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作文 / 正文

關于影響力的讀書筆記1500字

2022-12-20 作文

  祝福網主題閱讀推薦:“影響力讀書筆記”。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們可以經常去讀一些經典的書籍作品來豐富自己,網絡上有很多關于作品的閱讀分析,想信您在閱讀后也有所得,那么我們就可以將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寫一篇讀書筆記,那么我們該怎么寫好一份讀書筆記呢?或許你需要"關于影響力的讀書筆記"這樣的內容,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

關于影響力的讀書筆記 篇1

  《影響力》這本書解釋了影響人們日常決策的一些心理學方法,分析人們無意識順從別人的心理學原因,讀罷收獲頗多。對于我們來說,合理運用書中給出的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一些事情。

  此外,明白了生活中讓我們無意識順從的手法的運作機理,亦可幫助我們抵制住這些誘惑和陷阱。應該說,這本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沒有抽象高深的理論,而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讀完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這本書列出了六種影響力的武器,分別為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稀缺,這六個武器巧妙利用人們心理深處的漏洞。人類在上萬年的進化當中,形成了一種“自動反應機制”,這類似于動物的本能反應,只不過人類這種反應機制是在總結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機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地處理問題,但是缺點之一是人們看到某種“觸發事件”往往會不假思索地作出決定,原因是我們覺得這么做往往是正確的。

  舉幾個例子來說,別人給我們施與恩惠(不管多么微不足道),我們會覺得有必要給予報答,有時候報答的程度遠遠超過別人施與的程度。我們覺得“知恩圖報”理所當然,一方面因為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知恩圖報是美德,另一方面,我們的“自動反應機制”會讓我們不假思索地認為應當報答。推銷員利用我們這種反應機制可以很巧妙地讓我們接受他們的購買建議,比如超市會讓我們免費試用一段時間,或者先給我們一些小禮品,我們一旦接受了這些恩惠,往往會購買他們的商品,這就是本書中所說的互惠原理。

  另一個例子是關于稀缺原理,它表明人們對于變得稀缺的東西往往會高估其價值,這一原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超市里經常掛著清倉大處理,限時搶購等標牌,它是想告訴我們東西在變得越來越少,我們下意識的認為這些東西變得更有價值,因此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超市生意異常火爆。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受到以上六種影響力武器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們會清楚的知道自己無意識犯的錯誤并學會怎樣抵制這些誘惑。一言以蔽之,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多用自己的理性來判斷周圍的事情,而不是過于依賴別人的行動,這就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

關于影響力的讀書筆記 篇2

  政治家運用影響力來贏得選舉,商人運用影響力來兜售商品,推銷員運用影響力誘惑你乖乖地把金錢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覺之間也會把影響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為什么,當一個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來時,你的反映就會從負面抵抗變成積極合作呢?帶著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卻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我翻開了《影響力》。它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匱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因為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它們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不僅如此,這條原理在每一個社會組織中都運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幾乎每一種形式的交換都滲透了它的影響。一個廣為接受而又堅不可摧的面向未來的價值趨向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為這意味著人們在與別人分享某些東西的時候,可以確信這一切都不會被遺忘。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終于達到了這樣一種文明程度:當一個人將財物等資源分給他人時,其實并沒有真正地將這些東西失去。這種現象的結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資源為開端的交易邊的容易起來,錯綜復雜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禮、防御和貿易體系也成為可能,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對人類文明的積極意義是這么顯著,它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一種深深植根與我們心目中的價值觀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占多數的。正因為如此,篤信并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為規范。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遵守這個原理合乎社會給我們定立的行為規范,而違背了它卻會遭到無情的唾棄和嘲弄,甚至會被戴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之類的帽。因為對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償還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厭惡感,我們往往都會極力避免與他們為伍。雖然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由于條件或能力不允許而不能回報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諒解,但一般說來,整個社會對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為了避免被貼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這一類的標簽,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換我們有時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發自內心的強烈不安,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巨大羞辱,兩者結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負擔。了解了這一點,對于人們在互惠的名義下會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東西就不會感到太難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們的確有某種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難以回報,往往也會盡量避免向他人尋求幫助。這并不奇怪,以為盡管物質上的損失是人們不想看到的,但與心理上的重負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這種狀態給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獲利的人提供了機會。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為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蘊藏的極大力量。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著名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毛斯在描述人類文明中的送禮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壓力時說古這樣的話:給予是一種義務,接受是一種義務,償還也是一種義務。盡管回報的責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卻還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義務。我們接受恩惠的義務感削弱了自己的選擇能力,把決定我們會對誰負債的控制權交到了他人的手中。隨著我們加入WTO,與外國廠商的合作會越來越多,共贏是主題,也是取得發展的核心問題,與互惠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許確實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會從此失去合作伙伴,沒有社會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縱使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的。惟有互惠聯合在一塊才有更強的競爭力。

關于影響力的讀書筆記 篇3

  在書店選擇這本《影響力》的時候,原因有三,其一:聽過書名,出于好奇心; 其二,看到書皮右上角的教材版(本人偏好教材板,因為書籍的編寫相對嚴謹);其三,發現此書特別之處在于在每個章節的前端出現精讀的指引;我頓時覺得特別,決心買下此本書,好好閱讀。由于是第一次閱讀此書,按照章節指引,我必須先閱讀原文后,再閱讀編著作者的精讀小結,當我看完第一章節,我對各個心理學專家通過不同方式的舉證震撼之外,也被引領精讀者的閱讀角度不同而感到受益匪淺。下面是對《影響力》不同篇章整理的一些讀書筆記:

  第一章節- ,在本文的閱讀中了解到了什么是順從,人們為什么會順從。也理解什么是人性的初衷-言行一致。一另外,精讀印讀者所闡述的,他觀察的角度是文章原作者通過怎樣的邏輯順序來闡述或表達作者自身想要表達的觀點(相信對未來我編輯課程,及授課時邏輯排序有了深思之處)。

  第二章節-互惠,在本章中就闡述了互惠的好處-當給予他人施于好處時,對方心理將產生愧疚感,他將會想辦法來“報答”的。另一方面,互惠還談到了,當當事人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對方無法滿足時,當事人再提出了一個相對低得要求時,對方絕大部分都是能夠答應的。這也就是傳說中的讓步法-留給他人情面,也等于多給雙方一條后路。

  第三章節-承諾-一致,承諾有很多種方式:1. 口頭承諾&書面承諾;其實這兩種承諾都是十分有效的;(這也讓我想起培訓銷售技巧部分,一直強調“需要確認客戶是否接受”這一部分的重要性了,因為這就是得到客戶的口頭承諾,因而在客戶的心理將會搭建一系列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給予的承諾和確認)2. 內在的威懾力比來自外在的大很多,這也意味著無論對于大人或小孩,獎勵機制的設立是否以大獎及物質的形式就能改變其自身內在的`行為驅動力?因此總結兩點:1. 兒童教育。在勸告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不要拿一些事件來威脅孩子,這樣的威懾力很短暫,需要讓孩子知道這樣是不對,或不可以的(可以說明原因,自己的擔心及心情如何),就足矣,讓孩子內心組建信息來自控和通過自身的責任感來控制自身的言行。2. 對于成人(企業員工),獎勵機制的初衷對于企業而言,是希望員工從自身內在的驅動力及責任感來控制自身的行為從而提升企業的效益,但僅僅通過物質上過多的獎勵并不能觸動員工的神經皮層及觸動驅動力的感知,這樣也無法真正激發員工內在的責任感。

  3.“拋低球”的效應:先給出甜頭(低價,或事件好的一面),當對方同意了之后,再取消甜頭,或給出事件不好的一面),研究發現對方大部分竟然都欣然接受了。*(想起今年在福建老家辦喜宴的時候,也遇到了“拋低球”,爸媽預訂好了2200元的車隊,在爸媽同意后,在正式舉辦的前一天對方需要再加800元的費用,最后也只能欣然接受了,原因就是父母已經自我主建了意識來接受自己承諾的事項)

  (文中討論的順從技巧,都是既可為善也可為惡,全看使用者的心術如何了。)

  (腸胃不是感覺特別敏銳的器官,只有人明明白白是受騙了,它才能反應過來,向大腦傳達信息。)

  心靈深處:在發現事情有所不妥時,先不要立馬下決定。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退回事情剛發生之前,我還會選擇嗎?如果感覺說會,但是給出不是很清晰的理由,就不要下這樣的決定。因為感覺和理性的判斷有時候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思考。

  言行過于一致有時候也需謹慎: 需要思考內心-心靈深處的想法,包括理性的分析。尤其對于自身“個人主義”過強的人來說,容易答應了對方一個小的要求后,受到影響力的作用,會容易掉入“陷阱”。

  第四章節:社會認同。 在本章節中,沒想到有許許多多由于社會認同而導致的效應。有些之前的不解之謎現在就茅塞頓開了。首先,經常在電視機里看到節目里的“罐頭”笑聲,原來覺得這是機械的笑聲并無太大的效用及作用,但是通過文章的解釋才了解到這種方式正好因應了“社會認同”的效用-完全無意識,條件發射式的,相對是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的。榜樣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榜樣的力量是無法預估的(例如:給自閉癥兒童觀看兒童之間互相溝通的影片,在結束播放后這些自閉癥兒童以影片中的行為作為榜樣,進行效仿,促進了這些自閉癥兒童的溝通能力),這也讓我深思給兒童看怎樣的影片才是健康的,另外對于香港之前播出的“古惑仔”又影響了多少的年輕人。在之前對于城市冷漠的事件,都不斷闡明的是都市人的冷漠;但是通過閱讀了社會認同的章節,才了解到多少在鬧市中人們在病苦中死亡主要原因不僅僅是冷漠,而是由于社會的順從所導致的(當在馬路上大家發現了有人倒地,并會第一時間考慮路上這么多人他們的反應是怎樣的,另外也會將社會責任感分攤到每個路人的身上,這樣就導致當你發現路上有病人,第一時間是觀察四周其他人的反應,再做出判斷);在媒體那里所呈現的就是社會的冷漠了。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的試驗證明了這一點(如果路上有人倒下,路上經過了一個路人他漠然的走過,大部分人應了社會順從的心理跟隨著漠然的走過;但是,當路上沒有行人,只有倒下的人時,大部分的人還是去救那位路上倒下的人)。如何處理在鬧市中自己如果出現突發情況的方式:指向具體的人(陌生人),然后叫救命,及讓其撥打電話。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其個人的責任感加強,從而得到應有應急的施救。(心理學家也做了相當容量的測試,得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模仿自殺:這是一個可怕且真實的課題,“社會條件論”(要是新聞報道的是一個人自殺并導致多加一個人自殺的事故;要是新聞報道的是一個人自殺導致多人死亡的消息,之后增加的就往往是導致多人死亡的車禍或墜機事故),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斯所研究出的“維特效應”-商業航班失事,發生一個星期后的事故,其平均死亡人數也會高出3倍多。這也讓我想到最近馬航失聯消息剛報道的前三天,媒體是鋪天蓋地地來描述,但是三天后將會發現大部分媒體的信息會放到第3到4行,原因是不希望“維特效應”的發酵。還有要注意的是當報道了飛機失聯消息的第3-4天和第11天將出現飛機事故的高峰,這樣讓我想起當馬航失聯消息發布的一個星期后,國內吉祥航空出現的迫降,及美國航空飛機頭著地的消息—這可能就源自于“維特效應”—當機師的心理受到了馬航新聞的影響(當時的報道以墜機來宣揚)導致的模仿相應。隨大流:是大部分人的認同心理所造成的,不能以好和不好來評論。例如:最近在長沙街頭有人造謠砍人事件,所有的人都處于隨大流的狀態。

  第五章節-喜好。人們傾向于向自己有好感的人提出要求。每個人都喜歡被恭維,這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在我們培訓如何輔導員工,也一再強調先學會贊賞他人的優點,看樣子這樣的處理方式與喜好章節諸多提及的不謀而合。)消除敵意:消除敵意的做法是減少相互的競爭,讓雙方意識到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得到更大的利益,這樣是消除敵意的最好方式,而非雙方進行隔離處理,當然實際的應用是需要時間包括環境和規則的設置的)外表魅力:確實能夠導致對方增加好感,無論男女。 相似性:相似性(與自己相似的人群)更愿意輕率的答應請求。熟悉感:反復接觸確實能增強熟悉感,能夠使對方更愿意答應請求。(這讓我想起了在培訓銷售技能時,我們對于拜訪路線的安排在如果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增加反復接觸會面的次數多過加長拜訪的時長的應用。)關聯原理:有隱性人格缺陷的人,由于沒有自我實現的愿景,就將與自己有著明顯聯系的人的成功建立關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使用過“關聯原理”,即使成功的事項自己并沒有出力,但是與成功的人是認識的(例如:高中同學,同事,朋友等)。如何面對過度好感,做出理智的判斷:警惕過度的好感,(把請求者和他提出的請求分開),例如有意識的讓自己明白購買的決定是購買物品或服務的本身,而非銷售人員。 自認為自己的順從功力還可以,但是通過喜好的章節,確實我還需要更深入了解喜好應用的影響力,一方面如何通過喜好影響他人,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因為喜好的影響而在做決定的時候出現了誤差或錯誤的判斷。

  第五章-權威:確實“權威”的威力真的很大,它的威懾力可以驅使人們做出他們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權威不僅僅限定于“人”,它的威懾力包括使用的語言-字句都足夠有威懾力。(另外電視廣告中經常用穿著白大褂的專家-通過這些演員的“權威”來影響消費者購買)。“頭銜”-對人的影響甚至是身高感受都不一樣,如果一個人的頭銜越高,觀察人員將認為高度隨著頭銜的高低而不一,頭銜越高身高感覺越高。(在精讀引路人的指引下,發現自己閱讀影響力,不應該僅僅因為“權威”的影響而限于僅理解作者的佐證及結論,更應該對“權威”有自己的見解與想法,這才是精讀的精髓啊)

  第七章-稀缺:物以稀為貴; 如果做宣傳,可以站在不做什么就有什么損失什么的立場上宣傳,效果明顯比強調什么能帶來什么要好的多。 (案例中提及到的夫婦購買電器的經歷-看中一臺電器后,銷售員說這架已賣要看看庫存,然后再和夫婦確認這個價格如果庫存有是否購買來影響夫婦的購買驅動力—這與我自己與老公購買電器時的經歷很類似,原來我認為導購說的是真實的,現在看來導購估計是被培訓過這個銷售技能的);時間有限:這也是營銷手法的一種,通過營造時間有限-最后期限來影響消費者,促進消費者的購買。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存在著逆反心理,越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同樣的,兩歲男孩也正處于逆反期,這是由于兩歲男孩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個體。(試驗中如果只是使用物品來激起逆反心理,男孩比女孩情緒波動大,但男孩和女孩對于來自他人的限制產生的逆反行為是一樣的);成人的逆反心理也是如此,因此不因以教條的方式予以溝通,否則適得其反(這也讓我想到原來我在做輔導員工的時候,以平等的方式來進行溝通談話,而且是建立在雙方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我想這樣應該可以盡量避免出現逆反心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吧)

關于影響力的讀書筆記 篇4

  在談感想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剛工作半年的神奇經歷。承蒙學校及領導的厚愛,我在一踏上工作崗位就接到了一年級一班班主任的工作。雖然這項任務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卻極大地鍛煉了我的能力,也讓我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次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都是明星般地待遇。孩子們里三層外三層地把我團團圍住,讓我動彈不得。另一方面,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合,我和所教信息學科四五年級的孩子們也成功地打成一片,亦師亦友,贏得了他們的喜愛。

  在閱讀《影響力》之前,我沒有用心去思考過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只是單純依著自己的性子,亦或是憑借對孩子們好的一顆本心出發。而現在的我明白了,這是自己在影響力的基本原則上堅持并做下來的成果。

  對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諾和一致。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孩子們來到學校第一次見到老師,第一個選擇是信任自己的老師。

  在這一個方面,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軒這個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個問題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由于當時還有其他孩子在,我覺得他的問題不那么著急,便敷衍的說老師等會再幫你解決。多次求助無果后,他不再來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這件事的,是好幾天后發生在晟軒身上的事。當時,由于孩子間發生了口角,昇軒和高年級的孩子打了起來。事后我問道,“晟軒,老師平時怎么教你的,遇到問題第一件事能不能動手。”

  晟軒自知理虧,低下頭說:“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師。”而后,我聽到他不經意間說道:“但是上次老師也沒幫我解決,是我自己想辦法的呢!”

  聽完這句話,我當時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經意的隨口一句承諾,卻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之后我一方面批評了他隨意動手打人的行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決力所能及問題的行為,對自己言而無信的行為進行了自我批評。說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并以情感人,這些都是我和孩子們相處中收獲的最寶貴的財富。

  另一個我想提到的是,社會認同這個因素。對于孩子們而已,老師和同伴對自己的看法尤為重要。一名優秀的教師,想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就要學會從多方面發現孩子的優點,并善于運用榜樣的模范作用。不僅僅是教師,更重要的是孩子們之間互相的影響力。還記得在我接過班級一個月后。不少老師反映我們班的孩子在有和沒有老師在教室的表現截然不同。我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經驗豐富的黃主任之后,她給我的回答是——班級缺少能站出來的領頭人,沒有學生榜樣。

  我不禁回頭反思這一個月以來,我處處親力親為,反而讓他們過于依賴老師,失去了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通過對孩子們性格的初步了解,我把全部55個孩子分成11個小組,每個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通過自評、組評、師評、家評等多種維度的相互認可,組與組間、孩子與孩子間形成了良性競爭,班內風氣也越變越好。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見《影響力》,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總結。我也非常感謝這次機會,能讓我和同行們、學弟學妹們一起分享自己“新師”乍到的兩個小感悟。最后,我以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作結——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時刻提醒著我們,老師和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關于影響力的讀書筆記 篇5

  《影響力》里介紹的第二個原理是:承諾和一致,意思是我們都有一種要做到(而且顯得)與過去的行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決定,或選擇了一種立場,就會有發自內心以及來自外部的壓力來迫使我們與此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下,我們總是希望以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以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崇尚前后一致,而認為做不到前后一致的人是混亂的、不道德的、智力缺乏的、不能堅持的......

  在“承諾和一致”的影響下,我們甚至會做出一些明顯違背自己利益的事情來:在一場偷盜實驗中,研究者的同事在海灘上隨機找路人作為實驗對象,把海灘浴巾鋪在實驗對象旁邊,并在浴巾上躺下,還隨身攜帶著收音機。隨后自己朝海灘走去并把收音機留在原地。幾分鐘后,扮成小偷的研究者走過來假裝要偷走收音機,而20個實驗對象中會站出來阻止小偷的只有4個人。可是如果研究者在動身前往海灘前對實驗對象說一句:注意一下我的東西,則會挺身而出阻止小偷的實驗對象從4人增加到了19人。

  承諾和一致原理的慣常使用方法是,先讓對方做出一個與你想達到的目標相吻合的,但是遠比你的目標更微小、更容易達到的承諾,并且這個承諾最好是公開的、書面的。這就給對方貼上了一個標簽,或者俗稱戴上了一個高帽子,而后再提出自己真的的要求,這時對方為了維護自己之前樹立的形象,就會答應你的要求。

  比如為了讓市民參加公益活動,在招募期前一周先做個單純的“市場調查”,只是市民如果有時間,你會不會參加公益活動。因為這只是一個假設的問題,不需要付諸行動,一般人都會為了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回答:我愿意。此時,他其實已經做了一個承諾。而如果你再夸他一句:你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效果會更好。而后在一個星期后,是真正的招募時間,再向他提出具體的公益活動要求,他為了維護自己原先樹立的形象,往往過答應你的要求。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更簡單直接的應用:你想要一個人怎么表現,你就怎么夸他。這同樣能起到一定的“承諾-一致”效用。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影響力讀書筆記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