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實用資料 / 正文

壯族3月3日的起源和習俗

2024-03-20 實用資料

農歷三月三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壯族傳統郊游節,也是壯族祭祖、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那么,3月3日壯族的起源和習俗是什么呢?以下是云煙編輯為您組織的“壯族3月3日的起源和習俗”,僅供參考,歡迎您閱讀本文。

壯族3月3日的起源和習俗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根據史書記載,壯族3月3日起源于對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壯族3月3日是中國古代“上思節”的傳承。現在“3月3日”節日在中原逐漸衰落,壯族人民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到歷史上的壯族3月3日,使壯族3月3日繼續在民族文化中傳承下去。

中國古代有“三月三日,上思節”的記載。唐代,杜甫在《美人行》詩中描繪了唐代的風俗寫照:“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游客多。”宋之問在《桂州三月三日》中描述了今天桂林地區3月三日的場景:“始安繁華的舊習俗,開江曲”。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一代回答》記載:“交址俗,上一天,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五色結球,第四首歌。男人和女人是男人和婚姻。”聚會上用的是壯族公公共娛樂和傳情的常見器物。

《赤雅》和《浪花歌》記載在明代鄔露:“春秋時期,布花果笙簫于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擇最好的,伴隨著官員的女兒,被稱為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唱歌是一種樂趣,男人也是三五個群體。如果你唱歌,你會唱歌,競爭太陽,解開衣服,互相贈送。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三月之歌,叫浪花歌。”

清代陸次云《東溪纖志》《浪花歌》記載:“西東男女,正月朔相歌,3月3日,8月15日。而三月被稱為浪花歌,尤其是沒有禁忌。清代魏鳳華在《廖江竹枝詞》中記載:“春風釀暖雨初過,青滿平類綠滿坡,試向黃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真武喜分將,吃完青精糯米香,突然歌聲風起,家家戶戶都漂亮新妝。“描繪了南寧市武鳴區羅波鎮壯族3月3日共同祭祀、吃烏米飯、聚會交友、以歌為媒介的場景。清代詩人沈自修在《粵西記俗》中記載:“武緣之俗,3月3日,各以烏米(即“青精糯米”,俗稱“無色米”)祭祀真武。“真武,即玄武,水神名,是道教信奉的神之一,也就是道教神譜中腳踏龜蛇的北方大帝。因為北方屬于水,所以真武帝也被視為水神。

武鳴區廖江沿岸是老壯族3月3日的節日場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當地人都會聚集在這里過節。清光緒年間,黃俊菊編寫的《武源縣圖經》記載:“回答歌曲的習慣,武源(今武鳴區)仙湖和廖江都有。每年3月1日至10日,沿河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云。但在歷史上,禁歌現象屢見不鮮。據《武緣縣圖經》記載,清道光年間,思恩知府李彥章比喻禁歌。當時,禁歌碑位于歌圩中心(今武鳴縣馬頭鎮小陸村)。民國時期,縣政府也下令禁歌,但歌圩依然盛行如故。

文化大革命期間,壯族也在3月3日被禁賽,但人們仍在3月3日悄悄地去野外祭祖。改革開放后,壯族3月3日歌曲節恢復。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農歷3月3日定為壯族的傳統節日。武鳴區壯族3月3日節日場地逐漸轉移到武鳴區城市。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

農歷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是壯族人民舉辦歌圩的日子。因此,又稱歌婆節(歌舞節)。

“歌圩”是外族人給壯族定的漢名。壯語叫“歡龍洞”,意思是在田間唱歌;有些地方叫“歡窩敢”,意思是出洞外唱的歌。因為過去壯族人很少建寺廟,雕像都放在洞穴里。洞穴是一個神圣的地方,必須保持莊嚴。只有在洞穴外,他們才能自由唱歌。

3月3日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之為“窩埠坡”或“窩坡”。原意是在東外和田間唱歌,所以也叫“歌圩節”。也叫紀念劉三姐,所以也叫“歌仙會”。關于它的起源,民間有許多感人的傳說。

在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他們的愛。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他們不能結婚,所以他們都死了。為了紀念這對夫婦,人們在3月3日唱歌。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