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作文 / 正文

[精品]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范文(匯總5篇)

2022-12-20 作文

  作文體現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作文可以幫助我們記錄下特定時間的內心成長和感動。注意平時對文字的積累就能寫出優秀的作文,你寫作文是不是感到腦中一陣混亂?我們特別整理來自網絡的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注網站更新!

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 篇1

  故事發生在20xx年5月12日,在大地震發生時,林浩和其它同學不幸被壓在了廢墟下,許多同學因為害怕而哭了起來,而林浩卻鎮定自若,在廢墟下為同學鼓氣。經過兩小時的掙扎,林浩終于爬了出來,并在廢墟中展開救援。他用他那瘦小的身體背出了一名名同學。事后,當記者問他為何不自己逃生時,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我是班長。”林浩有著無比強大的責任感,令我深深地感動了。

  夢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夢現已成為全球矚目的詞匯,出于對中國夢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有關中國夢的讀本。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什么,知道了“中國夢”的由來,還了解了許多踐夢人的事件,在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事跡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抗震小英雄林浩的事。

  “5?12”汶川大地震中,有舍身救子的偉大母親,也有為保護學生而失去生命的老師,在眾多偉大人物中,有一位年齡最怕小的英雄——林浩。

  每個人都有夢想,它們猶如天上的繁星點綴著我們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夢想,它們有的宏大,有的渺小。但它們足夠精彩了我們的生活,指引了我們前進的方向與目標。閱讀了《中國夢》之后,歷代名人的事跡使我心潮澎湃:從詹天佑的富國強民,擺脫帝國主義壓榨的“鐵路夢”,到李四光刻苦鉆研摘下中國“貧油國”帽子的“石油夢”,再到李小龍忍辱負重而毅然肩負民族責任的“功夫夢”……我感到一股暖流充斥著全身,一股強有力的能量促使我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

  這是一個綻放夢想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夢想家,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想當個舞蹈家,用優美的舞姿詮釋我對人生的理解,向世間散播愛與美。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讓我們用勤勞的雙手編織我們的“中國夢”。

  在周末我讀了《中國夢》這本書,它讓我看到了無數人為了一個夢,一個中國夢,而為之長期付出努力。

  這本書,我知道了一個個造夢人,踐夢人,圓夢人。有夢想,才會有追求,在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里,對少年提出了殷殷期望:“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做為少年人,我們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必須要堅定理想,塑造過硬的本領,在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的夢想。

  看看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大災面前,鎮定自若,載譽歸來,質樸純真。桃李芬芳的梁爽,有了支教的愿望,而發芽抽枝,在最美的年華做了最有意義的……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有知識的人才,我們也應抓住時間,去做對的事情,去付諸實踐,從身邊點滴做起,持之一恒,一步一個腳印,美好的夢想才能生動的實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動畫片里的熊大,熊二的夢想是保護森林,而我的夢想是長大想當一名警察。可如今,老師說:“我們每個人不但要有自己的夢,還要有中國夢。”寒假里,我捧起《中國夢》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這本書從詹天佑的《鐵路夢》、聶海勝的《航天夢》……我被這些出色主人翁的事跡深深地吸引了。讀了《中國夢》這本書,我知道了《中國夢》就是民族復興,國家強大,人民安康和幸福。

  夢想不等于空想,需要通過每個中國人的努力。我們并不需要做一番大事業,那離現實太過遙遠,我們只需要默默地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讀書的人好好讀書,工作的人好好的工作。我相信,沉睡的巨龍總有蘇醒的一天。

  我身為中國人,我決定從現在起,一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堅信著夢想實現的那一天。

  這幾天我讀了《中國夢》這本書,了解了什么是中國夢和中國夢的由來。

  這本書中有很多人物震撼了我。抗震小英雄林浩、太空玫瑰劉洋、用指尖彈奏夢想的朗朗、乒壇魔術師鄧亞萍、用生命托起殲—15的羅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其中我最難忘《深海蛟龍付文韜》。在一次試潛前,付文韜接到父親突發腦溢血的消息,他不是在身邊照顧而是短暫看望過后,在試潛前趕回基地,繼續參加試潛。

  看過這本書,我明白了,雖然我們很小,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夢想,然后向著夢想奮斗,我們就是追夢少年。

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 篇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是風帆,乘著風兒我們前行;夢想是方向標,為我們指明前方的道路;夢想是一縷縷溫暖的陽光,賜予我們無窮的力量。

讀了《放飛中國夢》這本書,書中那一個個追夢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航天英雄”楊利偉是國載人航天的第一人,在他成功的背后,他付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中國好少年”苗族女孩龍花,為了照顧病重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妹,她無奈地選擇了放棄學業,但她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抗震英雄”馬健,在汶川地震后,他不顧自身的安危,用雙手救出了同學,他用自己的英勇和無私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希望......

我也有許多美麗的夢想。我想當一名鋼琴老師,把動聽的音樂帶給我的學生,讓他們在音樂中尋找快樂,從而喜歡上彈鋼琴。

我想當一名作家,寫許許多多美麗的童話,讓孩子們在童話的世界里快樂地成長。我想當一名畫家,用五彩的畫筆畫出最美麗的朝霞、畫出祖國壯麗的山河、畫出人們多姿多彩的生活。我想當一名發明家,我要發明一種“語言交換器”,讓人類與動物快樂地交流,成為好朋友。

我想當一名醫生,研制出抗癌靈藥,為病人解除病痛與折磨,讓每個人都能健健康康康、快快樂樂地生活。

有了夢想,我們才能成長;有了夢想,我們才能有未來;有了夢想,我們的祖才能更加強大;有了夢想,我們的世界才能更加美麗!來吧,讓我們放飛夢想,為實現我們的夢想一起努力吧!

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 篇3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搜集了在教學過程中的十四篇論文的集合,于1948年首次出版。出版至今雖時間漫漫,但依舊是現在研究我國農村面貌的重要資料。因此我們不得不提到費孝通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中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方面留下了百萬字具有廣泛影響的著作。

  通過對于本書的閱讀,其中幾張篇目讓人印象深刻。這里就包括了“再論文字下鄉”,它重點講述了鄉人不識字并不是因為鄉人的愚昧,而是鄉下的環境本身并不需要鄉人掌握文字,在鄉下這個熟人社會中,口語、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解決一切溝通問題,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文字的表現力遠不及非文字的交流。既然鄉人沒有學習文字的義務,當然鄉人不識字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了,這就好像是城里人不會種田是一樣的道理。

  在“差序格局這一章中,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念,認為中國社會在社會結構的組成方面有著根本的不同。簡言之,西方社會猶如一捆柴,將社會成員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這種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劃分是刻意的,彼此之間的界限也是清晰的,即使一個人可能處在多個團體中。而中國的社會組成結構則是差序格局,猶如一汪平靜的水面突然之間投入了小石子泛起陣陣漣漪,而以這個圓心四散開去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交際圈。

  由于東西文化的差異,起源于西方的社會學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本土的鄉野研究,費孝通先生為此創造了諸多理論和名詞。盡管讀者閱讀時會有些困難,但是結合起我們自身的文化底蘊,不能發現這部社會學著作有著我們太多現實生活的寫照了。

  透過《鄉土中國》,我們仿佛觸摸到鄉村的脈搏,感受到鄉土的氣息。對于很多人而言,比起城市的繁華與喧囂,更喜田野的歡脫,青瓦的樸素。炊煙以昏黃為底色,聞起來是一種溫馨的味道。生活在鄉間,我們與自然更近一步。生長在中國,我們有割舍不下的鄉愁。(周睿健)

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 篇4

  《鄉土中國》是一部研究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與社會結構的社會學類作。

  本書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作者也旁征博引,通過對中西方社會的比較,對中國古今社會的比較,還通過幽默形象化的語言,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是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必讀經典。

  本書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也是我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先生。他曾任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也曾任中國人民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還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多所大學教授。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獎章,1982年被選為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榮譽院士,1988年獲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獎。其主要著作有《美國人的性格》《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制度》《中國鄉紳》《中國文化的重建》等。

  初次手捧此書,看著封面上的“鄉土中國”四個大字,我印象中的鄉土味便油然而生。

  那是小時候爸爸下地回來后蹲在家門口的那塊大石頭上痛痛快快地一口氣一口氣地抽著的旱煙味兒。

  那是媽媽忙里忙外忙得團團轉時一邊吩咐我們去一邊玩,一邊專心專意地坐在風箱前燒火做飯時煙囪里飄出的濃濃的炊煙味兒。

  那是農忙時節跟隨爸爸媽媽去田地里勞作時,他們在前面翻地犁地,我背著盛裝著種子的小花布袋,在后面一、二、三地邊數邊把種子播下,被犁開的土地像小孩子張開的嘴巴,一顆顆種子順應落下,一顆顆希望也由此茁壯地萌發時一家人的歡笑和著汗水的味兒,天地間彌漫著的清新濕潤的泥土味兒......

  讀完此書第一章“鄉土本色”后,我熱著眼眶寫下——

  關于鄉土,我首先能夠想到鄉音,鄉民,鄉情,土地,土生土長......

  我想到了我們中國一直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中國的農民一直就是一大群土生土長的人,他們一輩子守候著土地,呵護著土地,小心用心地侍弄著土地;在土地上耕種勞作,在土地上奮斗流汗,在土地上哭笑悲歡,;視土地為孩子,視土地為希望,視土地為生命。

  所以,他們一如土地般寬厚、靜默、仁慈,一如土地般孕育萬物,大愛無聲亦無痕。

  他們堅強到可以忍受很多很多的苦難,割舍很多很多的喜愛,卻惟獨離不開土地。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他們叫鄉人;一方水土厚實一種情,它們叫鄉情;一方水土誕生一種語言,它們叫鄉音;一方水土孕育一種文化,它們叫鄉俗。

  很小時就聽過“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很小時就讀過“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還有很多很多思鄉思親的詩......每次出遠門,每每聽到家鄉話,便倍感親切……

  這所有的所有的情愁眼淚都是因為,他們曾經或者正在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土地是他們心靈的歸宿,是他們心靈的慰藉,使他們感到心安!

  所以,中國是一個充滿愛的國度,因為中國有一大群充滿愛的農民,他們有情有意,對他們的根不離不棄。

  我也生長在農村,小時候和親愛的家人一起在田間土地嬉笑勞作的場面歷歷在目,讓人回味無窮,留戀萬般,還有愛我疼我的鄉鄰......

  我想他們......

  只是,后來,再讀,再感受,我突然想到了一種現象,一個問題。

  我所帶的班級里,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生都屬于留守兒童,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無奈中任由自家的土地荒蕪,離開他們,丟下家中老人,獨自出去外面打工掙錢。更可悲的是,家中老人逐漸喪失勞動能力,欲把自家土地無償轉包給別人耕種,甚至是國家對于農民所種的每畝土地給予補助,居然皆無人承包!無人愿意耕種!

  農民輾轉異地變成了農民工人,土地歷經風雨卻變成了荒漠沙地,長此以往,農民,土地,農作物,最原始的農耕農種工具和技術、方式何在?我們的后人們又將如何繼承我們的老祖宗為我們遺留下來的寶貴的農民文化?

  不過我又欣喜地發現,讀了此書第十二章“血緣和地緣”之后,我對于剛才提到的現象和問題便有一點點茅塞頓開了......

  我明白了所有出去打工的人們,在異地他鄉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構成了一種純粹的地緣,而他們不論走得有多遠,他們跟父輩,跟故鄉的血緣都是割舍不斷的。因此不論走到哪里,他們,還有我們,所有人的籍貫永遠都得填清楚我們最古老的家的所在鄉村,甚至要細化到某個生產大隊。

  我也明白了人們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轉變。

  整本書已讀完許久,章章都記下了自己的粗淺的認識,有摘抄,有感動,也有感悟和啟迪......可是合上書,卻還是察覺頭腦空空,縱觀統籌整本書的閱讀體會,我卻無從下手。

  因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學識有多么淺陋,尤其是對“社會”這樣一個浩渺而寬泛的話題,自己就好比一個很年幼的孩童,在看一部很久遠很古老的歷史解說片,因為太少經歷,所以對于里面的一些內容包括解說者的專業解說詞,我實在是太難一一透悟!

  只能跟隨著內容,跟隨著自己的心,讓一些能夠在突然間或者經過慢慢咀嚼消化后,能夠讓心間變得敞亮或者溫暖的整體感覺流露于筆下,讓自己得以悉數此書帶給我的收獲。

  讀罷此書,我真正讀懂了鄉村里的人們。懂得了他們平日里少言寡語,并不是因為他們腦子愚昧,而是因為他們在更多的時候習慣于在勞動中,在實踐中,尋找生活的真諦和樂趣。或者還可以說他們鄉鄰之間總有一種無法割舍的鄉情,他們更多的是面對面交流,語言亦如他們一般簡潔、閑散、樸實,甚至不用語言表達,直接把所有的情感融進一個擁抱、一碗飯、一件衣服、一個手勢......

  坦蕩、直率、包容、善良,這就是他們的大智若愚!

  所以說文盲并不等于愚昧!

  讀罷此書,我明白了中國傳統社會之所以穩定和諧,是因為在傳統社會里,人們的生活靠的是是一套傳統的辦法,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靠的是禮節,而那些傳統的辦法和禮節都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最寶貴最安全最受用的規則。而傳授這種規則的教育便是教化,而掌握這種教化權力的便是人們的師長。

  所以,古人三字經里有“出則悌”,意思是逢著年長的人都得恭敬,順服于這種權力。而最難得的便是,久而久之,這種恭敬和順服便都成了自愿。這便是傳統社會中的“長老”統治。

  因為恭敬和順從,人們便需要通過對自身的克制和制約,來規范自身的行為,這也正是鄉土社會的本色。

  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平時管理學生的時候,只有做到讓學生對老師充分信任和尊重,他們才會自覺地做到對老師恭敬和順從,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

  一切貴在自覺!

  讀罷此書,我也不由得想起了我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之間沒有浪漫的卿卿我我的愛情,卻有著相敬如賓的深情;沒有太多言語,卻有太多默契去各自承擔家庭事務;沒有太多的激情,卻有太深的親情!這便是鄉土社會中的“男女有別”

  讀《書》誦《詩》,與古人居;讀《詩》誦《書》,與古人謀。讀《鄉土中國》,讓我沐浴在一種緩慢、寧靜、溫暖、祥和的古老的鄉土氣息中。

  那些時候,大片的土地和大片的樹林帶給人們,也帶給孩子們無限的希望和快樂!

  那些時候,車馬總是很慢,書信卻總是很長,人們的思念更深,情更濃厚!

  那些時候,人們時時約束,處處節儉,卻總在內心最深處保持著對美好生活的好奇和期盼!

  然而,社會不斷發展,一切都終將會走向進步,惟愿鄉土社會的種種弊端:落后、束縛,會隨著越來越猛、越來越新的時代洪流得以蕩滌,而那份最溫暖最真誠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卻能夠永不被沖淡,永不被泯滅!

  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帶著鄉土的味道,前行在通往每一個明天的路上!(趙麗珍)

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 篇5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問我:“世上你最親近的人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媽媽”。媽媽用乳汁把我養大,媽媽時刻關心我的冷熱,媽媽把我掛到了心尖上。我想:你們的媽媽也是一樣的吧!但你想過沒有,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媽媽——親愛的祖國。

  革命戰士方志敏在獄中寫的《可愛的中國》用最美好的語言描繪我們的祖國:“中國是生育我們的母親,她是一個身體愧偉,胸寬背闊的婦女。中國有許多有名的崇山峻嶺,長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中國地下蘊藏著無限的寶藏,我們的母親有雄偉的峨眉,嫵媚的西湖,優雅的雁蕩。美麗的母親,可愛的母親!”一本薄薄的《可愛的中國》,深深地吸引著我,打動著我,激勵著我。

  方志敏同志生長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為了拯救祖國,他參加了革命,不幸被捕。在獄中寧死不屈,并且寫文章號召同胞們一起來保護母親。“朋友,從崩潰毀滅中救出中國來,從帝國主義惡魔的生吞活剝下救出我們垂死的母親。”千萬個方志敏為國捐軀了,他們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解放,用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

  60年過去了,祖國有了很大的變化,實現了方志敏同志夢寐以求的愿望:“到處是活躍的創造,到處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代替了悲嘆,笑臉代替了哭臉,富裕代替了貧窮,健康代替了疾苦,智慧代替了愚昧,友愛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代替了死之悲傷,明媚的花園代替了凄涼的荒地!”但是我們和別的國家比,還是比較落后,我們想讓祖國更加富強起來,還需要努力,不是嗎?身殘年邁的高士其爺爺還在堅持寫書;蔣筑英,羅健夫伯伯為了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的生命;楊聯康叔叔為了開發利用黃河,長江資源,徒步考察黃河,長江。可氣的是有少數的人嫌祖國窮,一心向往外國。如果戰士知道了,該是多么痛心!

  《可愛的中國》這本書像磁石一樣吸引了我,方志敏戰士對祖國深情的愛打動了我,我做夢也想,假如戰士問我:“小朋友,你準備給祖國貢獻什么?”我的臉一定會紅的,因為我有時不好好完成作業,有些知識也學的馬馬虎虎。

  戰士啊,對祖國我和您一樣愛。您在苦難中奮斗,我在蜜水中長大;您獻給祖國 母親的是鮮血和忠骨,我要把全部智慧和力量獻給母親。

  可愛的中國呀,我永遠愛您!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中國讀后感作文   關于中國讀后感作文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