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大全 / 正文

觀摩學習心得體會

2023-06-10 心得體會大全

觀摩學習心得體會 篇1

3月19日,此時正值初春時節的揚州,仍然有些陰冷,天空中還不時地飄下點兒零星小雨。盡管如此,我心中仍有些莫名的興奮。因為今天我能真正見到常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上讀到的全國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先生了。由廣陵區教育局師資培訓中心舉辦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觀摩暨教學思想學術報告會”首場將在揚州教院附中大禮堂拉開帷幕,擔任這首場主角的正是耳熟能詳的華應龍老師。

這一天的活動因著上下午,剛好分成兩個部分。上午是數學公開課《圓的認識》和學術報告《播種太陽》;下午是數學公開課《數學復習課》和學術報告《融錯,讓課堂更精彩》。

上午的課開始前,華老師與學生進行了“收橡皮”、“提問題,了解華老師”的課前活動,旨在使學生放松自己,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圓的認識》是華老師多次對外開設的一節公開課,比較成熟,可圈可點之處俯拾皆是。這里,我僅以特教工作者的視角試論幾點粗淺體會:

其一,是數學教學,更是數學教育。從課前活動到完整的一節數學課,華老師決不是簡單的數學教學,他在“象農民種地那樣教書”,他要“課不潤人死不休”,他強調“教書第二”。當學生告訴她半徑、直徑的知識是從外婆那兒得來的,他說數學知識不只在書中,生活中處處都能學到;當自嘆功課差強人意的學生作出精彩回答是,他用孟子的話贊道“人皆可以為堯舜”。

其二,國學經典也可以如此傳承。為著定義中“在同一個圓中”,華老師追根尋源,知道了它來自墨子的“圓,一中同長也”。為此,他就思考是否有此必要非得強調在“同一個圓中”。想到正如正常人的兩條腿一樣長,卻不必強調“同一個人”,他覺得后人誤解了墨子的話。他告訴學生對于圓的定義,我們的祖先較別人早了一千多年。由此,我驚訝于國學經典傳承的`別樣途徑,我欣喜于愛國主義教育有力浸潤。此外,我還覺得這是一種態度的示范,學生們知道不應唯書本是論,知道要學會思考,要回追根究源。

其三,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華老師的課,從設問激趣——實踐認知——辨析鞏固——拓展應用,線索明朗,層次分明。他在每個過渡中,都會適時呈現一把精致的鑰匙: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一定這樣嗎。在引導學生認識圓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教會學生怎樣學。相信學生憑借這幾把鑰匙,一定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自學能力或的有效提升。

和所有老師一樣,公開課結束后,華老師也特別想知道大家伙心理的想法。有人問華老師您平常的課也是這樣嗎?他說,觀摩課是大餐,平常課是家常飯,課件不會這么豐富,當路子一樣。家常課較之今天的課要瘋狂,大家會忘我思維、忘記下課。有人問華老師他的課上完了,那老師還要為之補講直徑、半徑的概念嗎?華老師以圓的定義中“在同一個圓中”這句話是否有必要為例,從方法論的高度談了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他用米蘭·昆德拉的話做了小結: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他自我感覺這節課比較成功,不足之處在于孩子開始沒放得開,他有些遺憾的感到課前活動次序要做些調整,可能效果會好些。

實踐認知——辨析鞏固——拓展應用,線索明朗,層次分明。他在每個過渡中,都會適時呈現一把精致的鑰匙: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一定這樣嗎。在引導學生認識圓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教會學生怎樣學。相信學生憑借這幾把鑰匙,一定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自學能力或的有效提升。

和所有老師一樣,公開課結束后,華老師也特別想知道大家伙心理的想法。有人問華老師您平常的課也是這樣嗎?他說,觀摩課是大餐,平常課是家常飯,課件不會這么豐富,當路子一樣。家常課較之今天的課要瘋狂,大家會忘我思維、忘記下課。有人問華老師他的課上完了,那老師還要為之補講直徑、半徑的概念嗎?華老師以圓的定義中“在同一個圓中”這句話是否有必要為例,從方法論的高度談了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他用米蘭·昆德拉的話做了小結: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他自我感覺這節課比較成功,不足之處在于孩子開始沒放得開,他有些遺憾的感到課前活動次序要做些調整,可能效果會好些。

下午是一節令人耳目一新的“數學復習課”,很有意思。

課一開始,華老師即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分圖形的活動,隨著所分的圖形越來越有難度,孩子們誰都不敢掉以輕心,最后一步是將一個正方形分成七份,華老師還渲染到此項世界紀錄用了七秒鐘。居然還有世界紀錄,那可不是一般的題目?如果你這么想可真要大跌眼鏡啰!題目在這兒峰回路轉,很是簡單,就是劃幾道線段平均分。這可是對思維慣性的不小的挑戰。

接下來更令你出乎意料的事又接踵而至。一張數學書面練習題,量不少,要求五分鐘內完成。快的兩三個人一蹴而就,其余的連一小半還沒做完。怎么回事?原來性急的你又上當了。第一題關照你先把題目認真讀完,可許多孩子生怕不能完成,不待讀完就動筆了。只有認真讀完題目的孩子才知道老師并不是要求將題目全部做完。我想對于孩子,甚而對于臺下的聽課者們,這個審題不清的教訓真是太深刻了。

再看華老師選擇的那些練習題,可謂題題都有任務:或是讓你感受數學的趣味奧妙,或是讓你從小陷井中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已知數量都會用到,或是讓你學會辨識條件與問題是否想關……

整節課由一個個匠心獨具的活動組成。學生們在暢游數學趣味世界的同時,懂得認真審題的充分必要。正如華老師的打油詩:審題不誤答題工,匆匆動筆希望空。量量關系要讀懂,讀完三遍再啟動。

課后有老師問到練習量的問題,華老師說他認為一節課的質量不在于題目的數量,而在思維的含量。又有老師問到關于評價的問題。華老師說評價不著眼于對與不對,而是有價值否,是當前價值還是長遠價值?老師評價應在對錯之外。還有老師請教如何把課上得如他那樣大氣?華老師建議大家多看佛家的書籍,能看破放下,便能自在,體悟到教育價值就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點化生命”。

下午報告的主題是“融錯,讓課堂更精彩”。華老師從“什么是融錯、為什么融錯、怎么融錯、融錯后怎樣”四個層次作了闡釋。

其一,什么是融錯?華老師認為融錯可以是預設的,也可以是生成的,當把學習過程中的差錯融化為一種資源。他還解釋了為什么不是“容錯”。

其二,為什么融錯?

“錯”是客觀存在,“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生自古誰無“錯”。課堂沒錯會怎樣?假的,都是假的;無效的,無意義的。課堂無錯要不得。

“錯”是現實需要。“錯”還是價值所求。孩子怕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呼喚尊重學生學習過程的過錯。教育的目的就是啟迪智慧、培養精神、點化生命,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其三,怎么融錯?

(1)容錯——錯是錯。成功人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對待錯誤的態度、眼睛、頭腦。《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說過,勞動并不等于收獲,單純的勞動反而會成為貧窮的源泉。笛卡爾說過,我思即我在。恩格斯也曾說過,最好的學習是從差錯中學習。

(2)融錯——錯不是錯。華老師強調最好的課程不是文本,而是體驗。他用另一個角度看差錯;

給學生們講數學家、科學家對待差錯的故事;用大量的鋪墊、越位的提示、不容回旋的時空,給學生出錯的機會,發覺上了當的孩子們大喊著“華老師,您誤導”,華老師笑了——他有誤、我導了、他醒了,導誤導出真探究;讓差錯顯露出可貴,“錯的好”;用好教師自己的差錯,天下只有啞巴沒有說過錯話,天下只有白癡沒有想錯過問題,天下沒有數學家沒算錯過題的。

(3)榮錯——錯還是錯。差錯是砂礫,它可以培育出珍珠;

寶貝放錯了地方是垃圾,垃圾放對了地方是寶貝;易經表達的最高境界是“無咎”。試想,我們的教學是應該“防微杜漸”還是應該“亡羊補牢”?盧梭在《論科學和藝術》中說得好,錯誤可能有無窮的結合方式,而真理卻只能有一種存在的方式。莊子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在此,華老師還談到了“融錯”的原則,包括:目的性原則、主動性原則、有效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和錯者優先原則。

其四,融錯后怎樣?不怕失敗,敢于創新;直面差錯,甘愿分享;教學效果令人欣慰;體驗到教師自身的生命價值。

杜威說,教育即生長。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孫云曉說,教育是人的解放。

華應龍說,教育即融錯。

一天的學習不經意間就結束了,感觸頗多。特別是華老師打開自己電腦中的素材庫、相應文件夾時,他在各地上課的教學設計、視頻、講稿等等一應俱全,隨說隨到。我仿佛明白了他走向成功的秘訣,那就是勤于動手——及時收集、記錄;勤于動腦——不斷反思、總結。這才能不斷有新的發現,才有一篇篇高品質的文章見諸報端。這也是我聽完報告后,趕緊做好心得體會的重要緣由。及時紀錄,不想遺漏;及時回味,促進內化。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觀摩學習心得體會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