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大全 / 正文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1篇

2022-12-21 心得體會大全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書是鑰匙,能開啟智慧之門。開卷有益,閑暇時讀一本好書,添一份雅趣,長一份才智。在讀過一篇書籍之后人們內心都會有一定的收獲和體會,那么,讀書心得有哪些可以參考的優秀模板呢?小編現在推薦你閱讀一下《大學》讀書心得體會,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1)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

  曾聽聞季羨林老先生的故事,是說季老先生因為穿著極其樸素,經常會被人看成是學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會被來報到的新學生叫住,替他們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動地替他們看守行李,有時候會一看兩小時。而這些學生兩三天以后就會在北大的迎新會上,看見季羨林校長坐在主席臺上,這是多么樸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啊!倘若我們的教師都能如季羨林老先生這般具有作為一名長者的為人風范,以身踐德,身體力行之,何愁教出來的學生不具備高尚的品德,何愁我們的家庭、社會不和諧。只要我們的教師真正領悟了“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領悟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并且以身踐道、以身踐德,就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向“善”,兼濟天下,“止于至善”。

  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名教師,雖然任教的學科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是一個相互包容的關系,豐富的積淀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套用別人的話:讓我們做有文化底蘊的智者。只要我們做教師的人心胸博大、視野開闊,學習研究、做人做事時就不會局限,不會拘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領悟,我想,這也許就是《大學》給我們大家最大的啟示吧!

  《大學》,舒朗了我的視野,美麗了我的心靈,充實了我的人生。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2)

  假期,我抽空拜讀了高爾基的《我的大學》。

  《童年》、《我的大學》和《在人間》是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成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__國,__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他是一位偉人,我們家喻戶曉,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就是高爾基。這個假期,我讀了他的書《我的大學》。

  書中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正是__統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相互抱怨,對罵,三天兩頭的打架,甚至于去殺人。作者為了上大學,來到了__,最終因種種因素,高爾基沒有上成大學,而是在那里上“社會大學”。在這期間,他曾當過搬運工、面包師助手、小店店員……在剛來到__時,他遇到了小偷和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爾基看書的“愚蠢行為”,有的人贊賞高爾基渴望獲得知識的精神,這些贊同高爾基獲得知識的人是理智的,因為他們堅信只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這種壓迫。高爾基經人介紹,認識了藏有很多書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銷售貨物,到了晚上刻苦讀書,并最終走向了革命的路。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高爾基生活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經歷了諸多磨難,從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后來,他在潘科夫的店鋪里一邊做工,一邊埋頭苦讀,不顧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讀書。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環境中,吃得飽,穿得暖,也有很多書看。我們生活的環境比高爾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大學,那就很說不過去。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用功學習,超越高爾基。

  只有知識才能使人進步,只有讀書才容易獲取知識。沒有了知識,人們就會像一堆廢物一樣。沒有了知識,人們也不會發展科技,建設一個現代的文明的世界。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3)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干,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范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于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范的體例,說起來并非難題;關鍵在于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并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4)

  今天我們領到國學經典《大學》,打開書就看見熟悉的文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什么意思呀?我驚訝得臉都扭曲成變型金剛的樣子。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翻開譯篇,我恍然大悟。

  我愛看書,古往的,國外的,師長們推薦的經典,我也愛看《淘氣包馬小跳》,雖然這些書給我知識,我卻一目十行就看完,“多看幾遍,慢慢看,細細品味!”,媽媽反復叮嚀我,我從書里了解什么?像是在做夢,只記得情節。如果有提醒,可能還會想到更多的細節。一道試題,在“作業幫”的相助下我幸運躲過爸爸的監控,爸爸還以為我真弄懂了……我慢慢習慣了這種小聰明。輕松了,除了考試!

  完美的境界,需要鍥而不舍的努力。正如《大學》里說的“知恥而后安,安而后能靜”,真想學習好,就得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充分使用好稍縱即逝的時間,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爸爸,媽媽,孩子們開飯了!”宏亮的聲音像吸鐵石,充滿魔力,我和姐姐沖著下樓,奶奶挽著爺爺過來了。媽媽解開圍裙,爸爸拉開餐椅,牽著老人入座。飯早就盛好了,我們說著笑著,天天“心安理得”!爸爸媽媽也天天如此,心安理得。

  記得一次聊天,爸爸拍著媽媽的肩:“我們做堅實的橋梁就好了!”他笑瞇瞇的神情至今我記憶猶新。當時我不解地問:“為什么做橋梁呢?做棟梁才好,您太沒有思想了。”爸爸沖我一笑,朝爺爺樂了。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現在我懂了,爸媽常年如一日心安理得的付出,源于心靈之美:做自己能做到的,竭盡全力,無怨無悔!安心付出,理當所得——瞧我們幸福的一家子!

  好看書,看好書!我捧著我的《大學》。窗外一輪明月,月光透過玻璃撫著我和我的《大學》。我溫暖著。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5)

  初讀《大學》,云里霧里,一知半解,感覺十分乏味。讀完后就只記得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順道留了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印象。說來,我讀《大學》與冰心讀《三國》頗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再次讀《大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么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讀,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不過20xx字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包羅萬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總體來說,大學總體框架是由“三綱八目”搭建,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在這逐步的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是十分震撼,總結下來,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通俗說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統統成了精神的流浪兒。其實,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尋找最適合的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斷向著目標邁進。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為“格物致知”?既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學》崇尚的是一種終身學習不斷實踐的態度,縱觀中古歷史上的學者,身上都有一種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的專研學問,幾乎對知識帶了一種虔誠,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在今天的學者身上也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現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來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一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抱終身學習觀念的人越來越少,快餐式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這種情形下更是需要我們謹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切勿在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極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為了貶義詞,其原意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學》所訴:“正其心,誠其意,慎其獨”均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徑。古人之于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們對于自身道德修養提出了嚴格幾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闡述的就是古人對于自身道德修養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斷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反觀現在,道德缺失已經成為社會的話題,隨便打開新聞都能看到各種道德缺失的報導,十分令人痛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養上一個臺階。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6)

  午后手捧一本書,靜靜地品讀書中的“黃金屋”、書中的“顏如玉”,總會覺得時光流逝的很快很快,好不愜意。讀書對不一樣的人而言有不一樣的見解,有人說:“讀書是一種享受,我們能夠在享受中得到體會。”有人說:“讀書是一種體會,我們能夠在享受中得到樂趣。”還有人說:“讀書是一種樂趣,我們能夠在享受中得到知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之,讀書,給了我許多歡樂。

  讀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它能夠引導我們奮力前進,更進一步。一本好書就像教師、家長,在我們出現紕漏或者錯誤時,她都會幫忙我們指出錯誤,并指引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是我們人生的指明燈,例如《世上最偉大的促銷員》她教會我在工作途中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充滿信心的做好工作,幫忙自我走向成功。多讀好書,會使我們脫離庸俗,脫離無知,走到那里仿佛都有一種屬于書的清香伴隨著我們,書香彌漫。有文化底韻的人,都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一種高貴的氣質,僅有多讀健康有益的書,努力地學習,才能為自我幸福的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讀書更是人類的親密朋友。我們能夠從書籍中品出歡樂的味道,品出人生的樂趣,就像知心好友與你分享他的樂趣,有時也品出艱辛的味道,好似一位友人向你訴他的憂愁。書,讓我們體會出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之類的瑣事。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能培養文化修養;若果經常地去研究,去讀,去思考,便能從中央到地方找到新的知識點,正所謂“溫故而知新”,還能夠把知識點都牢牢地記住,就像刻在腦海里一樣。

  讀一本文學經典,詩情畫意隨即呈現眼前: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了北方大草原的遼闊,牧草豐盛,牛羊成群的迷人風光;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經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孟浩然的《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則表現了大自然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機;王維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描繪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詞們都能讓人陶冶情操,益人心智。

  讀一本史書,一幕幕動人心弦的場面歷歷在目:“秦王掃六合”、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漢武帝的大一統……它解開了緊鎖歷史的密碼,打開塵封的史冊,見證過往的興盛和繁榮,發人深省。唐玄宗說過:讀史使人知興替。在科技迅速發展,社會飛速提高的今日,我們更應當多讀書,讀史書,從這些書中學習史實,明白事理,并跟著老夫子一齊吾日三省吾生。

  讀一本古典小說,藝術性和思想性結合的情景在腦海中泛起狂瀾: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描述了東汗末年和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與軍事斗爭;施耐庵的《水滸傳》歌頌了農民的斗爭精神;吳成恩的《西游記》贊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勇于反抗的精神;曹雪芹的《紅樓夢》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耐人尋味。

  讀書,讓我學到許多的道知識,為人處事、個人修為、歷史政治、科學奇觀等等。此刻,我已參加工作,工作之余,我會捧上畢淑敏、郭敬明、泰戈爾等這些文人墨客的書慢慢的欣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從書中找到了我的黃金屋——那就是歡樂。朋友,你找到了什么呢?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7)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師生關系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系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系的主導因素在于教師,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系還可以,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系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系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系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

  而且,師生關系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系。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系出現趨于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系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系一般。師愛最為公眾期待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愿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于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么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

  參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動,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師。作為學生,都愿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作為教師,也都愿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愿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教師要經常自省: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為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里,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群眾,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意見: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我認為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對矛盾,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形成一種師徒般的師生關系,但處理不好,會產生對立情緒,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局面。

  老師應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研究人的個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然后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去因材施教,去處理一些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師要多了解學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還是教與學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學生的要求,我們的辦法才會更多,處理問題會更慎重,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系,教學工作、思想工作就會比較順利。教師必須樹立平等對待觀: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只是我們老師沒有把他發掘出來。每一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對待,教師應服務于全體,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前行的車;教師應服務于全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素質都要悉心關照,服務周到,促使其全面發展。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

  作為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對學生嚴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認為師生間就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簡單關系,因為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會阻礙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觀點具有“權威性”,久之則會壓抑學生的潛能,不利創新人才的培養。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既然做“父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8)

  《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簡而言之,即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講的就是做人,做學問。

  眾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同。但我們所崇尚的都是做一個有道德,修養,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礎首先要做到正心,誠意,修身。首先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使自己有一顆正直的內心。這樣就算外界環境何其復雜,也不能擾亂你的判斷,動搖你正確的態度。其余次之。其次做人要講誠意。“所謂誠意,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心慎獨也。”它既需要人們對誠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愿意過有誠意的人生,同時還要逐漸養成習慣,以誠意人生為幸福,以違反誠意道德為痛苦。這樣才會實實在在去追求誠意。從善改過,不斷完善自己,在各種非誠意的誘惑面前不動心,這是對君子的要求。而對大學生而言,誠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連大學生都不講誠意,那么整個國家還談什么未來呢?最后,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究致知,格物。“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誠其意,正其心”誠意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

  最后我們簡單談談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我們要齊家。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連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作為大學生,我們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奮斗的過程中,應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必能實現你的偉大目標。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9)

  “你不要當沙彌尾。”

  “好,不當”

  “你也不要當方丈”

  “好,不當”

  “我做你老婆好不好”

  輕聲讀過這一聲追問,一聲回答,仿佛能聽見兩個稚嫩的童音在蘆葦叢中回蕩穿梭,像兩只翩翩的蝴蝶。伴著一個個“不”字中,一片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已漸漸拉開了帷幕。只是,明子頭上扎眼的戒疤,在天邊陽光下映出異樣樣的光芒,在這光芒下,一個個不字顯得那么無力、敷衍,像極了一個蹩腳的謊言。不由得想到小時看過的電影:同樣是一個聰穎的小和尚,只是增長了些年紀,跪在老方丈的面前。老方丈端坐在座上,半睜眼望著小和尚頭頂:

  “戒女色情愛,汝能持否”

  小和尚默不作聲,只是低眼看著藏在門外的姑娘,目光中流轉過千言萬語。

  “能持否”老和尚不依不饒。

  “能,能持。”

  姑娘眼中淚光一閃,扭頭走了,只留下沉默的小和尚。望著書中的水光瀲滟、歲月靜好,我不由得想到他們的未來會否一樣也許更甚吧……這天下哪有那么多的機緣巧合,能改變世間的清規戒律。

  至此,作者沒再寫下去了,也許是為了留一個好的念想,也許只是不忍再著筆墨。受戒,短短的十天,卻意味著小明子將從一個無拘無束的少年人變為規矩繁多的和尚,而頭上那幾個漆黑的戒疤,也如同一副鐵鏈,約束著他未來的點點滴滴,知道成為他靈魂的一部分。而在這個顧慮約束繁多的世界,少年人單純的祈愿,又怎能成真。其實,誰又沒受過戒呢自出生起,我們就被灌輸了許多的規矩,一點點將本真的欲望藏起。兒時,我們便知道不能不聽話,不能這個,不能那個;待到少時,不能的事情變越來越多,一環一環地將我們束縛起來。想來,待到長大時,規則終將我們自己的欲望徹底框進方圓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規則所約束的將漸漸深入我們的思想,與我們渾然一體,壓制著人類本能的欲望。不同的是,明海心中的戒壓制的是不應屬于他的愛情,而是世人心中的戒則壓制著欲望

  愛和欲望有什么不同么我不由的問自己,無言。其實這二者本就沒有什么不同,都是人最本能的渴求。欲望本身只是人對追求的原因,并沒有褒貶之意。例如生的欲望使人活下來,愛的欲望締造了世間單純的感情……只是在欲望的促使下,人會顯露出貪婪的一面,也會露出堅強的一面,他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激發希望,也能帶來絕望。也許正是為了控制欲望,才有了規則和戒律。通過規則,人們壓抑、約束著自己的欲望到一個可接受的底線,從而約束著自己成為一個能自控的人,更維系著一個安穩的社會。

  可即便有約束,欲望也依然存在。就像小明子的小英子的愛一樣,無法因為清規戒律而徹底消除。也許,欲望本就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賦予了人煙火氣息,沒有了欲望,人也難成為人。受戒,便是人性中接受規則的那一刻,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中。那十數個戒疤便象征著規則的約束,約束著人心底的欲望,更意味著其與欲望的不斷抗爭,在人心底的角落。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10)

  假期有些長,但是我也是沒有去浪費每天的時間,除了上網課,做好老師布置的任務,我也是在這個假期看了一些書,除了專業相關的書籍,也是還有一些其他的書籍,通過讀書,我也是有了更多的收獲,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

  專業的書籍,讓我明白,雖然我課堂聽得很多,但是其實也是學到了專業一些相關的,并不是所有,而且還有很多深入的知識是需要我努力的去學,多去看書,多去鉆研才能知道的,而且我也是感受到了通過這次的讀書,我對于我自己這個專業也是有了更多的理解,不再像以前那樣自以為怎么樣,而是更加的清楚知道,還是有蠻多的方面,我是以前不清楚的,要去學,要去掌握的,并不像我以前所知道的那樣,越是學習,越是發覺這專業的知識有很多的。并且我也是感受到了,通過讀書,自己的知識面更加的寬廣,不再局限在一面,也是對于我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這些,我也是會看一些雜書,了解專業以外的一些方面,通過閱讀,讓我對于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也是有了不同的感官,特別是這次疫情,只能呆在家里,而讀書也是很好的一個學習方式,畢竟除了上課的時間,還有挺多的時間,也是不能去浪費掉的,我也是通過在家里讀書的方式,來了解了更多關于這個世界,對于我來說,不但是充實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是讓我有了更多的知識儲備,一些雜書看起來,現在沒有什么用,但是也說不定以后某一個時段是會有用的,我也是會感受到的。

  讀書也是讓我明白,其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有優秀的,也是有成績糟糕的,大家的時間如果都是花在玩上面,那么也是學不到什么東西,而通過去讀書,卻是有不一樣的收獲,我也是明白,以前在大學的時間,還是浪費了挺多的時間,學校里面同學叫我玩,或者其他的事情,也是會浪費了一些,還是要多花一些時間在讀書上面,而在家里,也是沒有太多可以玩的事情,而游戲我也是不太怎么去玩,所以也是讓我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讀一些書,讓我有一些收獲,而不是浪費掉了時間。我也是要在以后多讀一些書,無論是專業方面的,或者其他的一些雜書,其實都是會對我有一些幫助的。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11)

  《大學》教我們為人做事記得以前中學時代自己也接觸過《四書五經》這一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但那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組成結構和大致內容,所以也就無異于管中窺豹、知其皮毛罷了。有幸在這次假期里比較深入地研讀了它里面的《大學》篇,方才領略到它里面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該以怎樣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實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讓自己的一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從小便志存高遠,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光輝夢想和遠大抱負,尋得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而耗盡一生。《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三綱八目是《大學》的綱領旨趣和主要條目,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大學》的開篇也是其為人做事的大道與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說明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棄邪惡的誘惑、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對人自身修身養性的重要性,而博學的宗旨莫過于此。就此意義上說,東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斗私字一閃念,乃至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培養四有新人、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

  在親民,和下文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結合,從動態的角度來強調了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之重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每日懺悔,使人聯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gan校生活的書起名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

  話說回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種革新的姿態,它驅動人們去棄舊圖新。在止于至善即是說博學的目的還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無數先哲們的人生歷程便印證了這一點。

  人奮斗一生,是因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奮斗的目標是什么,知道自己應該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屬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古來就是人們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義的所在。

  經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讀書人心態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可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后,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于出現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象。

  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這才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告訴我們,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了,它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著重把握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