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作文 / 正文

受戒讀后感13篇

2024-05-31 作文

以下是針對“受戒讀后感”的相關新聞報道供您參考。讀書有助于深層次思考,通過閱讀作者的作品,我們往往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在讀完書后,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和整理我們的思維和情感。本文供您閱讀并收藏!

受戒讀后感 篇1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題記

如果論文采華美,那么《受戒》一文算不上什么上乘之作,然而只讀一遍汪曾祺的這篇小說,我就已經被他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樸實無華中,卻透露出一種境界,一種常人無法企及自然和諧之境,一種令人向往的另類桃花源。

庵只是小庵,莊只是小莊,而主人公也只是小孩,一切顯得那么的恬靜自然。庵內住的并不是尼姑,而是一群和尚,也許是因為地方太小,所以不敢自稱是廟,干脆也隨便稱它一個庵。莊是趙莊,因為里面住的人基本上都是姓趙的人家,但是人口也并不能與一般的莊相提并論,于是也隨莊這一名稱叫莊。開篇作者并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副看似平常的畫面,兩個看似沒有必然聯系的地點,卻在主人公小明子的出場下,變得千絲萬縷,而庵與莊本身的名稱又奠定了小說的整個基調。

從一開始的命中注定要做和尚,到讀書認字,再到與英子的初始相伴,一切明子都顯得像是逆來順受,沒有反抗,只是默默的選擇了接受。明子沒有為自己的出不出家去爭辯什么,也許出家對于他來說確實是一件不錯的事情,畢竟在他們那兒出家并不是人人都能攤上的美差。因為出家需要誦經識字,所以明子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去讀書,當約期來臨,明子順理成章的跟著舅舅一起來到了荸薺庵,做了一名小沙彌。路過繁華的鬧市,一片欣欣向榮之景,這些當然也引起了明子的駐足,但也就是那么一刻的騷動,卻并未影響明子的行動。在去荸薺庵的路上,明子認識了英子,英子的爽朗大方,也許從一開始就敲開了明子小小的心扉,而明子的聰明單純也漸漸的博得了英子的芳心。地理位置的便利,為兩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而且這兩家的地理位置可謂相當和諧,一個是湖中之島,一個是三面環柳,就這樣英子和明子成了鄰居,隨后兩人一起插秧,一起打谷,一起聽蛙聲,一起看流星,一起除草······明子是一個聰明能干的孩子,長相畫功嗓音,借用英子的一句話就是“一十三省數第一”,而明子也確實沒有辜負英子的一番評價,為英子的大姐畫的繡花圖樣可謂栩栩如生。這一切都顯得平靜如水,然而明子的心卻顯得不是那么平靜,當明子和英子兩人都劃船至四處無人的蘆花蕩子時,明子就無端的覺得心里面很緊張,于是就開始使勁地劃槳,這種變化也許明子自己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在現實的行動中,卻表現在潛意識中無條件的為英子及其家人做實事。到明子受戒的時候,英子出船送明子去善因寺,英子的心情看似比明子還激動,善因寺中的那些清規戒律也似乎對英子來說都是多余的,于是在英子離開之時,她大膽的在中僧侶無聲的飯桌上大聲的跟明子說再見。明子的受戒期滿,英子主動的去接明子,當得知明子有可能被當選為未來的善因寺主持之時,英子果斷的讓明子不要當什么沙彌尾、方丈,而此時也許是太怕失去明子,英子便大膽的跟明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要做明子的老婆,明子也許并未想太多,因為這一切在他看來都是很自然,他答應了英子的所有要求,這也是明子的心聲。

明子未曾為自己爭取什么,從來也未曾去奢望什么,然而故事的結尾明子能得到的似乎都已經得到,該做的都已經做了,這也許就是道家多說的無為不治。明子的境界不是一種刻意追求,而是順其自然,小說中荸薺庵的和尚,英子的一家人也許都對這種境界的一種襯托。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庵中的管事,但是他沒有給自己安一個方丈或者主持的名號,而只是很實在的讓人稱作當家的。庵里面的和尚吃肉也從不隱瞞什么,每當逢年過節,他們也會跟平常人家一樣殺豬吃肉,寺廟的那些清規戒律似乎在這個小庵中不起任何作用,平時的時候庵內的和尚也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明子的三聲罄就全部代替,而平時的業余生活也是很豐富,摸紙牌打麻將,輸了之后,當家和尚會肆無忌憚的說“媽媽的!又輸了!下回不來了!”,這些看似不正常的寺廟生活,但在這里卻顯得那么的自然,人們不會去批評這些人,反而越發覺得親敬。

故事說到這里基本結束,但是小說所闡述的思想并未隨之戛然而止,反而留下了更深的回念。到底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怎樣的生活狀態才是的?到底什么樣才算入境,才算真真成佛?也許以我現在的年齡還不適合去回答這些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而且自己有幸能夠跟大師產生一絲共鳴也是本人的榮幸,不是去恭維,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共鳴。小說的從人物到環境都顯現出與桃花源異曲同工的境界,自然與和諧,這也就很好的詮釋了汪老所追求的一種境界,人活著貴在自然,就像一顆樹,漸漸的與自然融為一體,適應風云變幻,適應鳥獸蟲侵,春發秋落,日月更替,于是可得日月精華。然而這種境界在我們人身上真的可得嗎?當然這種境界在現實中是難得的,小說中的生活的人物似乎已經入境,然而卻又不曾真正入境,唯有明子做到真正的大徹大悟,不去刻意追尋,而已在潛意識中去踐行。古有老莊,他們也同樣追尋這種人生境界,但是他們并未能成功,雖然他們已經理解這種境界的精髓,卻都未能擺脫一種人為的修飾,因為他們有出仕的念想,又刻意追尋這種境界之嫌,所以莊子在其《逍遙》篇中也闡述了他自己的苦悶。汪老也許也是在苦苦追尋這種與自然融合的一種境界,此種境界乃真是人生命的意義之所在,然而這個問題從來都未曾解決過,因為它本身也存在著一種悖論,一面人要追求一種自然和諧的狀態,另一面人是社會人,他有自己所面對的一切,生存與發展,你必須要選擇自己的方向。我們不能在結尾選擇自然和諧,但是我們能在過程之中去踐行這種自然,所以說我們不能完全入境,而就是半入境的狀態也很少有人企及。

汪老給我們留下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到底什么樣的狀態才算是入境,才算是成佛。這個問題與前面提到的人生的意義是一脈相連的,說到底還是一種無我的自然。小說中荸薺庵的和尚們并不講究什么寺廟的繁文禮節,卻道是跟平常人家一樣,過著一種灑脫的生活,吃肉打牌,但這些并不影響他們成為佛家弟子的覺悟,相比較那些表面仁義道德,暗地里男盜女娼的勾當,這種境界更高尚更可算的上是一種佛性。佛教源自于印度,當初佛教剛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并未曾有過像現在這么多繁文縟節,所謂的這些清規戒律只不過是約束修行者地一種手段,一種標準,如果你能達到一種頓悟,就像六祖慧能那樣,直接繼承弘忍衣缽,又何必講究外在的其他約束呢。當然能夠成為慧能一樣的法師又有幾人能,所以凡塵俗世的人必須要有這些限制的約束。小說中的這些和尚就代表的一種境界,這種佛家的境界與人生意義想呼應,體現汪老所追求的一種姑且成為自然和諧之境。

不管做什么事情這種自然和諧之境都可謂是的境界,相信汪老早已經對這種人生問題有所頓悟,雖言其非追求深刻,卻讓人有無限的感悟。作為后輩,我要想達到汪老的這種思想境界,可謂任重道遠,現在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也只不過附庸風雅膚淺一回,但是我會繼續追尋前人的足跡,去探尋這種自然的境界。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受戒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