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大全 / 正文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經典15篇)

2023-05-28 心得體會大全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12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設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事方法。

《論語》語句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人深省。不少語句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頗具抒情意味。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是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后,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學習、交友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愛我的身邊的人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身邊人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靈之道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別人。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而有恒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五、敬孝之道

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學之道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論語心得體會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