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節假日 / 正文

溫州七夕習俗

2022-12-19 節假日

溫州七夕習俗

溫州七夕的習俗和傳說會有所不同。11個縣(市、區)各有特色。離溫州市越近,一般習俗越簡化。七夕前后,長輩會給年輕一代送巧食(如蛋糕店賣的麻)、季節性水果等。;洞頭、泰順等相對封閉的島嶼和山區保留了古老的習俗。

龍灣人有頻繁的人際關系。親戚之間會有一些四季八節的時尚交流,比如除夕老人給年輕一代送壓歲錢。春節期間,女婿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又回年(即回年),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冬至等。人際關系密切,也增進了親戚之間的感情。

龍灣 叔叔給侄子送巧食

中國情人節,當地的叔叔通常會給侄子送禮物,包括米餅、九層蛋糕、巧食和其他物品。過去,在農村,每個家庭在中國情人節前幾天都很忙。他們磨米粉,做這些送禮小吃。一些大家庭也會直接從蛋糕店買。

然而,在龍灣地區,當地人將巧食改名為“巧舌”(如市區稱鴨舌)“食”本地詞諧音折本“折”(舌),反而是“舌”本地詞中和字“賺”是同音。這與當地人重商的文化密切相關,尤其是永嘉場(永強舊稱)。

有的人還會把臉盆裝滿水,放在瓦背上,第二天早上拿下來洗手洗眼,說洗完會眼明手快。

孩子們會在天井放在天井里,聽長輩指認天河、牛郎星、織女星,等著看牛郎織女見面,但經常等著睡著,第二天醒來很懊惱,發誓明年不得不堅持睡覺,看這奇怪的風景,很有趣。

樂清 七月七日,送巧人兒

樂清有“七月七日,送巧人兒”習俗也是長輩送年輕一代禮物的節日。

以前聽說清末樂清有很多大家庭的小姐,七夕晚上會用彩線穿針乞巧。然而,普通人通常在七夕夜搖著蒲扇,坐在道坦里,教孩子讀一些與七夕相關的兒歌,比如“七月七日, 巧人(方言音)‘能’)大家分。巧人分成雙。園內種植瓜;糯麻少,分阿嫂,糯麻多,分阿大(音)‘豆’)。園內種植豆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泰順 七夕拜馬仙

每年7月初七,泰順家家戶戶都會組織年輕人祭祀馬仙。馬仙來自麗水,又稱馬仙娘娘、馬天仙、馬氏三顯真仙娘娘等。據民間傳說和《景寧縣志》記載,馬仙原原本是麗水市(古稱處州)景寧縣的一個傈僳族村民,因孝順父母而被朝廷(唐代)封存“唐孝婦”,人們在這里建馬天仙殿,作為求子的地方。

七夕早上五六點,祭祀者帶著祭品去馬仙宮。除了傳統的香燭,他們還應該帶上季節性的水果、魚、雞蛋、肉、茶、酒等物品。最重要的是帶一個叫做“明尖”年糕產品,這種米粉做的糕點原本是做成小人形的,現在會做成圓錐體、鶴形等形狀,一般會帶三五個,然而,有些人專門做了一個大年糕。這種年糕制作起來并不容易,而且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如果做得不好,很容易開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七夕求巧的意義。

馬仙宮也有社戲表演,意思是“請神看戲”,通常是一個早上。中午,祭祀結束后,我們把祭品帶回家給孩子們吃,尋求好運,女孩們也會尋求聰明。去祭祀的人也會邀請客人回家吃祭品。

泰順的孩子對周時,還會在孩子手上系紅繩,男孩系左手,女孩系右手,當地叫“綁蹄”,第二年七夕節,再次取下紅繩,主要是希望孩子的手以后能拿筆穩一點,做事手巧一點。

洞頭:扎七星亭,拜七仙女

全國各地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有關。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洞頭七夕節融入了更多的民間元素。除了情人節元素,它還包括兒童節、成人節、乞巧節、女兒節、祈福節和感恩節。其中,兒童節和成人節最重要,這也與洞頭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漁業生產的高風險有關,青少年必須盡快成年,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具有非常鮮明的漁村特色。

洞頭總人口12.6萬,其中五分之三講閩南語,祖先從福建泉州、惠安等地遷入,居民以漁業生產為主。“七夕”隨著人口遷移,習俗最早從福建泉州傳入洞頭,主要分布在北澳鎮、東屏鎮、元覺鄉、霓嶼鄉等50個村莊。祭拜程序、制作工藝等習俗一直保持完整,原生態民俗傳承300多年,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2023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東澳村被列為市級“非遺”項目傳承基地。

像閩南一樣,洞頭在七夕節祭拜七仙女(口頭上被稱為七星媽媽,文學作品寫作七星夫人),這源于洞頭島廣泛流傳的古老傳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皇后觀察人間疾苦善惡。王母扮成乞丐下凡,見有人用糯米搗油灰砌墳,上前乞討卻被鞭打。王母怒不可遏,驚奇世人如此糟踐糧食,勢利寡情。玉帝降災人間,連旱三年,五谷不生,六親不認。“人吃人”!七仙女得知,半信半疑,也變成了乞丐,向老人乞討,得知是財主用糯米搗油灰建墳墓,許多窮人甚至不一定能吃糠餅。七仙拿著糠菜餅上報天庭,君令如山,無法改變。于是七仙女再次下凡代行天令,用米粉印成人形餃子餅,施舍給百姓,瘦小的孩子吃了又高又壯。人們感受到七仙女的恩德,并將這種印有人形的餡餅命名為“巧人兒”郭,年年七月初七制作;為了給七仙下凡后一個遮風擋雨的休息地,就扎出來了“七星亭”,崇拜七仙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七仙女的照顧,快長大,就會有成人節的儀式。

在洞頭,七夕前半個月左右,一些工匠被做成了“七星亭”售賣。所有16歲以下兒童的家庭都應該購買。如果孩子剛滿16歲,一定要買“圓亭”(有兩層),如果孩子不到16歲,家庭經濟困難,也可以買個平亭(即單層平亭)。近年來,每個人的經濟條件都有所改善,所以幾乎沒有人買扁亭,工匠們也不做。相反,三層的圓亭很受歡迎,更精致的家庭會買五層或七層的圓亭。

“七星亭”無論哪一種,都是用誹謗紙糊彩描寫的“七星亭”,都貼了七仙像,還有少數“七星亭”會有一種叫做“磨喝樂”泥偶,頭是用泥做的,但由于制作麻煩,除非買家有要求,否則很少有工匠會做。

七夕晚上五六點左右,島上居民開始準備在天井或家門口祭拜七星娘娘,貢品有七星亭“巧人兒”郭、紅龜、紅圓、一盤花(7朵,一般是染指甲的鳳仙花,注意一點家庭會用玫瑰、康乃馨等。),七條彩色絲線(在古代,女兒結婚時會用絲線打開臉,也就是用彩線刮臉上的絨毛,這條彩線用于七星娘娘的臉)、七塊香粉(用于七星娘娘的化妝)、雞蛋(必須煮熟切成七瓣)、銅錢、貝殼、長壽面、紅棗等紅繩干果、季節性水果、熟食等。16歲兒童的家庭必須殺死公雞作為祭品。如果家庭經濟困難,可以用米雞代替。如果家里有雞的孩子碰巧遇到雞年,也應該用米雞代替。

祭拜時,口念祈福歌謠,與孩子一起祈禱,焚燒七星亭。還有七星亭在第二年燃燒,敘述者曾經在半屏幕區看到,他的家人因為孩子從小生病,七星亭在通常的土地,財神桌子,第一天15燒香,請七星皇后祝福孩子安全成長,第二年七夕,買新的七星亭,然后老焚燒,年復一年,直到孩子16歲。

撤回供應后,公雞供16歲兒童食用,寓意快速成長;紅龜和紅圓被送給親戚朋友,告訴孩子已經“成丁”。拜七星娘娘的儀式從孩子一歲到16歲結束。現在有些家庭從兒媳懷孕開始崇拜,一歲和16歲的儀式是最隆重的,家里有一歲的孩子,崇拜,紅龜和紅圓的數量是規定的,一般每12,準備13,孩子16歲崇拜,紅龜和紅圓是每16。

撤回供應后,其他祭品由親友分享,今天的祈禱宴會由此演變而來。今年,東澳村90桌七夕祈禱宴已經預訂。今后,將在全縣推廣“祈福宴”,像泰順的“百家宴”同樣,進一步提升洞頭文化旅游品牌。

敘述者說,在她小時候的七夕夜,她的女伴們會在葡萄架下見面,聽織女和牛郎的話,每個人都會用明礬和鳳仙花染指甲。

平陽:“巧舌”加“風消”

平陽人會吃一種糯米粉做的甜餅,看起來像長舌頭,在油里炸,粘在芝麻餅上,叫做“芝麻巧”或“巧舌”。還有一種,把糯米和糖煮熟搗碎,先做成半寸多高,一寸多寬,一尺多長的年糕,在風中稍微晾干,然后用木刨切成薄片,進一步晾干,放在油里炸。當地人稱之為“風消”(也叫烘焙、時尚、烘鞘等。,都是發音的關系)。其實看起來有點像蝦片,但是蝦片五顏六色,味道咸;而且“風消”甜,白,邊緣有紅線,這也是七夕節孩子們最喜歡的零食。

這兩個蛋糕都是媽媽送給女兒的。女孩們一邊嘗巧食,一邊在月底做各種手藝。女孩們相信織女會讓她們的手更靈巧,同時祈禱仙女鵲橋會。或者爺爺奶奶給孫子送巧食餅蓬包,寄托長輩希望孩子吃巧食后聰明聰明,“巧合”的寓意。

《平陽縣志》記載:農歷七月初七夜,傳說牛郎、織女渡銀河,過鵲橋相會。民間孩童食“巧食”和“烘燒”,都是米粉做的甜食。晚些時候,女人在中庭設巧吃瓜果,向天祭拜,在月光下面對織女演員,用五色絲線穿刺繡針,名字叫“乞巧”。平陽縣很多地方的人都有7月7日的習俗,流傳著昆陽、鰲江等歌謠“七月七風消和麥麥(蠶豆)”、蕭江有“七月來七秋涼,牛郎織女會鴛鴦;如果你想在七月七日見面,草橋排在河的中央”。

還在鰲江流傳“七月七日吃巧食”的故事。據說明朝時,浙南某地有一名姓朱的員外娶妻蘇氏,年年四十才得一子,乳名朱墨貴,夫妻愛上了掌上明珠。墨貴七歲時,員外親自教子習文,但這墨貴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變得越來越笨拙。一年7月7日,蘇多次向外界求情,破例拜訪兒子到叔叔家。他的姑姑用麥粉和紅糖芝麻做成長餅條給他吃。莫貴非常喜歡。她還要求姑姑明年7月7日多給他送面粉餅條。叔叔陪他去山里玩水,帶他去田里學點農藝,讓他大開眼界,增加自然知識,心胸開闊。回家后,我在父親面前談到了農業種植的知識。我的頭腦比以前靈活輕了很多,不比以前笨拙,于是改名為朱巧軍。事后,老員在門外張貼了四個大字“耕讀之家”。他被要求在田間工作,晚上學習文學和學習,他的叔叔和父母很高興得知這一點。所以每年7月7日都會做很多麥條,定名“巧食”,專門給朱巧軍吃。后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7月7日送巧食也成了普遍現象。在。

平陽七月七日的習俗也與端午節的習俗有關。端午節那天,孩子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的五色長命線應該在7月7日剪掉,并在線上剪掉“巧食”扔在屋瓦上,讓喜鵲幫牛郎織女搭鵲橋。還有一些孩子把季節性水果陳在瓦上,用小竹棒擊中,慶祝牛,女人相遇,叫做“敲瓦翎”。

還有平陽鬧村“七月七廟會倉頭宮”, 那天給馬仙娘娘拜壽。

在平陽的農村,它仍在繼續“分七月七”習俗。7月前娶新媳婦的人,會給親戚和房子巧舌、烘焙、麥麥等食物。這些東西都是新媳婦家提供的。

瑞安、文成等地

此外,瑞安、文成等地會吃一種形狀和大小與手指相似的糕點。瑞安一般用米粉和紅豆混合,做成手指大小,蒸熟食用“手巧”;而文成則是在面點加薄荷等,夏天吃起來,有一種涼爽的感覺。這些面點在當地也被稱為“巧食”。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溫州的七夕習俗   習俗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