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工作心得 / 正文

管理學概論心得(精選31篇)

2024-04-30 工作心得

管理學概論心得 篇30

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這是著名財經雜志《經濟學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

7月22日,中國臺灣德魯克管理學家詹文明先生前來海爾大學交流。詹先生曾師從德魯克,曾親自聆聽大師教誨;立志傳播大師樸素而偉大的思想。

詹先生了解到海爾CEO張瑞敏是大師思想虔誠的學習者,曾在兩年前與張首席晤面共同探討學習心得,并將海爾有關案例寫入他的新作《德魯克教你當領導》。

《海爾人》報記者借此機會采訪了詹文明先生。

“我從德魯克那里學的三件事”

“我從德魯克那學了三件事。”剛一落座,作為德魯克的學生,詹文明先生就說起了他最崇敬的老師。

“當然,這三件事還未完全學到。”詹先生說,“第一件,德魯克每天五點亮燈,九點半熄燈,真像中國古人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二件,德魯克每天用2小時閱讀大量的資訊,持續達60年。第三件,德魯克把個人收入的90%捐贈給非營利組織,僅留10%家用,長達半個世紀,令我動容!德魯克沒有秘書,沒有傭人,戴的手表超過40年,穿的西裝超過50年!”

“喜歡德魯克的人,都有點‘怪’!”

“我覺得喜歡德魯克的人都有點‘怪’。”說完恩師的生活點滴,詹先生發表了這一觀點。

“為什么這樣說?”這一觀點讓人很感興趣。

“因為德魯克的思維與一般人都‘背道而馳’。”詹先生說,“我認識你們的張首席也已經好幾年了,我覺得他像德魯克。”

說到德魯克與一般人“背道而馳”的思維,詹先生舉了一個例子:做企業的,都認為公司的最終目的是賺利潤,但德魯克說“利潤是一種限制”。德魯克認為企業的目的是為顧客提供產品或服務,沒有所謂的“利潤最大化”,只有“合理的利潤”:獲得合理的利潤以抵償經濟上的風險,以便更好地服務顧客,所以利潤只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限制因素。“比如,現在原材料上漲,企業就不能把這個風險轉嫁在顧客身上。至于怎么辦,這是企業你自己的事情。”詹先生說。

“德魯克這種與常人‘背道而馳’的思維是怎么來的?”記者問。

“一是天分;二是宗教觀,德魯克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詹先生說,“心中無神,眼中無人。”

“但中國人沒有類似于西方的基督教……”記者說。

“我想,你們海爾信仰的神就是顧客。”詹先生說。

這的確是這樣,海爾的確是把顧客永遠放在心上的!心中有顧客,就會愛員工、顧客、股東!

“學習德魯克,不在學習,而在認知!”

對德魯克,中國企業界不乏推崇者。詹先生對中國企業家在學習德魯克方面有什么評價?

“學習德魯克,不在學習而在認知!”詹先生說。

詹先生講了一個故事:1950年至1985年,德魯克先后到過日本23次之多,主持政府高級官員、企業CEO經營管理研討會。一次會上,有位社長問道:“我們來學習西方的管理有用嗎?”德魯克不假思索地回答:“沒用!”這位社長接著問:“既然沒用,我們為什么還要來學呢?”

德魯克說:“除非你們能將西方的管理本土化,成為日本式的管理。”

詹先生說:同樣,現在中國企業家把德魯克的理念引進來,首先必須要能夠融入中國文化,如果一味照單全收,你吸收進去后會水土不服,因為價值和文化都有差異。

“張首席花了將近20xx年學習德魯克,效果為什么能體現出來?因為他已經將其消化了,轉化成了中國式的管理。假設張首席沒有領會老子、莊子、儒家思想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怎么能成其大?”詹先生說,“可是中國很多企業家沒有張首席這樣的認知,我看到的大部分企業家都是認為德魯克的理念好,就趕快用,用了以后效果不好,然后歸罪于德魯克。很多人認為學習是重點,其實不是,是認知,認知錯了,學習再好也沒有用。”

詹先生認為:“中國更多的企業家是要‘術’,而不是要‘道’,‘術’是工具,‘道’是靈魂。如果把德魯克的理念當工具來用,就會無用。但海爾是先賣信譽再賣產品,這體現了管理的真正精髓。”

“從謙卑做起,由感恩出發”

詹先生最近出版了《德魯克教你當領導》一書,第一章的題目是:“領導來自謙卑”。

為什么說“領導來自謙卑”?

“我們需要從謙卑做起,由感恩出發。”詹先生說,“我們就拿海爾來說,要感恩誰?感恩國家:沒有改革開放哪有海爾;感恩顧客:沒有顧客哪有海爾;感恩員工,有了員工才有海爾的活力……有了感恩,自然就會謙卑。海爾做家電回收,就是以謙卑的姿態感恩地球和人類。但很多公司不感恩、不謙卑,只顧今天榨取利潤,可問題是那些錢剛好明天買棺木,埋葬他自己。所以德魯克說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第一步是先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好。”

有人“始終如一”,有人“始終不如一”

詹先生與德魯克的師生情緣,可謂是“一面相見、一生追求”。1997年,詹先生前往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德魯克管理研究中心進修,從此矢志不渝地學習、傳播大師的理念。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傳播,一些正確的理念沒有經過有效傳播,很可能就會誤導,這會對不起德魯克。”詹先生說,“第二件事就是樂意跟企業家們分享德魯克。可惜,交流過程沒有想象中的好!”

“是因為企業家天賦不到、不理解,還是不夠投入?”記者問。

“理解是一方面,更主要是在實踐。就是德魯克說的:管理的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詹先生說,“恰恰張首席最厲害的就是實踐!”

“但是,我看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的企業家很忙碌?”記者問,“這種忙碌不是真正的實踐?”

“用德魯克的話說:在一個時間里面僅做一件事;實踐必須要專注,專注才會去思考。問題是有的企業家在一個時間里做很多件事。”詹先生說,“德魯克真正的厲害,不是告訴你要做什么,而是告訴你要思考什么。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就會得出精髓所在。張首席可貴的地方,就是堅持目標始終如一,幾乎如癡如醉。有的人沒法跟他比,始終不如一。”

知道顧客的“不要”比知道顧客的“要”更重要

德魯克有一本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說的是管理者的“有效性”。詹先生也認為:“成功”無法復制,最多只能學習成功者的“有效性”,也就是“做對事情的能力”。

“有效性是什么?德魯克說就是做對事。”詹先生說,“但是,有效性必須從顧客的角度去思考。你認為對了,顧客不一定認為對。”

詹先生接下來的一段話,讓人思索良久,他說:“知道顧客的‘不要’比知道顧客的‘要’更重要!但企業統統都是問顧客‘要什么’顏色、款式、功能,但是從來不問你不要什么。比如現在的手機,功能一大堆,但真正用的沒幾個,顧客說‘我只要有3種基本功能的手機’,企業可能會說‘對不起,我們只有16種功能的手機’。”

大師95歲逝世,但他從來沒有“老”過!

對德魯克,記者有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出生的人,但他的管理思想直到21世紀,互聯網普及的年代仍指引著管理領域的革命。

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的人產生作品就限于一個時期,甚或有的人一輩子就一部作品,就很難再有超越了;而德魯克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一直到老都有創新思維,他甚至對全球化,互聯網將會帶來的影響都做了精辟的分析與預見。

德魯克的預見能力很驚人:

——1942年,德魯克寫道:企業團體將變得與國家一樣重要。今天的現實是:世界最大的100個經濟體中44個是國家,56個是企業。

——1985年,德魯克告訴花旗集團主席——沃爾特·里斯頓(WalterWriston)柏林墻將要倒下。里斯頓說如果這個預言不是出自德魯克之口,他一定會認為是無稽之談。1989年,當柏林墻真的倒下時,德魯克笑著說:“我不知道它這么快就倒了。”

——在1999年,德魯克在評論互聯網的繁榮時說:“獲取信息的途徑并不是最重要的,組織、企業和每個人如何進行調整變革以應對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商業著作《企業重組》的作者——邁克爾·哈默說德魯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我雙手顫抖著翻開他早期的著作,因為我害怕發現他在幾十年前就預見了我最新的思想。”

大師活了95歲,但他從來就沒有“老”過!實在是令人欽佩之至!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