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作文 / 正文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1000字精選10篇

2022-12-20 作文

  祝福網主題欄目精選:“紀錄片觀后感”,敬請訪問。

  我們經常會看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在經過認真品味后,我們心中一定有很多想法想要寫下來。觀賞了之后,我們對于這個作品都會有自己的感悟,觀后感要因數材料,概括文章內容。那么該要如何寫好作品觀后感呢?下面由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供您參考,并請收藏本頁!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1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視網消息: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為什么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十年策劃、兩年攝制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2

  最近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央視CCTV-12頻道《天網》欄目上映,該紀錄片分三集講述了各種“問題”孩子被強制帶入訓練營的事情,讓人感受頗多。筆者并非心理專家、也非教育相關職業,所以本文僅僅是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是一部什么樣的紀錄片,以下內容為業余觀點。

  看完前兩集,筆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些“問題”難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個“問題”孩子背后,沒有一個“問題”家庭?究竟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家長的責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難道這些孩子不想做一個陽光少年?為什么我的童年和別人不一樣?本紀錄片都給您帶來詳細解答!

  筆者記得片中有這樣的情節“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學,為什么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也許,紀錄片《鏡子》能給你帶來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鏡子》一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整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地強加,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對家長對學習都產生了較大的抵觸,到最后出現基本無法正常溝通的局面。這個時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進某些機構進行“特訓”。面對圖中的場景,家長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難受,他們也知道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過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齡的孩子更強。當孩子渴望得到家長關心的時候,你們往往表現的是不耐煩?孩子對于家長的表現是最為在意的,你們的一些行為,一些語言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家長總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誠的去和他去溝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這些始終是片面的猜測。

  孩子也認為家長過于意識強加,讓自己在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主見。自己買的東西回家就被家長丟掉,自己的想法還沒說完,就被他們否決。

  其實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長的理解,得到家長的愛,但是家長的錯愛往往造就了這些“問題”孩子。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3

  片子的內容很簡單,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作為家長,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分享了觀看《鏡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實,因為這種跟蹤拍攝中間沒有太多的造作我覺得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們看一看,因為對于孩子教育的啟示還是蠻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范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復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4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制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于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5

  孩子身上的問題到底是誰造成的?父母說是不是他們自己。他們愛孩子,甚于愛自己。但是孩子說,真正應該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感覺他們身上有相同點: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誰的說法更接近真相?

  通過三集視頻,我們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他們渴望被理解、被關注、被溫柔相待。可是父母對孩子的內心訴求感受遲緩,處理信息偏差很大。說勞累,懶得回應,大嗓門,簡單粗暴,揪住一點不依不饒,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總是翻出來絮叨,總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無比的,事無巨細安排孩子生活,設計他的未來,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強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著愛孩子的旗幟。即使錯誤,也不會低頭致歉。當孩子用過激的方式表達的時候,才驚悚不安起來,當孩子徹底不能馴服,完全對峙,傷人害己的時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問題多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改正自然就無從談起。沒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執一端,零件壞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說自己的錯處。有錯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錯誤。羅曼羅蘭說:倘若我們活著,不是為了糾正我們的錯誤,克服我們的偏見,擴大我們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們活著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這是一生的功課。

  父母如何開啟學習篇章呢?首先要認識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卻看不到局限,還以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會越來越偏狹。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雙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們自己最清楚。俯下身來,傾聽他們的心聲,才可能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當你和孩子的心靈世界鏈接的時候,才能見證他的成長。

  再次,要虛心向學。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對愛的認知的教育。適當涉獵心理學、教育學,或者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班、父母課堂等,主動學習的父母比那些拒絕學習的家長,思想教育封閉的家長更早一點理解孩子的內心動態,參與孩子的成長。

  沒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業,孩子如果沒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業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難以愈合的隱痛。作家麥家用十八年的時光,給遠行的兒子寫家書。其實他的愛從來沒有削減一分,就是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心傷追溯到自己的成長,他和父親之間也是隔著交流的溝壑。說明不恰當的教育對人生影響深遠,有的可以修繕,有的卻一直風雨飄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成為決然的陌生人。這將是怎樣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改變。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父母改變,孩子可能因之改變,而后者影響深遠。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影響,對一個家庭的影響,它也關系著民族的明天。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6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里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游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么呀!我也會,有什么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于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么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于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范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復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7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我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向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并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于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盡量溫和。

  像我這樣的孩子何其多,能夠自我調節的何其少!

  或許成為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制作而成。《鏡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8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范永東執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后,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今天在什么地方?將來要去哪里?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于電影始終。”盧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紀錄片鏡子觀后感紀錄片鏡子觀后感。《鏡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范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著持續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9

  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咨詢專家張久祥在《鏡子》走進石家莊第二中學活動中表示,"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以下是我個人對于《鏡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師都是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長。可是周末的兩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長的溺愛,沒有規律的學習和生活,把在學校五天培養出來的好習慣給忘掉了。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成長為可以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受父母的影響最大。你讓孩子不亂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卻隨手把衣服扔在沙發上,還口口聲聲地讓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會照你說的做嗎?不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卻目不轉睛的看著放大音量的電視節目或坐在電腦旁忘我地玩著各種游戲,孩子的心里會怎么想,能感覺到平衡呢?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或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她)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閑,這樣孩子的心里會有一種平衡感,也愿意寫作業了。

  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哪怕再忙,家長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說說話,聊聊天,給孩子講講故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方法:首先要善于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輕松。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高興;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這樣,孩子便樂意向您傾訴,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 篇10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于他們的天地。”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紀錄片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