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 工作總結大全 / 正文

[推薦]初中教師個人述職報告總結

2024-02-25 工作總結大全

初中教師個人述職報告總結 篇10

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需要我們既要注重傳統教學方法,更要具有創新意識,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善于歸納總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及觀察能力的培養,強調獲得感性材料的重要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初級中學物理教學中,經常要涉及到有關物理現象的解釋(如慣性現象、大氣壓現象及液化現象等),而有關物理現象的解釋,一直以來都是教學工作的重點,同時也是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這不僅要看學生是否掌握好相關的物理知識,同時還要看其語言表達能力如何、邏輯思維能力如何,有些學生即使知道是怎么回事,也難于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有序地表達出來,往往存在“心里感到明白,但說不清楚的現象”。因此,在我涉足的幾年物理教學工作中,我將有關這幾類物理現象的解釋模式作了如下的歸納總結:

一、有關慣性現象的解釋

所謂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物體由于具有慣性,常會發生如下的一些現象,如:靜止的汽車中有一物體,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汽車中的這一物體會向后傾倒;人走路時,如果不小心被石頭絆住會向前傾倒。有關這兩個慣性現象的解釋,我們可按下列模式進行:

1、找到要求解釋的慣性現象涉及到的兩個物體(或同一物體的兩個部分)。如第一個事例中涉及到的是靜止的汽車和汽車中的物體;而第二個事例中涉及到的是人身體的上部和身體的下部(下部具體來說就是腳)。有關慣性現象的解釋都是這樣,涉及到的要么是兩個物體,要么是同一物體的兩個部分。

2、判斷涉及到的兩個物體(或同一物體的兩個部分)開始時的運動狀態。需要肯定的是,這兩個物體(或同一物體的兩個部分)開始時的運動狀態肯定是一致,要么都是靜止,要么都在運動,如果是運動的,其運動方向和速度也肯定一致。如第一個事例中的汽車和其中的物體開始時都是靜止的;第二個事例中的人身體的上部和下部(腳)開始時都是向前運動的。

3、找出涉及到的兩個物體(或同一物體的兩個部分)其中之一由于發生什么情況而導致其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如第一個事例中的汽車突然啟動,其已經由靜止狀態變為運動狀態;第二個事例中的人身體的下部(腳)由于被石頭絆住而停止向前運動。

4、判斷涉及到的兩個物體(或同一物體的兩個部分)中另一個物體(或另一部分)由于慣性,其運動狀態保持不變,才發生要求我們解釋的慣性現象。如第一個事例中的汽車中的物體由于慣性要保持靜止狀態;第二個事例中的人身體的上部由于慣性要繼續向前運動。

依據此模式,上述兩個現象可解釋為:

事例一:汽車和汽車中的物體開始時都是靜止不動的,當汽車突然啟動時,其由靜止變為運動,而汽車中的物體由于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因此就會向后傾倒。

事例二:人開始時是向前運動的,當人身體的下部(腳)被石頭絆住后停止向前運動,而人身體的上部由于慣性還要繼續向前運動,因此人就會向前傾倒。

值得一提的是,在慣性現象的解釋中,“由于慣性”這四個字必不可少。

二、有關大氣壓現象的解釋

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由于大氣壓強的存在,才會產生如下現象:塑料掛衣鉤能緊緊地貼在光滑的墻壁上,我們可以在上面掛衣服;一個塑料瓶,如果我們用嘴對著其瓶口用力吸氣時,會發現瓶子變癟了。這些現象都是由于大氣壓強的存在而產生的,那么如何解釋這些由于大氣壓強而產生的現象呢?

解釋有關大氣壓強產生的現象,我們可依據以下模式:

1、找出涉及到的處于兩種不同環境中的大氣。此類大氣壓強現象總是涉及到兩種不同環境中的大氣。如事例一中一方面是塑料掛衣鉤皮碗內的空氣,另一方面是皮碗外的空氣;事例二中一方面是塑料瓶內的空氣,另一方面是塑料瓶外的空氣。

2、判斷涉及到的兩種不同環境中的大氣哪一方面發生了變化。其在發生變化的時候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消失了,二是減少了。如事例一中當我們將塑料掛衣鉤往光滑的`墻壁上按的時候其內部空氣全部被壓出來,已經消失沒有了;而事例二中塑料瓶內的空氣由于我們用嘴去吸吸掉一部分,是減少了。

3、比較涉及到的兩種不同環境中的大氣的大小。由于其中之一要么是消失了,要么是減少了,因此不可否定,無疑是這一部分較小。如事例一中塑料掛衣鉤皮碗內空氣消失,其壓強必定小于外部大氣壓;事例二中由于瓶內空氣較少,其壓強必定小于外部大氣壓。我們比較的氣壓要么是內部和外部,要么是上部和下部。

4、肯定發生的大氣壓現象。

依據此模式,上述兩個現象可以解釋為:

事例一:當我們將塑料掛衣鉤按在光滑的墻壁上時,將其皮碗內空氣擠壓出來,其皮碗內壓強消失,小于外部大氣壓,外部大氣壓緊緊地將塑料掛衣鉤壓在墻壁上,因此我們可以在上面掛衣服。

事例二:當我們用嘴朝塑料瓶內吸氣時,其瓶內空氣被吸走了一部分,致使其瓶內壓強減小了,小于外部大氣壓,外部大氣壓朝內壓著塑料瓶,因此它變癟了。

三、有關液化現象的解釋

眾所周知,液化是指物質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過程。初中物理教學中有關液化現象的解釋,都集中在對水蒸氣液化產生的一系列現象上。而液化有兩種方式:一是降溫(即遇冷放熱),二是加壓。初中物理教學中要求解釋的水蒸氣液化現象,都是第一種方式的。那么,如何解釋這類液化現象呢?我以下面兩個現象為例,談談液化現象解釋的模式。

事例一:當我們從冰箱中拿出一支冰棒時,會看到冰棒紙上有大量水珠。事例二:當我們在家里用水壺燒水時,拿起壺蓋,會看到壺蓋上有大量水珠。要解釋這兩個液化現象,可依據以下模式:

1、找到水蒸氣的存在。既然這類現象都是水蒸氣液化而產生的,那么我們就要找到是什么環境中的水蒸氣液化。如事例一中是空氣中的水蒸氣;事例二中是加熱水時水汽化產生的水蒸氣。

2、比較溫度的高低。我們要拿上面找到的水蒸氣和其他物體比較。需要肯定的是,在這里一定是水蒸氣溫度較高,因為只有這樣水蒸氣才能對溫度較低的物體放出熱量,從而液化,形成我們看到的現象。如事例一中是冰棒包裝紙溫度較低;而事例二中是壺蓋溫度相對較低。

3、說明溫度較高的水蒸氣碰到溫度較低的某一物體(即我們上面用來和水蒸氣比較溫度高低的物體),從而放出熱量液化。

4、肯定我們觀察到的液化現象。上述兩個現象可解釋為:

事例一:當我們將冰棒從冰箱中取出時,空氣中溫度相對較高的水蒸氣碰到溫度相對較低的冰棒紙,從而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冰棒包裝紙上。

事例二:當我們用水壺燒水時,水壺中的水由于受熱而汽化成溫度較高的水蒸氣,汽化后的水蒸氣在上升過程中碰到溫度相對較低的壺蓋,從而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壺蓋上。

需要強調的是,在液化現象的解釋中,“遇冷放熱液化”這幾個字也非常重要,可以說這幾個字是我們解釋液化現象的要點。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液化現象的解釋模式也可以用于解釋有關水蒸氣凝華現象的解釋中,只是在解釋的過程中需要把“液化”的地方換成“凝華”就可以了。

初中物理教學中,關于要解釋的現象還有很多,而這些物理現象的解釋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它們都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深入研討發生的各種現象的實質,理清要發生這些物理現象的條件和規律,并在教學中善于歸納和總結,其實物理現象的解釋并不難。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初中教師個人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