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節假日 / 正文

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

2022-12-19 節假日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以下是祝福網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更多詳請關注祝福網!

  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明 , 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舊稱三月節 , 在陽歷的四月五日或六日 。 因為 2023年陰歷有個閏七月 , 接下來 2023年 、2023年連續兩年清明都出現在陰歷的二月 , 陽歷的時間只差一天 。 2023年的清明又是在陰歷的三月初九 (陽歷的 4月 4日 )。 二十四節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時所指的方向來定季節 , 這便是古書上所謂 “斗建 ” 。 《淮南子 ·天文 》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 , 北斗星指子則為 “冬至 ”, 冬至后 105天 , 北斗星指乙 , “則清明風至 ”。 古人以為 , 萬物到了這個時期 , 都 “潔齊清明 ”(《孝經緯 》),所以才把這一天所代表的節氣叫清明 。

  清明是怎樣從節氣變成節日的

  清明本是農事節氣 , 四川農村至今流傳著許多有關清明的時令諺語和農事諺語 。 如 :“清明要明 , 谷雨要淋 。”“清明前后一場雨 , 勝似秀才中了舉 。” “清明 、谷雨緊相連 , 浸種 、耕田莫遲延 。” “清明播谷 , 小滿栽秧 。”“清明前 , 好種棉 , 清明后 , 好種豆 。”“清明種棉多結桃 。” “清明種棉花 , 秋后大把抓 。” “清明種瓜 , 車裝船拉 。”“清明種菜 , 有吃有賣 。”“雨水清明緊相連 , 植樹季節在眼前 ”等等 。 那么清明是如何從節氣變為節日的呢?這和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兩個祭祀性節———上巳和寒食是分不開的 。

  (一 )古代的上巳節

  上巳 , 指三月上旬巳日 。古人用干支紀日 。 所謂上巳就是上旬的巳日 。 然而十個地支的排列隨甲子變動 , 有的月份只有上巳和下巳 。 如果出現此種情況 , 上巳節就可能拖得很晚 。因此 , 魏晉以后 , 普遍固定三月三日為上巳節 。

  根據相關史料可見 , 從周至漢 , 人們都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邊舉行 “招魂續魄 , 祓除不祥 ”的祭祀活動 。從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角度分析 , 這是一種 “死亡復活 ”儀式 。 秋去冬來 , 萬木蕭瑟 , 動物冬眠 , 大地沉寂 , 一切好像死去一樣 。 然而 , 冬去春來 , 大地蘇醒 , 楊柳吐青 , 蟲蟻驚蟄 , 百鳥啼鳴 , 萬象更新 , 春天戰勝嚴寒 , 自然界又復活了 。 此時 , 貓了一個冬天的人們走向原野 , 走到水邊 , 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宿垢 , 采香草薰除穢氣 , 為大地招魂 , 迎接欣欣向榮的春天回到人間 。 上巳節 , 原本的文化涵義相當于西方的復活節 。

  但是到漢魏時代 , 上巳 “招魂 ”“祓除 ”的祭祀活動增加了許多 “娛人 ”的成份 。 人們這天來到水邊 , 不光是為了舉行祓除儀式 , 特別是王公貴族 , 似更注重游樂 。少男少女 , 手執柳枝 , 嬉游河曲 , 清水濯足 。 文人雅士 , 曲水流觴 , 飲酒賦詩 。人們將椒酒灑在柔綠的草地上 , 倒進河流中 , 希冀消除百病 , 祈求吉祥 。漂浮著素卵 (棗子 )的清波上 , 還有人在劃龍舟 。

  有學者援引中國上古 “簡狄吞卵生契 ”的神話故事 , 據 “浮素卵以蔽水 ”句 , 斷言上巳節為婦女 “求子 ”的節日 。 我以為 , 這樣考證究嫌迂曲 。 民間生育習俗 , “洗三 ”時嬰兒澡盆中要放棗 、花生之類吉祥果 , 取其 “早生貴子 ”和 “岔花生子 ”之意 。 上巳節古人將棗子放入江河湖泊等天然大澡盆中 , 應該是歡慶大地和人類在春天里獲得復活再生 !

  唐代 , 三月三日是一個重要節日 , 唐德宗把它和重陽 (九月九日 )、中和 (二月一日 )并稱 “三令節 ” , 足見對此節的重視 。每逢三月三 , 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 , 作曲水流觴之會 , 并且還要拿錢物賞賜文武百僚 。 民間的三月三 , 更是多姿多彩 。京城長安 , 一大早 , 滿城男女便爭相來到渭水邊 , 祓禊飲宴 。 《全唐詩 》中歌詠上巳節 (三月三 )的詩歌甚多 。試舉幾首 :

  劉駕 《上巳日 》

  上巳曲江濱 , 喧于市朝路 。 相尋不見者 , 此地皆相遇 。 日光去此遠 , 翠幕張如霧 。 何事歡娛中 , 易覺春城暮 。物情重此節 , 不是愛芳樹 。明日花更多 , 何人肯回顧 。

  崔灝 《上巳 》

  巳日帝城春 , 傾都祓禊晨 。停車須傍水 , 奏樂要驚塵 。弱柳障行騎 , 浮橋擁看人 。 猶言日尚早 , 更向九龍津 。

  殷堯藩 《上巳 (一作三日 )贈都上人 》

  三月初三日 , 千家與萬家 。蝶飛秦地草 , 鶯入漢宮花 。鞍馬皆爭麗 , 笙歌盡斗奢 。 吾師無所愿 , 惟愿老煙霞 。 曲水公卿宴 , 香塵盡滿街 。無心修禊事 , 獨步到禪齋 。細草縈愁目 , 繁花逆旅懷 。綺羅人走馬 , 遺落鳳皇釵 。

  總的說來 , 唐代上巳節三月三的民俗事象有如下一些項目 :(1)水邊祓除 。(2)秉蘭祓除 。(3)曲水流觴 。(4)郊游踏青 。(5)斗百草游戲 。(6)戴柳 。(7) 泛舟 。

  秉蘭祓除:蘭的作用與香草熏身、草藥沐浴相同,也是祓除不祥,搞衛生,大掃除 。

  郊游踏青 :唐末五代李淖 《秦中歲時記 》 :“上巳 , 賜宴曲江 , 都人于江頭禊飲 , 踐踏青草 , 曰踏青 。” (按 :有意踐踏青草 , 也是一種祓除 。)孫思邈《千金月令 》記載 , 三月三日 , 要向尊長上踏青鞋履 。

  斗百草游戲 :唐代三月三和五月五都流行斗草之戲 。斗百草游戲的玩法 , 《紅樓夢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藥裀 ,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中有描寫 。

  戴柳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 》前集卷之一 《忠志 》:(唐中宗 )“三月三日 , 賜侍臣細柳圈 , 言戴之免蠆毒 。”《新唐書 ·李適傳 》也說細柳圈避癘 。

  至于流觴聚會的禊飲之俗 , 宋代便漸漸衰歇了 。 [南宋 ]范成大詩 :“三月天氣新 , 禊飲傳自古 。 今人不好事 , 嘉節棄如土 。”

  上巳節的文化意義到底主要是什么 ? 孫作云先生認為 , 三月三是 “中國的潑水節 ”, 用香草熏和水沐浴 , 其目的為古代祈子之節 , 其意與生殖 、戀愛之事有關 。我認為 , 與其說是 “中國的潑水節 ”, 不如說是 “中國的復活節 ”。 冬去春來 , 萬物復蘇 , 欣欣向榮 , 人也像死去復活一樣 , 得到了再生 。用清潔的春水洗去宿垢和邪穢 , 用蘭草招回魂魄 , 人和自然都得到了新生 !

  (二 )古代的寒食

  “上巳接寒食 ”, 寒食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 。《荊楚歲時記 》說 , 冬至后一百五日 , 要刮大風 , 下暴雨 , 俗稱寒食 。因此 , 寒食又稱百五日 , 三天之內 , 民間禁止生火 , 只吃冷食 。

  1. 寒食節禁火源于先秦改火之俗

  《論語 》 《管子 》《周禮 》等先秦典籍都記載古代流行改火的習俗 。我贊同汪寧生先生對改火之俗的人類學解釋 :“早在舊石器時代 , 人們即發明人工取火的方法 , 然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動輒就生新火 , 而是采取保存火種使其晝夜不滅方法 , 來保證人們取暖 、炊爨 、照明等日常需要 。 至今我國西南很多少數民族仍是如此 , 需要時從火塘中取火種吹燃 , 即有火柴亦不輕易使用 。”“在遠古人類心目中 , 萬物有靈 , 火自不能例外 。火焰的不斷跳動 , 小火迅速變成大火 , 再加上火種的長年不滅 , 使火更象一種有生命之物 。 故世界上拜火的習俗普遍流行 , 凡是人類遭受與火有關的災難 , 都認為是火的精靈作祟 。 而由于火種長年不滅 , 又使人們認為作祟者多是這些舊火 。 近代民間還有物件用久自能成精的迷信 。人們為了免除舊火的危害 , 除了平常對火要小心地供奉獻祭及恪守一系列禁忌外 , 還要舉行禳解儀式 , 定期改火即其中一種 。”古代改火為 “以救時疾 ”、“去茲毒 ”, 既為了預防生病 , 也是一種 “預防性巫術 ”。

  秦代以后 , 改火事并未絕跡 。東漢時 , 改火定在冬至舉行 。 迄于北朝 ,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 改火之禮一度停止 。

  唐宋時期 , 改火之禮確又恢復 。 宋代以后即無聞 , 而寒食之俗一直保留到近世 , 時間為清明節前二日 。

  2. 漢代以后 , 民間逐漸把寒食禁火跟介子推聯系在一起 , 這不過是后人附會

  先秦時代 , 介子推的故事意在說明晉文公重耳忘恩負義 、有功不賞 , 后又知錯悔過 。 這個故事和寒食禁火聯系起來 , 有一個演變過程 。 介子推故事原型見于 《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 (前 636年 ):晉文公 (重耳 )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 , 介子推沒有提及祿位 , 晉文公也沒有給他 。 介子推說 :“獻公的兒子九個 , 只有國君在世了 。 惠公 、懷公沒有親近的人 , 國內國外都丟棄他 。 上天不絕晉國 , 必定會有君主 。 主持晉國祭祀的人 , 不是國君又是誰 ? 這實在是上天立他為君 , 而他們幾位卻以為是自己的力量 , 這不是欺騙嗎 ? 偷別人的財物 , 尚且叫做盜 , 何況貪天之功以為自己的力量呢 ? 下面的人把罪過當成合理 , 上面的人對欺騙加以賞賜 , 上下相互欺矇 , 這就難和他們相處了 。”他母親說 :“何不也去求賞 , 因為這樣而死 , 又能怨誰 ?”介子推回答說 :“明知錯誤而去仿效 , 錯誤就更大了 。 而且我口出怨言 , 不能吃他的俸祿 。”他母親說 :“也讓他知道一下 , 怎么樣 ?”介子推回答說 :“言語 , 是身體的文飾 , 身體將要隱藏 , 哪里用得著文飾 ? 這是去求顯露了 。”他母親說 :“你能夠這樣嗎 ? 我和你一起隱居起來 。”于是就隱居而死 。 晉文公到處找尋他沒有找到 , 就把綿上作為他的封田 。 (“遂隱而死 。 晉侯求之不獲 。 以綿上為之田 。”)

  《呂氏春秋 · 介立 》、 《史記 · 晉世家 》和 《說苑 · 復恩 》所載介子推的故事 , 其結局均為 “遂隱而死 ”。 《楚辭 · 九章 · 惜往日 》稱 :“介子忠而立枯兮 , 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 , 報大德之優游 。” 《莊子 ·雜篇 · 盜跖 》始出現介子推 “抱木而燔死 ”的結局 。 但沒有說明是怎么燒死的 ? 誰放的火 ? 西漢劉向著 《新序 ·節士 》所載介子推故事便有了這樣的結局 :“文公待之不肯出 , 求之不得 , 以謂焚其山宜出 , 及焚其山 , 遂不出而焚死 。”東漢蔡邕《琴操 》更出現了五月五日禁火的禁忌 , 其文曰 :“介子綏 (《國語 》曰介子推 )割腓股以啖重耳 , 重耳復國 , 子綏獨無所得 , 綏甚怨恨 , 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 , 終不肯出 。 文公令燔山求之 , 子綏遂抱木而燒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 。” (《太平御覽 》卷 31) 起初 , 禁火只是山西的地方風俗 , 時間也不在三月上旬 , 魏晉以后始演變為全國風俗 , 時間也移到了上巳節以后 、清明節前兩天 。 很明顯 , 寒食節紀念介子推也是一個 “層累地造成 ”的附會傳說 。

  寒食禁火 , 最初以一月為限 , 后東漢周舉出任并州 (今山西太原市 )刺史 , 強制推行三日火禁 。

  寒食習俗 , 除禁火外 , 還有吃餳糖大麥粥 (因是煮粳米和麥 , 搗杏仁做成 , 因又稱杏粥 , 又叫醴酪 )、斗雞 、鏤雞子 (雕畫雞卵 , 猶如后世染紅蛋 )、斗雞子 (可能是比賽雕畫雞卵之戲 )、打球 (即蹴鞠 )、蕩秋千 、施鉤之戲 (似即明清時的拔河之戲 )等民俗活動 。 這些習俗都是很古的 (參見 《荊楚歲時記 》、《玉燭寶典 》、《歲華紀麗 》“寒食 ”條 )。

  3. 唐代的寒食節

  唐代 , 寒食已發展成為全國性極為隆重的節日 (見王冷然 《寒食篇 》 )。 敦煌卷子伯 3608號載唐代開元年間的詩人王冷然 《寒食篇 》詩 , 首句便說 :“秋貴重陽冬貴臘 , 不如寒食在眼前 。”可見唐人對這一節日的重視程度 。 從王冷然《寒食篇 》里 , 還可見唐代寒食節的習俗有 :(1)禁火 。(2)蕩秋千 。(3)簸瓊 (擲骰子 )。(4)拋球 。(5)打馬毬 。(6)斗雞 。(7)春游 。此外 , 其它唐詩中反映的寒食習俗尚有 :(8)斗雞子 (元稹 《寒食夜 》 :“紅染桃花雪壓梨 , 玲瓏雞子斗贏時 。”)。(9)放紙鳶 (風箏 )(羅隱 《寒食日早出城東 》:“不得高飛便 , 廻頭望紙鳶 。”)。(10)蹋 (踏 )青 (白居易 《寒食臥病 》:“諠諠里巷蹋青歸 , 笑閉柴門度寒食 。” )。(11)吃棗糰 (白居易《寒食日過棗糰店 》:“寒食棗糰店 , 春低楊柳枝 。”)。(12)墓祭等。其中墓祭是唐代寒食節最重要的習俗。

  唐詩中多有寒食墓祭的風俗描寫 , 例如:

  王建 《寒食行 》

  寒食家家出古城 , 老人看屋少年行 。 丘垅年年無舊道 , 車徒三行入衰草 。 牧兒驅牛下冢頭 , 畏有家人來灑掃 。 遠人無墳水頭祭 , 還引婦姑望鄉拜 。 三日無火燒紙錢 , 紙錢那得到黃泉 。但看垅上無新土 , 此中白骨應無主 。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

  丘墟郭門外 , 寒食誰家哭 ? 風吹曠野紙錢飛 , 古墓累累春草綠 。 棠梨花映白楊樹 , 盡是死生離別處 。 冥寞重泉哭不聞 , 蕭蕭暮雨人歸去 。

  從上引唐詩可看出兩個問題 :(1)由于唐代墓祭選在寒食禁火期間 , 因而紙錢不能火化 , 只能像后世掛墳箋一樣掛在墳頭 , 所以才有 “三日無火燒紙錢 , 紙錢那得到黃泉 ” 、“風吹曠野紙錢飛 , 古墓累累春草綠 ”的景象 ! (2)寒食節期間 , 浪跡天涯的游子不能回鄉到自家墳塋墓祭 , 往往來到河濱水際 , 舉家大小望鄉拜祭 , 所謂 “遠人無墳水頭祭 , 還引婦姑望鄉拜 。”

  4. 寒食節的文化意義

  從寒食節主要活動看來是禁火換新火和墓祭兩項 。 送走死火取來新火 , 萬物 “潔齊清明 ”, 也有復活的意思 。 而墓祭是孔子提倡 “慎終追遠 ”的一種儀式 。 孔子認為對父母孝 , 要做到 “生 , 事之以禮 。死 , 葬之以禮 。” (《論語 · 為政 》)父母在世時要以 “禮 ”來事奉他們 , 父母死后要以 “禮 ”來安葬他們 , 安葬以后還要按照 “禮 ”來祭祀他們 。 “慎終 ”, 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 , 即裝殮 、埋葬必須以誠信的態度對待 , 不要有后悔 。 “追遠 ” , 要以恭敬的態度進行祭祀 。 說到這里 , 我不由得要對新出現的 “網上祭祀 ”發表點意見 , 孔子認為祭祀十分重要 。 祭祀要按照 “禮 ”的規定 。 祭祀的核心是要 “敬 ”, “祭思敬 ” (《論語 · 子張 》),要 “真誠 ” , 做到 “事死如事生 ” (《禮記 · 中庸 》),做到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論語 · 八佾 》), “洋洋乎在其上 , 如在其左右 ”(《中庸 》 ),如果自己不能親自進行祭祀 , 不能讓別人代替 , “吾不與 , 如不祭 ” (《論語 · 八佾 》)。 “網上祭祀 ”, 似乎少了真誠和敬意 。 古代 , 遠離故鄉的游子還曉得在水邊遙祭 , 難道我們就不能離開電腦去正二八經地對父母的墳墓叩個頭嗎 ? “哀哀父母 , 生我劬勞 。” (《詩 · 小雅 · 蓼莪 (lue)》)鄭箋 :“哀哀者 , 恨不得終養父母 , 報其生長己之苦 。”從這個意義上說 , 墓祭則有感恩的意思 。盡管寒食節的民俗事象很多 , 但主要是改火和墓祭兩條 , 而后來被清明節繼承下來 、流傳至今的最重要一條卻是墓祭 。因此 , 從整體上看 , 可以說寒食節是中國的 “感恩節 ”。

  (三 )清明節的形成

  “上巳接寒食 ”, “改火清明后 ” (鄭轅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 》)。 上巳和寒食這兩個節日的時間往往重疊 , 寒食和清明緊緊相連 , 寒食禁火三日 , 至清明才換新火 。 因此 , 上巳 、寒食 、清明三個節日的習俗 , 界限在唐代已不那么清楚 , 至宋代以后 , 便自然而然地合而為一了 。 唐代人非常重視清明節 , 孟浩然 《清明即事 》詩便說 “帝里重清明 ”。

  唐詩中題為 “清明 ”的詩歌很多 , 其民俗內容實和上巳 、寒食糾纏不清 , 可以說兼而有之 。例如 :

  杜甫 《清明 》

  著處繁華矜是日 , 長沙千人萬人出 。 渡頭翠柳艷明眉 , 爭道朱蹄驕嚙膝 。 此都好游湘西寺 , 諸將亦自軍中至 。馬援征行在眼前 , 葛強親近同心事 。金鐙下山紅日晚 , 牙檣捩柁青樓遠 。古時喪亂皆可知 , 人世悲歡暫相遣 。 弟侄雖存不得書 , 干戈未息苦離居 。逢迎少壯非吾道 , 況乃今朝更祓除 。(江按 :題為 《清明 》, 描寫的民俗事象卻是上巳日水邊 “祓除 ”。)

  白居易《清明日送韋侍御 (一作郎 )貶虔州 》

  寂寞清明日 , 蕭條司馬家 。留餳和冷粥 , 出火煮香茶 。欲別能無酒 , 相留亦有花 。 南遷更何處 , 此地已天涯 。(江按 :題為 “清明 ”, 描寫的景象卻是寒食節 。)

  韋莊 《長安清明 》

  早是傷春暮雨天 , 可憐芳草更芊芊 。 內官初賜清明火 , 上相閑分白打錢 。 紫陌亂嘶紅叱撥 , 綠楊高映畫秋千 。 游人記得承平事 , 暗喜風光似昔年 。

  韋莊詩描寫長安清明風俗有 :清明日宮中賜近臣新火 、宮中盛行白打戲 (蹴踘 )及白打賜彩錢 、打馬球 (紅叱撥為汗血馬 )、蕩秋千 、踏青等項 , 這幾種風俗也見于寒食節 。

  從這里可以看出 , 寒食清明在晚唐已合二為一 。唐代的清明節的民俗事象基本包括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民俗事象 , 清明節文化內涵是前兩個節日文化的累積 。 宋代以后 , 隨著上巳節的消歇和寒食 “改火 ”習俗的消失 , 清明便完全代替了上巳節和寒食節 , 上巳節和寒食節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構成了清明節的民俗內容 。

  四川方志中的清明

  四川現存 100多種清代和民國地方志 , 其中民俗志所記 “三月清明 ”習俗與北方和江南大同小異 , 反映出近代四川 “五方雜處 , 風俗各從其鄉 ”的移民社會特征 。 以成都為代表的三月清明節的民俗事象有如下項目 :(1)上墳 、掃墓 、燒紙錢 。(2)城隍出巡 。(3)厲壇祭孤 。(4)戴柳 。諺云 :“清明不戴柳 , 死去變黃狗 。端陽不戴艾 , 死去變妖怪 。” (5)吃清明糕粑粑 (又名 “艾蒿饃饃 ”或 “棉花草餑餑 ”)。(6)食歡喜糰子 。(7)吃榆羹麥飯 。(8)郊游 、踏青 。(9)放紙鳶 (風箏 )。(10)戲秋千 。(11)采薺菜 , 避蟲蟻 。 清代綿州(今綿陽地區 )還流行三月三日婦女戴地薺花的習俗 。諺云 :“三月三 , 薺 (地 )薺花兒賽牡丹 。”

  這里有兩個問題須說明 :

  第一 , [ 清 ] 嘉慶 21年刻本 《華陽縣志 》說 :“三月三日 , 臨水修禊 , 間有行之者 。”即清嘉慶時 , 川西壩已很少有人行上巳祓除之俗 。 上巳節不過了 , 但是祓除的風俗以 “打清醮 ”的形式仍然存在 (周詢《芙冗話舊錄 》卷四 )。 除 “打清醮 ”驅鬼外 , 川西農村還有 “清明會 ”也是 “上巳節 ”遺跡 。

  第二 , 關于清明掃墓上墳的時間 。 清代和民國刊 《華陽縣志 》稱 , 清明節 “前后數日 ”都是上墳時間 。事實上 , 四川民間習俗以為清明節前一周上墳最佳 , 一般都不在清明節當天或節后上墳 , 于今為然 。其原因何在 ? 清嘉慶二十年刻本 《三臺縣志 》有一種解釋 :“三月 `清明日 ' , 祭祖先 , 掃墓。詩所云 :`紙灰飛作白蝴蝶 , 淚血染成紅杜鵑 。' 是也 。多在寒食 (清明 )前十日 , 以所燒紙錢為祖先得用 , 節后則謂之 `鐵錢 '。”此解釋難以令人信服 。 我認為是沿襲了唐代寒食墓祭而清明不上墳的古俗。這兩個問題也說明四川地區保存了許多古代清明的習俗。

  清明節的文化意義

  清明從節氣變為節日是和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兩個祭祀性節日 ———上巳和寒食密不可分的 。 清明節文化內涵是前兩個節日文化的累積 。上巳節和寒食節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構成了清明節的民俗內容 。 因此 , 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概括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的 “復活節 ”, 清明節是中國的 “感恩節 ”。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種文化群體性的文化符號 , 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對家庭和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作用 。國務院明令從 2023年起 , 清明節全國放假一天 , 其意義在于讓我們世世代代不要忘記丟失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 , 有利于清明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 有利于啟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覺 。同時 , 這也是對生命 、人和家庭的珍重 , 表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了新的視野 。 讓我們認真過好清明節 , 熱情地謳歌春天 , 擁抱自然 。 感恩自然 , 感恩父母 , 感恩先烈 , 為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而不懈努力奮斗 !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文化意義   清明節來歷及文化意義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