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大全 / 正文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匯總

2022-12-21 心得體會大全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想法也就不一樣。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寫心得體會時,一定要寫出真情實感,抒發自己的真實感想。簡單來說寫好心得體會包括哪些內容呢?經過搜索和整理,祝福網為大家呈上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希望能幫助到你,請收藏。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1】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

  (新課改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以新課程改革為指導,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理念,把握“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主題策略,努力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積極探索適合全體學生特點的課堂模式,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完善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打造“五四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五四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內涵

  “五”是“五步”,其含義是:課堂教學的五個環節,即激趣導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知能應用、知識總結。

  “四”是“四精”,其含義是:三個精心設計一個精講,即精心設計導入,精心設計問題、精心設計練習,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精講。

  “三”是“三體現”,其含義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養成教育。

  二、“五四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要求

  (一)五步教學流程要求

  五步教學流程只是教學過程的一般形式,它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但不管怎樣調整,整個教學流程一定要體現雙自主教學,達到課堂的高效性。

  (二)“四精”的要求

  1、精心設計導入,吸引學生。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就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起始環節,數學教學亦不例外。新穎的引言,巧妙的導語,生動的開頭,是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意境的重要手段。多年來,我們比較重視新課“導入”,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每節數學課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新課,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導人新課如同橋梁,聯系舊課和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可以說導人新課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準備動作”,為師生即將進行的思維活動作好準備。

  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他們能輕松愉快地學好數學,是廣大教師在教學中苦苦探索的問題。我認為優化課堂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而要優化課堂教學,新課導入的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給予整個教學過程一個

  2、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發展為中心,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探索中,緊緊地問題吸引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起伏的情感體驗當中,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創造”著獲得知識的辦法,體驗著獲取知識的愉悅。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的課堂上,把學生分成6人一組,并用自己準備好的畫圓工具,一個圖釘,一條細繩,一支鉛筆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由于用這套工具畫圓看似簡單但真正畫起來一個人還難以完成,就必須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難以畫出一個理想的圓。正是因為在反復克服困難中才好不容易畫出一個圓,它便增加了吸引力從而深刻體會到畫圓的各個要素的作用。因此學生在學習半徑、直徑的特點,以及圓心、半徑的作用時,學生就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表現的異常積極。這樣的學生才是一種享受。

  3、精心設計練習,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許多知識如果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和應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的練習才能實現,所以,練習是全面完成數學教學任務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我認為設計練習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交替再現,達到鞏固的目的。

  (2)、聯系實際,在實際應用中加深理解。

  (3)、練習設計要有對比性,防止產生思維定勢及干擾。

  (4)、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幫助領會知識的實質。

  (5)、練習設計要有坡度,讓所有的學生感受成功。

  4、教師“精講”,提升教學效果。 “精講精練”是一種提高教學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教學策略,它是一種高效呈現知識和高效指導學生學習的策略。

  “精講”并不是少講、不講,是指教師對基礎知識少而精的語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特征。以講促思,以講解惑,講解知識的縱橫聯系,講清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等。通過“精講”,可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動,即動腦、動手、動口,因為學生注意集中聽課,時間是有限的,講多了影響教學效果。

  (三)、“三體現”的要求

  1、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教師要從權威的講授者轉變為與學生共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引導者,每節課教師都要小結。每單元學完之后都要引導學生整理復習,這些平時都做的事情,平常放手讓給學生做。教師注意形式的多樣化,漸漸地學生就學會了對知識的整理,歸納和小結,而且能夠用自己的表現方式來整理并交流,在學生們的交流中還能提出問題進行解答,舉例說明等。若教師包辦代替單元知識的總結,全篇一律的話,就沒有了學生創造想象的機會,也影響了學生對知識探索。

  2、體現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體驗課堂的平等關系與班級的溫暖。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決定和諧高效課堂的關鍵,教師應走進學生,親近學生,了解和平等對待學生,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以人格感染學生,以學識打動學生,以要求規范學生,以行動引導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

  和諧的內容主要包括:

  (1)、師生間要和諧互信

  首先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要誠信,說話算數,不落口債,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應盡量做到,有特殊情況要向學生解釋清楚,教師以誠待人,必須影響學生。

  其次教師要信任學生,有時學生忘記帶作業或者說“我的作業本、書等忘記在學校了”教師不要訓斥而要講明什么時間把作業補充交給老師。復習的時候總有學生不懂或者學得“吃力”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鼓勵,并故意給這樣的學生機會去教給另外的學生,讓他感到教師對他的信任。師生間的這樣信任關系產生后,學生每次都能努力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

  (2)、生與生間要和諧。

  一個班集體總有優生、差生,教師首先要做到一視同仁,人人平等,優、差生都可能犯錯誤,教師要做到及時教育、監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平。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要及時發現表揚樹立自信心,增加集體凝聚力。

  其次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每個學習小組里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要有明確的分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條件,創設合作的情境,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信息共享的快樂。

  3、體現養成教育,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形成習慣的過程。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數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習慣養成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養成的,需要長期、反復的訓練,才可以達到目的。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培養學生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敢說、善說的習慣;培養學生閱讀題目的習慣;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2】

  在這幾年的時間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訓,熟悉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對小學教學工作有了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

  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愛好,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看,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題目的習慣和探索題目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公道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捉住了學生熟悉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公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公道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

  貫串課堂始終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說話打鬧。這時假如采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并且往思考你所提出的題目,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題目,由于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復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題目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欲看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展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聰明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題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題目,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題目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總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同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靠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縱性活動,即依靠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以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正確的,由于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多年來我們在上溫習課的時候總有一個將知識做為小結的環節,而且都是由教師給出答案,例如用語言或圖表羅列出所學知識。潛意識里以為學生是無法給出令人滿足的知識網的,事實并非如此,在教學實驗中學生能給出的總結形式包括: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公道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往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往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往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往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熟悉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經常會進進誤區,由于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愛好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題目擠出來,使他們解決題目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題目,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往解決某一類題目,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題目的本質性的東西。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3】

  我到承德縣聽了承德市小學數學評優課,真的是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談一談我的點滴體會。

  一、教學設計是老師為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按照教學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從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從基礎知識目標、思想教育目標到能力目標,都體現了依托教材以人為本的學生發展觀。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處理也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二、注重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和思考,讓學生享受數學的樂趣。

  新課改革中強調,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變為“會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引導者。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只作恰如其分的點撥,并未一問一答的大包大攬。創設自由、和諧地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

  三、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贊揚和鼓勵不斷。

  如“你說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方法可真多”“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評價語言,在學生的心里卻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瀾。對于整個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

  四、本次評優課活動,教師不是把小組合作流于形式,更注重了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正確處理好了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的關系,也就是說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小組合作學習時,在時間安排上恰到好處,這點值得我去學習。

  五、對問題的理解深入、練習設計有層次性。

  在本次評優課中,幾位教師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不斷發展。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所以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水平的題目,將數學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能解決這一類簡單的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六、課堂氛圍平等和諧。

  課堂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們都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評價語言的多元化。

  總之,本次小學數學評優課,讓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觸,感觸最深的就是覺得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加強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不斷改進,使數學課堂更精彩,更具有藝術性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4】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近幾年我國特別注重義務教育,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教育中有許多的疑難問題,不管是從學生的學,還是老師的教,都出現了許許多多需要我們去探究,學習,解決的問題。應用題就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其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應用題是對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綜合考察。將數學知識整合起來以問題方式進行測試,是考察小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標準。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之間是融會貫通和相互滲透的,知識點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強化應用題教學是保證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知識的關鍵。但是現階段,小學數學中應用題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較差原因分析

  現階段在小學教學教學中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較差,特別是二三年級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讀懂題意,學生只是一味的往一起拼數字和計算步驟,不能正確的解決應用題,學生對應用題產生了恐懼感和煩躁感,只是一味的去依賴老師,教師也不能很好的指導學困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1、應用題題目和生活聯系不緊密

  通過幾年教學生活,我發現應用題題型和教學解析方面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未能將應用題題目和小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尤其是鄉村小學,有些應用題中所出現的一些名詞或含義學生根本就不能明白,學生實際生活中也沒有接觸,根本感受不到應用題中所要表示的場景與含義。從而導致學生在理解題意方面存在較大難度,不利于應用題教學水平的提升。

  2.教師教的方法單一,不恰當

  此外,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模式不先進,方法單一,只是按照灌輸教學方法進行講解。一些老師在講解應用題時,自己把題目讀一遍,然后粗略的把題意講一下就讓學生開始列式計算,最后如果還有學生沒有做出來,老師就在黑板上把正確的計算寫一遍,這樣部分學習好的學生還可以自主學習,能夠把這道題理解了,會計算了,但對于學困生基本上就等于沒有聽,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只是一味的抄襲老師所寫的,也許還有同學根本就不知道這道題講了什么。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小學生應用題掌握能力不足是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學生學的問題

  學生的學對于教學是至關重要的,現階段學生對學習解決應用題沒有多大的的興趣,應用題需要理解,需要繁瑣的計算步驟和做題順序和方法,這樣學生感覺很困難,在做應用題時學生也只是一味的完成任務,看見數字,想起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想起什么計算法則就用什么法則,根本不去讀題,審題,也不去找其中的數量關系。一道應用題看似全班學生都完成了,但正確率卻令人不敢想象。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我發現了一個可笑的問題,現在學生在解決應用題時如果是老師讀題目,學生就大部分會做,但讓他們自己讀,卻只有很少部分會做,這就是學生學的態度,學生對應用題的態度,他們只是一味的依賴教師,自己不用心去讀題,去思考題,從而也不能很好的去解決題目。

  4.教師和學生活動方式十分單一

  新課程改革要求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理念提出,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以學生為本,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分析,教師的教學觀念并沒有得到改觀,師生互動方式十分單一,學生主體地位未全面體現出來。應用題教學方法單一、陳舊,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互動交流機會甚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將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作為教學重點,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被動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整個課堂學習氣氛十分壓抑,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模式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各項綜合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5】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的要求不僅僅需要豐富的知識,更需要的是獲取信息的能力。顯然,數學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質疑和解決問題能力、探索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數學課程教學中,開展小課題研究無論是對課程教材的開發,還是對于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它是改變當前數學教育被動局面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數學課程小課題研究給學生提供了參與實踐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在學習中鍛煉如何合作、如何探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極為必要的。

  我認為,數學小課題研究用“綜合法解決問題”在小學是可行的,主要基于如下考慮:

  1、數學新課程所展示的教材內容都具有現實性、靈活性和開放性,這為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內容和學習空間。

  2、從學生身心發展年齡段來看,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是這個年段的主要特征,數學課程小課題研究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和諧發展。

  3、學科教師的系統指導,也使得學生的數學小課題研究在內容和方法的科學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和保障。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于“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將學生作為一個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從“書本”到“書本”,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現實聯系不緊密,沒有體現數學知識的背景和應用,沒有體現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缺乏應用意識,缺乏體驗性的學習。

  這個學期我接手一(8)班,我發現我們班的學生課堂紀律較差,而且成績好的學生上課也不認真,不能圍繞老師的問題積極思考,更不會舉一反三。成績中等的學生就更不用說了,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帶了耳朵在聽,不舉手也不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問的時候莫不關系,就像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而成績差的同學干脆就不聽課,懶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講笑話的時候才興奮一下,過后就又是老樣子。自從參加小課題研究后我就改變了教學方法,從“拓展知識”轉向“回歸生活”,還給學生一個充滿靈氣的數學空間,還學生以生活,還學生以快樂,交給他們思維的方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氛圍,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學習樂園。

  讓學習背景活起來。《新課程標準》指出:“解決問題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遵循解決問題的步奏“找到數學信息,建立關聯、提出問題、列出算式”來設計數學教學活動。

  (1)從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到數學信息,數學教學要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數字、數學計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共鳴,從而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如果教師能在深刻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的前提出下,充分開發教材的潛在功能,結合實際用活例題、習題,給學生提供開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強的、參與度高的探索背景,捕捉貼近生活的素材,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擷數學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就會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學生就會逐漸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也就達到了讓數學課堂“活”起來的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從生活事例中尋找數學“原型”數學的許多概念、原理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在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認識到把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轉變成數學問題來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認識事物的特征,更準確地找出數學信息,從而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講授兩個信息的問題時,我提供了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從踢球、捉迷藏、丟手絹等方面尋找素材,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取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樣的素材能引導學生更多地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理解數學概念的實際意義,在學習數學的同時能更準確地找出數學信息。

  (3)讓學生在體驗中活躍思維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只有要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發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這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才能準確地分析信息如在講授兩個信息的問題時,我既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又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分析信息,發現關聯,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4)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環節、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抓住學生的特點,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道怎么樣做?為什么這樣做?用活生生的身邊的數學事實,引導學生去發現、掌握生活中的數學,這樣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培養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平等者中的首席”。這就是說,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在人格和權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師又肩負著把學生培養成材的重任。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的主宰,學生是知識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師控制和操縱學生的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單向的,無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在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的有機結合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告訴學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學們的朋友,我愿意幫助你們解決學習上的、生活中的任何問題和困難”。教師和學生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努力,現在8班的學生明顯的對數學有很大的興趣,從被逼學習到自覺學習,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將繼續改進我的教學方法,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6】

  最近粗略地學習了《小學數學發展性教學研究》一書,現在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從教學研究的論述角度看,本書始終將眼光盯住兒童的發展性學習,始終在關注兒童的學習方式與認知發展。它教會了我們應該如何教數學。 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發展性性學習呢?根據對本書的學習,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就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那種強烈的探求欲,使其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

  2、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數學源于生活,生活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寓于生活實際,且運用于生活實際:所以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系,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3、重視再現知識過程。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現。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給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研究的環境,善于提出一些學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機會,多一些體驗。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7】

  11 月30 日,我有幸參加了在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開展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同課異構”教學形式觀摩研討會。通過觀看穆桂鶴、張齊華、強震球等老師的觀摩課,傾聽他們的講座,我學到了很多。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讓我耳目一新。下面談一談我的收獲。

  這次聽課我主要聽了《用字母表示數》、《圓的認識》、《數學教師的三項新修煉》。 其中《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是本地老師和南京老師各上一節。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表現空間,讓學生們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從中獲取新知,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這樣,學生主動思考、發散思維、各抒己見,不僅課堂氣氛輕松愉快,也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彌補了教師個人不能面向全體學生的不足。

  《用字母表示數》 是鄭州市金水區實驗小學教師穆桂鶴和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張齊華老師上的同一節課。他們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取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發現、探討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數,也可以表示數量關系。在教學中張齊華老師幽默輕松的語言,有趣有思的設計環節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的年齡是X ,兒子的年齡是X-26 ,使學生一目了然,兒子年齡比爸爸小26 歲,然后又顯示一張帶有?的未知照片,標明年齡是X-1 ,讓學生思考照片上有可能是誰。這個問題的設置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在感興趣的題目中學到了知識,明確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具體的數量,也可以表示數量間不變的關系。之后張老師變換思路,把兒子的年齡設定為X, 學生馬上反應出爸爸的年齡是X+26 ,神秘人物的年齡是X+25 ,, 不但讓學生明白了帶有未知數的數量之間的關系,而且讓學生理解了同一個數量關系,可以變換未知數的表達方式。

  上完課之后,張老師進行了精彩的講座。在重新審視“備課”、“上課”、“聽課”方面深入分析,結合教材和教參、課標、案例,說明解決策略。如他指出帶著教材看教材,就是要在多版本的教材中有所取舍,取長補短,把握內容實質。帶著兒童看教材,強調要基于兒童經驗和困惑的課堂才有效。

  《圓的認識》是江蘇省優秀教師強震球老師上的。強老師 結合教具:用手連續甩連著小球的繩子,讓同學們回答小球運動的軌跡是什么形狀,既引起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又很快揭示了本課主題。接著通過場地畫圓,針繩畫圓,圓規畫圓,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圓都有一個中心點,且不能動,引出半徑、直徑等概念。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同課異構” 讓老師們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師對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能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體現教師教學個性, 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 同課異構” 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的智慧碰撞,讓參與者取長補短,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總之,這次同課異構教學觀摩研討會對我的幫助很大,既收獲了知識,又激發了改進教學的興趣,我將通過對比、思考找出自身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這些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在以后的教學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8】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因此,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必須從始至終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激發;興趣;有效;學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有效性課堂的前提和結果,學生只要對于一樣事物或是一門學科產生了好感,被教師幽默風趣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吸引了,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契機,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恰當創設生活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會孕育產生。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尤其是低年級學齡兒童,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持久性比較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對學習材料感興趣。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第幾》這一課時,我創設了“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邊敘述故事,一邊貼出圖片):唐僧師徒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行走著,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吃,八戒吃了一塊還渴,又吃了一塊還渴,直到吃到第五塊,才覺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滿足地說:“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塊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塊該多好啊!”同學們,他說得對不對呀?為什么?學生七嘴八舌,紛紛議論:不對!不對!他吃了五塊才解渴,要是只吃第五塊,它只吃了一塊,是不會解渴的。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這個教學情境的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第幾”和“幾個”,把握了教學起點,讓學生帶著濃濃的興趣參與學習。

  二、教師要少講解,學生要多參與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要為學生多創設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五個“多一點”提醒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留出時間、空間,保證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開展“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想一想”……對于一個問題要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補充?”等等,盡量讓學生張口說、動腦想,多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教學《第幾》這一課時,在拓展部分,我組織了活動:五個學生面向全班同學站成一排,首先學生從左往右報數,知道這一隊共有五個人;然后每個隊員說出自己是從左往右第幾個;再次,由其他學生提出某生站到從左往右第幾個的位置;最后,坐在下面的學生自己提出‘請誰下來,我要站到從左往右第幾個的位置’。學生非常高興地互換位置,在玩中鞏固應用了‘第幾和幾個’的知識內容。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不感覺到累,反而學習興趣高漲,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

  三、化抽象為直觀,增強觀察與記憶

  由于低年級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有待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教學中,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讓學生借助具體事物來觀察分析,先初步進行感性認識,然后再延伸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不僅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學《第幾》這一課時,采用先引導學生觀察貼圖,初步感知“第幾和幾個”,再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第幾和幾個”的區別,最后在活動中應用知識,組織學生五人一隊,根據不同的方向說出自己是第幾個,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教師積極情感,感染學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有助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長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和愛護,所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喜歡某一位老師,就會喜歡他所教的學科,也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那是天性,愛別人的孩子那是高尚。”老師愛全班的孩子,和學生成為像家人一樣的關系,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想法。要善于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親自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自己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注意每一位學生的差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盡可能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同時,師生雙方情感的溝通和協調、互相信任和合作關系的建立,都能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五、評價作業多樣化,能引導鼓勵學生

  在評價作業時,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業的正確情況,用打分的形式告訴學生;二是作業書寫的情況,其中包括字體工整、作業面干凈、書寫規范,用畫三個笑臉的形式告訴學生。如果作業書寫得特別好,就再獎勵一個笑臉。每次作業本發下來時,學生都在看自己有幾個笑臉。有的高興地說自己得了三個,有的自豪地說又獎勵了一個,還有的說自己一共得了多少個。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認真書寫作業,也在和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明確寫作業應該達到的目標。在數笑臉的過程中,鍛煉了一年級學生數數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加法的口算能力。有時在作業本中的一句贊揚的話,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鼓起學習的風帆。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9】

  3月30日,暨計算教學課例及講座在真龍鎮中心校舉行。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認真觀摩了一線優秀教師展示以計算教學為重點的優質課。領略了他們精湛的授課藝術、精彩的說課和反思,聆聽了專家們關于計算教學的講座。在“課程改革目標”中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其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就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小學階段學好四則混合運算,并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顯得非常重要,也是終身受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的始終,學習時間最長,份量也最重,也是提高及格率的措施之一。培養學生正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尤為重要。專家們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及科學的教學方法,讓我在教育教學方面受益匪淺,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知道了新課程標準下怎樣上好一節計算課,圍繞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一、以口算的基本訓練作為計算教學的突破口。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任何筆算四則計算,實際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題進行運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練的學生,筆算速度就快,正確率也高。因此,計算教學中,口算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堅持每節課1—2分鐘的基本口算訓練。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練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學中長期不懈地訓練,所以我規定了每節數學課必須在開始時安排1—2分鐘地口算基本訓練。口算形式、方法多樣化。在教學中,凡需要計算的,盡量與口算訓練結合,能口算的堅持讓學生口算。不僅如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形式交替進行口算訓練,強化訓練速度、密度,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是課堂計算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引導與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計算教學最忌諱重結果輕思維、重法則輕算理的做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不僅讓學生知道怎樣算,而且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這樣算。這樣,既使學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學知識前后融會貫通。其次,要培養學生科學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學有效的思考方法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能提高計算的準確率。訓練時,我讓學生看題目,想算法,選擇正確科學的計算方法;做完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并給予及時糾正和補充,從而讓學生學會科學的計算方法。同時,我將計算題型進行歸類,讓學生一天練一個類型,隔天鞏固練一題。這樣有的放矢,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有利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前提和保證。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首先,教師要教育學生作業認真、仔細、書寫整潔,對計算的結果自覺檢查。必須注意,課堂計算時,教師絕對不要提“看誰算得快”的要求;否則,學生往往是只圖快,不求對,久而久之,容易養成不良的習慣。其次,教師要做好表率。平時板書、批改作業時,字跡一定要規范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確的要求,發動家長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業中,發現孩子有錯題,可讓家長幫助孩子找到錯誤的原因,再訂正到糾錯本上。

  三、保證課堂練習的時間。

  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可以充分地讓學生發揮知識遷移的優勢,進行大膽地嘗試,體現自主學習的特點。例如,學習“3350÷345”,已經有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基礎,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試練,暴露計算中的錯誤,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引導學生自己來總結規律。改變課堂上翻來覆去說“算理”,擠占了練習時間,少安排學生的課堂練習,影響了學生基本計算技能的形成。新課程提倡個性化學習,張揚學生的個性,但是計算教學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過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學習掌握一定的高效、統一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合理、靈活,并在練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興趣。所以,我們有必要留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如每節課留5—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計算練習,并隨時隨地反饋練習中的問題,教師進行糾正,還要關注計算練習后的反思。加強練習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于總結經驗,提高練習效率。例如,計算125×8÷125×8,常有學生得出等于1的結果。引導學生反思總結,觀察算式時,要從算式的整體著眼,不能受算式的細節(數據的特點)影響,誤認為是兩個“125×8”相除。

  四、學生間互幫互助,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目前,每個班中都存在著一部分后進生,都讓教師一一輔導,對于農村教師而言,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難以做到,所以,我選擇班內優秀的學生與后進生結對子,一幫一地輔導,每天做3~5小題,由小老師批改,出現錯誤有小老師講解。這樣既解決后進生畏懼老師的心里,又讓小老師占在學生的角度講解,后進生容易接受,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小老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學年過去全班的計算能力整體得到了提高。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善于做計算教學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篇10】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該從發現問題開始。但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是:學生不會問問題,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根本不能問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基于這一認識,有些老師就不再讓學生提問題,而仍然“手牽手”的領著學生思考,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提出問題。因為在教學雙邊影響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教師。

  這種認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總習慣于找客觀原因,而忽視了主觀原因的分析。學生不能問有價值的問題,這正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培養和提高的,也是我們教學任務之一。學生的提問真的都沒有價值嗎?關鍵是我們教師能不能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理出問題思路。

  大港九小郭倩老師執教一年級“8、7、6加幾”。郭老師是一名工作一年多的青年教師,而學生也是不到一學期的一年級新生,但在這節課上,我看到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的閃光,看到了教師捕捉學生問題的智慧,看到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學片段如下:

  情境圖:8名小朋友到公園游玩,需要買8張票,又來了5名小朋友,一共需要買幾張票?教師引領學生觀察主題圖,列出算式8+5=。

  師:你們能用擺小棒的方式算一算需要買多少張票嗎?

  生:能。

  師:那同學們輕輕地從文具盒中把小棒請出來吧,自己試著擺一擺。

  生獨立操作。

  師指名匯報。

  生1:(邊擺邊匯報)因為8加2等于10,所以把5分成2和3,把2給8之后就湊成10了,10再加3就等于13。

  師:聽明白的同學舉手。

  部分學生舉手。

  師:有問題要問的同學舉手。

  又有部分學生舉手,師指名提問。

  生:為什么不擺一根小棒呢?

  生1:因為去湊10。

  師引導:你聽明白了嗎?這里不是9根,所以要用兩根去和8湊成10。

  生:為什么不加5呢?

  師:聽明白他的問題了嗎?

  生1:8加5就不能很快算出得數了。

  師引導學生梳理此問題。

  師:你能再說一下你的問題嗎?

  這名學生再次表達自己的意思:為什么不加5呢?

  師:我想你的意思是用8加2湊成10,再用10去加3,而為什么不去加原來的5,是吧?誰來解釋一下。

  ……

  學生的兩個問題都問到了知識的核心部分,但表達不是很清楚,教師沒有錯過機會,而是幫助學生慢慢的梳理問題的實質。在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和梳理下,問題逐步呈現出來,“為什么要分成2和幾”“湊10后為什么不去加原來的數”,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受思維定勢影響而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而又是我們備課時不容易涉及到,因為我們一般都是從知識的層面理解并設計教學的。應該說在這節課中學生非常主動的參與,積極思考,教學效果很好。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應該明白,學生問問題的能力不是與生具有的,尤其是問與學習相關的、有價值問題的能力是欠缺的,因此,需要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閃光點,幫助學生理清問題思路,并及時對學生的問題視角進行評價,幫相互學生逐步學會問問題,逐步能問出有價值的問題。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小學數學心得體會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