的時候,一定要出現一個英雄。這是小說逆轉意外,讓閱讀更扣人心弦。所以船長拿著槍對著孩子說,可以跳到水里,不跳就打死他。船長英雄體現在哪里?第一是快,第二是準,第三是狠。心智模式就是構造英雄形象的思維模式。掌握心智模式,也可以構思出一個英雄。所以學生閱讀小說一定要讀到這個層面,我們的孩子才真正成長。心智成長了,超越了語文能力。這就是例文教學的要義,把握三點:概念理解、方法運用和圖示建構。

3、例文的教學策略

我們簡單的列一下例文教學策略。

第一個策略叫由個而類,由一個個例來涉及到這一類文章怎么閱讀,有點群文閱讀的意味,這里我就不再贅述。

第二個叫由仿而變,例文當中所列的讀的方法在實踐當中轉化。第一個階段叫模仿,就像做練習題一樣。第二個階段叫熟練,做語文練習和數學不一樣。數學一道例題掌握一個方法,然后做三道習題,練熟了,再給你練習三道變式題,你就去運用,那么這個原理、公式就能成為自己的東西。語文經常是這樣,只有一道題,練完就結束了,根本沒有掌握。我的建議是模仿+熟練+變式練習。

第三個叫讀寫互逆,就是如何寫的方法,讀與寫相互可以轉換的。在策略教學當中,學生學到了提問。寫作當中要不要提問?當然要提問。《難忘的一節課》用提問的方法能不能來構思寫作?當然可以。難忘的一節課,什么課?這節課是什么時候發生的?難忘在哪里?為什么是難忘的?這些問題就能夠把這篇文章基本的構思思路推薦出來了,所以讀寫是互逆的。

最后一個叫由人及己。例文教學里的例子是作家的,人家寫的文章,但是讀者要讀到自己。例文所涉及到的閱讀和寫作的方法策略,一定要和我們孩子已有的閱讀方法和策略進行勾連。這個方法對我們來講是不是新方法,新在哪里?與我們已有的方法相比,哪里是相似的,哪里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提出三條:激活已有的讀寫經驗;體驗新方法與我們已有經驗之間的差距;嘗試運用新方法改造自己的經驗。這樣,例文才能真正發揮例子的功能,才能根據這一篇形成對一類的學習經驗。

所以對于語文書例文單元(閱讀策略單元和寫作單元),我們老師的教學節奏要稍微慢一點,多花點時間讓孩子把例文中閱讀和寫作的原理、方法慢慢領悟,逐步運用。這個時間應該留給孩子。

今天講用課文教語文,針對教材中的長文、難文、群文、例文這四種類型,我們談了學生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們這四類文章的教學策略。每位老師要真正把握這每篇課文的教學價值,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用課文教語文。要更進一步用于發展人,我們教語文不止就到此為止。教語文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不是以課文為本,從課文轉向以人為本,這是我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個重大的理念轉型。后續我們再來探討在任務群視野中,如何充分發揮教材的課文育人功能,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任務單元和課文的學習任務。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