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範文 / 正文

感受春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4篇)

2024-05-02 心得體會範文

感受春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范文 篇22

黨的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并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全面正確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闡發和傳承,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是實現中華文化繁榮復興的重要基礎,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戰略舉措。

一、文化、傳統與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所謂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則多指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內容,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等,也就是所謂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進而也改造人自身的活動。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一方面,文化不過是“人化”,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變人以外的世界,以滿足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一塊天然的巖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成為一件石器或藝術品,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社,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化人”,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價值和理想優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人的品質、思想和行為方式等提升到優雅、完美和高尚的程度。人是“文化的動物”,正如西方哲學家卡西爾說“人是符號的動物”。人改造自然,創造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符號系統,使人生活在符號的意義世界中;人創造自己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包括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結構(倫理、政治、法律)、價值觀念;人創造人特有的精神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的理念。所以,人是生活在自己所創造的文化之中的,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物質生活并不能保證人的幸福,因為幸福是一種精神感受。人的幸福感、歸屬感來自于精神文化生活。

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對人的品德的教養。《周易·賁卦·象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段話里的“天文”,即天道自然規律;“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都能遵從文明禮儀,規范行為,塑造人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所謂傳統,指的是世代相傳的文化習俗。傳統具有歷時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它是人們歷經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選擇和積淀下來的經驗和觀念,又是一種反應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規律、具有廣泛的適應性、為大多數人沿用的文化模式。一般認為,傳統是“過去時代留下的文化”,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因為傳統不是靜態的積淀物,而是動態的價值取向。傳統是保留在現代人記憶、話語和行動當中,對現在仍然起作用的那一部分過去。也就是說,傳統是一種精神觀念傳承的過程,是肇始于過去、表現于現在、直達未來的一種精神趨勢和存在。一種文化現象一旦成為傳統,必定是在社會組織及人的心理結構中有著強大生命力和潛在影響力的東西。這些業已積淀為人的普遍心理和生理素質的因素,時刻在規范、支配著人們未來的思想、行為。傳統是現代開拓和成長的因素,是現代發展的一種資源。

一個民族要有傳統。傳統構成了我們的文化記憶,使我們獲得了有別于他人的特殊品質。傳統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得以生長的根脈,它把我們和本民族久遠的歷史連接起來,使我們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樹上長出來的枝葉,而不是現代化潮流之下的浮萍。保護我們的傳統,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涵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各種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的文化體系,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家園。

在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它決定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農為本”、“重農輕商”,從而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道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儒家講究剛健、有為、進取的入世精神,道家則偏重于柔順、無為、潛隱的出世精神。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佛教文化在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佛教以人生為苦,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最高理想,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和改造著中國的學術思想、道德觀念、藝術審美、風俗習慣等。經過轉化的佛教文化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成為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源流。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延續性。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與中國被尊為“四大文明古國”,然而前三個古代文明或因異族入侵而中絕,或因部族沖突而衰落消亡,文化出現了大幅斷層,有些文字至今不能識別。唯有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磨難,卻能數千年一脈相承,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性。二是統一性。中國傳統文化是匯聚了中國區域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這一特征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極為罕見。三是倫理性。中國人以家族為社會生活的中心,血親意識構成社會意識的軸心,宗法式的倫理道德長久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范。整個傳統文化體系呈現出一種倫理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第四是實用性。中國的學術文化、科技文化、物態文化、精神文化都可以稱為“經世致用之學”,都是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它像流淌在人們生命肌體內的一條難斷的血脈,能把人們的心靈聯結在一起;它像一臺播種機,能在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中孕育創造的力量。在人類歷史上,不少曾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落敗的民族,靠著頑強的文化生命力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那些擁有璀璨文化并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國家,必將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留下絢麗的一筆。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