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節假日 / 正文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2022-12-19 節假日

以下是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歡迎閱讀。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祝福網節假日欄目。

春節的起源和習俗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第一年。春節的另一個名字是新年。它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古代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是高潮。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已經形成了一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其中許多仍然相傳至今。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將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主要包括祭祀神佛、祭祖、除舊布新、迎年接福、祈求豐年。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民族特色豐富。2023年5月20日,“春節”經國務院批準,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名字“年”怪物,頭長觸角,兇猛。“年”深居海底多年,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命。因此,每年除夕,村里的人們都會幫助老人和年輕人逃到山上,以避免“年”獸的傷害。一年除夕,一位乞丐老人從村外來。村民們一片匆匆恐慌的景象,只有村東的一位老婦人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上山躲避“年”獸,老人撫摸著胡須笑道:“如果婆婆讓我在家呆一晚上,我一定把它放在家里‘年’獸攆走。”妻子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liuxue86.com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里的氣氛和往年不一樣:村東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大紅紙,房間里燭光明亮。“年”怪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臨近門口時,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顫抖,不敢往前走。原來,“年”最怕紅、火、炸。這時,婆婆的房子大開了,只見院子里一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跑。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歸來的人看到村里安全無恙,非常驚訝。這時,妻子突然意識到,迅速向村民們講述了乞討老人的承諾。這件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莊傳開了,大家都知道了“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一習俗越來越廣泛,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 祭灶

中國的春節通常從祭灶開始。祭灶是一種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傳播廣泛的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爐子都有“灶王爺”神位。

二、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日,除塵掃房” ,據《呂氏春秋》記載,瑤舜時期中國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年掃塵“除陳布新”意思是把所有的窮運和厄運都掃出去。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潔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六鹿庭院,撣塵垢蛛網,疏通明渠暗溝。到處都洋溢著歡樂、干凈、歡迎新年的歡樂氣氛。

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皇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決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以祈福,稱之為“接玉皇”。在這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言語要謹慎,爭取好的表現,以贏得玉皇的降低來年的福氣。

四、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在這兩天的傳統民俗中,我們應該集中精力洗澡和洗衣服。除了一年的厄運,我們準備迎接明年的春節。"二十七洗愧疚,二十八洗邋遢"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澡“洗福祿”。

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意味著“月窮歲盡”,人們必須除掉舊的部門和新的部門,這意味著新的一年是農歷的最后一個晚上。因此,這一時期的活動集中在新的部門,以消災和祈禱為中心。

春節期間,中國各地都有貼門神的習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旁邊,后來畫成門神人像張貼在門上。

春聯的一個來源是桃符。起初,人們把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避邪。后來,他們畫了一個像桃木一樣的門神,然后簡化為在桃木板上寫上門神的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千。這些都有祈福和裝飾住宅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古代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們的習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開始,有些人一直吃到深夜。根據宗《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南北朝至少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逝去歲月的珍惜,又有對新年的美好希望。

春節食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農歷十二月初八以來,家庭主婦一直忙于包裝新年食品。由于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必須盡快做好準備。中國許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以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是諧音的“年高”,再加上多端口味的變化,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金銀,寓意著新年發財。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白年糕由北京人喜歡吃江米或黃米制成。河北人喜歡在年糕中加入棗、小紅豆和綠豆一起蒸。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炒年糕,有的還包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或者是蒸的或油炸的,有些人只是用糖吃。南方的年糕既甜又咸,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由粳米制成,味道清淡。除了蒸和油炸,你還可以切片來油炸或煮湯。甜年糕由糯米粉和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制成,工藝精細,可直接蒸或用蛋清油炸。

餃子,北方除夕晚餐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吃餃子的習俗不同,有些地方除夕吃餃子,有些地方第一天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有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時祈求好運的獨特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是子時。“交子”也就是新年和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年齡更大,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好運。此外,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好運氣。吃餃子象征著生活的繁榮。

真正過年的前一天晚上叫團圓夜。離家出走的游子要千里迢迢趕回家。全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條做餃子皮,然后用皮包填充。餡料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季節性蔬菜都可以填充。吃餃子的正統方法是用清水煮。撈起后,用醋、蒜末、芝麻油調味。

還有炸餃子、烤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意思;餃子“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和歡樂;取更年交子的意思,很吉利;另外,因為餃子看起來像元寶,過年吃餃子也有“招財進寶”吉祥意義。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談新年,開心。

元宵節,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根據元代伊土珍(女) 郎)環記引用《三余帖》: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病。正月十四日夜,突然有男孩求見,自稱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天是月圓之時,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叫夫人名,三夕可降。”嫦娥如法而行。可見元宵節吃元宵節就是拿元宵節“團團如月”吉祥之意。

元宵節在北京很常見,做法和今天一樣。清朝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元宵節馬思遠。民國初年,袁世凱因元宵節和元宵節“袁消”因此,命令禁止元宵節。除江米面外,元宵面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面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餡料。形狀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大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碌皮湯園”。

特別推薦小編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春節的由來   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來歷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