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大全 / 正文

最新論語心得體會

2023-06-30 心得體會大全

論語心得體會【篇1】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么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內圣)、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于語錄的字里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著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著。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為大眾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于《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為必然,孝道在逐漸褪色。對現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為人子女,做讓父母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些。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所謂的仁,是說其從心底里欣然地去愛別人;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為而不有心于作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實也就是恕這個字的本意。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為觸動,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備,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務。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說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謹信”“仁愛”、、,然后“學文”,這就明白告訴我們,應以修德為先。論語中,修德之道無處不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論語》《不僅指明了學習知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為學之道和“舉一隅”而“三隅反”的學習方法。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與做人,“做人”“治學”乃之本,德才兼備方能至于至善。“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備。

在現在社會中,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為學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論語心得體會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