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實用資料 / 正文

中原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盂蘭盆節

2022-12-19 實用資料

中原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盂蘭盆節。中原節在農歷7月15日,有的在7月14日過。節日期間,人們帶著祭品去墳墓祭祖,類似于清明節的墳墓。以下是中原節:地方習俗 ,請點擊實用信息欄查看更多詳情。

農歷七月,中國的華族必將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集體住宅區,都能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賞神。寺廟也分別建成,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由于組織形式的不同,儀式可分為街普(又稱紅普)、市普、廟普(或公普)等幾類。所謂街普,是指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以市場為主;廟普是廟宇主持的普度。

陰歷七月十五日祭祖節,簡稱祭祖節"七月半"祭祖。盛夏過去了,秋涼剛剛開始。人們相信祖先也會在這個時候回家探望子孫,所以他們需要祭祖。祭拜儀式一般在7月底前的晚上舉行,不限于特定的一天。平時要祭拜祖先,一般不動祖先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要逐一邀請祖先的牌位,恭敬敬地放在專門用于祭祀的供桌上,然后在每位祖先的牌位前插香,每天早上、下午、昏昏欲睡,供三次茶飯,直到7月3日送回。有祖先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按照年齡和年齡的順序,向每一位祖先磕頭,默默祈禱,向祖先匯報,請祖先審視今年的言行,祝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去的時候,燒紙錢衣服,說燒紙錢衣服「包衣」,或超越佛教或道教的法律。在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

江南

江南水鄉的"七月半"祭祖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吃毛豆。當時毛豆剛煮熟,用鹽水煮了一大盆。祭祀結束后, 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光,邊吃毛豆邊聊天。

閩南臺灣

閩南人和臺灣省人的習俗,中元節祭拜時,會先在各個水域放燈,迎接到來的亡魂,幫助亡魂照路,邀請他們分享香火,自稱"水燈"。大部分都是紙糊如宮殿形,里面有蠟油點火,里面有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旗子上寫著毛筆"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寫下自己的名字,讓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知道是哪個施主供奉的,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的。俗話說,水燈漂浮得越遠,主人就越受祝福。

閩臺桌崇拜普渡,分為"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寺廟居民聯合舉辦"私普"(由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組織)"寫中元敬語和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將香皂、毛巾和裝滿清水的面盆插入每一種供應中,也將放置在供應桌下"好兄弟"梳洗。許多吸煙者也會點燃香煙,插在香腳上,推自己和"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霧,別有人情味。

閩南人在中元節也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叫做"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在高柱上,用油覆蓋柱子,讓大家爬上柱子,先得旗,物者勝。不但能獲獎,還能代表自己得到神鬼的祝福。然而,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活動,不時有傷亡。臺灣巡撫劉明傳在臺灣清治期間被禁止。今天在臺灣省頭城與恒春、香港潮汕社區舉行的蔚蘭勝會仍有此儀式。

桂東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后的另一個重要祭祀季節。最大的區別在于,清明節經常聚族祭祀,"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7月初以來,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屋、線香、鞭炮琳瑯滿目。從初十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大廳,神龕前置香案,先祖牌位,備酒美食連日供奉,迎老祖。家人不允許吵鬧,不允許赤身裸體,在家里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殺人,還要燒香燒紙,說這些東西很可能是祖先改變的。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拜逝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字,在戶外焚燒祭祖。燒紙錢不僅要給自己的亡親,還要給沒有后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己的祖先,所以他們會在十五日夜成為孤獨的鬼魂"燒孤衣"傳統。

廣東

陽山人以7月14日為目連節,殺鴨祭祖。當天路上沒有行人,叫"躲鬼"。 [5]

河南

商丘中元祭地,門上掛著紙旗。據說可以。孟津在元節放風箏。7月15日,中國防縣官口在門口畫了一個灰圈,燒紙公祭祖。

山東

長島漁民用木板制成小船,"供××使用",或者是溺水者的牌位,然后安裝食物、衣服、帽子、鞋子、襪子和其他電器,然后點燃蠟燭,已婚男子把船放進海里。沾化縣麻柯和新鮮草葉搭棚,稱為"麻屋",請祭祀祖先牌。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戶戶吃粗茶淡飯。

陜西

臨潼7月15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遲農場,中元節早上到田間,選擇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晉南地區

習慣用紙做燈,燒在墳前,意味著死者前途光明。祭祖的食物喜歡用饅頭。如果祖先死了三年,孩子們應該在這一天脫下孝順的衣服,換上常規的衣服,俗稱孝順。

晉北地區

墳墓向祖先致敬,喜歡用饅頭、面粉、圓,中間點一個紅點。放完供應,燒完紙,回家從地里拿幾粒谷子和大麻,用綠色紙條包裹,站在窗前,供奉面條。節日結束后,把屋頂移開,根朝里,谷穗暴露在外面,被稱為撿麻谷。民間流行的說法是祝福豐收的谷物。然而,面條崇拜者的儀式,分析,似乎是早期死亡習俗的遺跡。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用錫箔折錠沿路焚化,稱為結鬼緣。一種紙鬼在儀征縣各地都很流行,包括賭鬼、酒鬼、大老官等。宜興縣中元節河有四艘船,一艘放煙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錠,一艘放河燈。東縣村民今天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為簸箕形的食物。上海放河燈時,船尾點綴著紅綠相間的紙燈,稱為度。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負紙。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名字和名字,收受的封數,化絲者的名字和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家家戶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地區的人們用紙扎花盤,把紙錢和水果放在手里,在房子里走來走去:親密的朋友,鄰居,原來的居民,也不愿意回去死亡的靈魂,所有孤獨的靈魂,請放在花盤上,送你回羅!后端到屋外焚化。 [6]

七月十五祭奠亡人,最隆重的是放河燈。人們習慣用木板和五色紙做各種顏色的燈和蠟燭。有些人還必須在燈上寫亡人的名字。商業銀行和其他單位習慣于制造一艘叫做大法船的彩色水底紙船。傳說可以把一切亡靈超越到理想的彼岸世界。一個人在船上拿著禪杖,象征著目甘連。有的做觀世音菩薩。晚上,把紙船和紙燈放在河里,讓它順水漂流。根據燈的漂浮情況,判斷死魂是否得救。假如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是鬼拖著。若燈沉入水中,被認為死魂得救,已轉生投胎。若燈漂得很遠或靠岸,則被認為死魂已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總之,一切都是好祝愿。 [7]

放河燈

放河燈,尤其是黃河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緊鄰黃河。河流開闊,水流平緩。每年7月15日晚,全市男女老少齊聚黃河岸邊的舞臺前廣場,觀看河燈。各種顏色的燈光隨水漂移,孩子們盯著自己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太嘴里念叨著祈禱。今天的河燈已經成為一項快樂的活動。

根據佛門的玉蘭盆會儀式,放河燈只是小節目之一,沒那么重要。在民間中元節活動中,放燈更為重要。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通常在底座上放燈或蠟燭,中原夜放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讓它漂流。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話是這一習俗的最佳注腳:"七月十五是鬼節;死去的冤魂怨鬼,不能托生,纏綿在地獄里很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如果這一天有一個死鬼拿著一盞河燈,他必須托生"。從陰到陽的路大概很黑,沒有燈就看不見路。所以放燈是件好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對死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祭祀土地

7月15日,祭祀土地和莊稼在人們中也很流行。把供應品撒進田里。燒紙后,用五色紙切成碎片,纏繞在作物的耳朵上。據說它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秋季的豐收。有些地方還必須去后土廟祭祀。定襄縣民俗把麻谷掛在門頭。

送羊節

農歷七月十五,又稱送羊節。漢徐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也叫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一直代表吉祥。

7月15日,外祖父、叔叔給小侄子送活羊的習俗在老京和華北地區的農村很流行。傳說習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母親的叔叔二郎神。為了重建兄弟姐妹和侄子之間的友誼,二郎神每年7月15日都會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叔叔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成送對面羊。 7月15日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四鄰來幫忙的家蒸花饃。首先,根據實際家庭數量(包括已婚女兒、女婿、孫子、其他兒子、兒媳、孫子等),先給大家捏一個大饅頭。給年輕一代的饅頭要捏成平形,叫面羊。取意羊羔吃奶跪下。希望年輕一代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給老一輩的饅頭要捏成人形,叫面人,意思是兒孫滿堂,福壽雙全;給年輕一代的饅頭要捏成魚形,叫面魚,意思是多年。現在不那么嚴格了,完全按照主人的興趣,羊、虎、牛、魚、兔、人都有各種形狀的饅頭。人均一獸花饃捏完后,還要捏很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形狀的花饃,點綴著花、鳥、蝴蝶、蜻蜓、松鼠。身材比以前小,作為親戚,看朋友的禮物。這些面塑蒸熟后,經過五顏六色的著色,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之為絕佳的手工藝品。7月15日,看面塑已成為農家婦女展示靈巧手藝的節目。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中元節   中元節地方習俗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